2018年游历小记










2017年末时,曾在小记中这样写道:

年初的时候,暗暗许愿:2018年的生活相较上一年一定要有出色变化。除家之外,今年一共走过乌鲁木齐、伊宁、南京、桂林、天津、北京、重庆、西安、昆明、法兰克福、慕尼黑、柏林、巴黎、成都、广州、大连。
这一年旅行最大的收获是跨越9000多公里,终于来到一个文化全然陌生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在那里发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如此不同:有着舒适、自然、轻松的一面;也有贫穷、迷茫、失落的一面。在法兰克福知道,原来冬天大早上也可以穿短袖,面带微笑地沿着美茵河快活游泳、慢跑,而不是忙着睡懒觉或为家长里短烦心;在慕尼黑知道,原来德国人的生活是如此枯燥,比中国人睡得早、起得早,骑自行车上班是如此舒服,原来在那儿的留学生活真的如朋友所说,不会自己做饭是如此痛苦;在柏林知道,自由之都对于LGBT的包容,以及出柜与其说考量个人勇气,毋宁说更需要对比每位父母的素质和性格;在巴黎体会到,原来那儿的黑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及想要在世界顶级一线城市生活的舒适有多么复杂——我不知道的生活不代表他们不存在,我自以为是的生活也不代表就是值得肯定的生活。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的每个人的故事,相比景色或许会在记忆里留存更久。
可是旅行中的疲倦感与孤独感同时也与日俱增,无论是故地重游还是抵达一个新的目的地,脚步开始越来越慢,兴奋游走的动力越来越少。不知道是年龄增长,纯属自然现象;还是因为永远只有一人,所以慢慢的,所见景像之美反倒成了孤身一人的对比。在东本愿寺面前,斜下去有条坂坡,走在中间不自觉冒出一句:要是有个人可以一起到处走走该多好啊。可惜对比2017年,这个心愿我依旧没有达成。
最近反复听两首歌,《通天塔》的《 Bibo No Aozora 》以及《你好,之华》的《借暮》,刚好可以作为旅行中两种截然不同情绪的BGM:多样的与纯粹的。2019年即将到来,希望明年依旧可以去很多地方,而且一定要沉下心来,去细细体会所见之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