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哪些令你无言以对的神逻辑?
查看话题 >掌握这3个逻辑,从游戏到人生,秒变成高端玩家
平安夜晚上玩《天黑请闭眼》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小时候,这个游戏可是风行全国。无论是何时何地,无论你身边坐的是谁,只要“上帝”(游戏的主持人)说出“天黑请闭眼”,周边的环境的气氛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安,紧张,场内寂静无声,但每个人都在背地里打着自己的算盘。

而后腾空出世的《狼人杀》也与之类似,同样是语言进行伪装和欺骗的逻辑推理游戏,同样融合了猜疑、背叛、取舍、信任、坚持、隐忍等人性的因素,看起来却更简单。

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你们要杀的是?女巫请睁眼,你要救吗?要使用毒吗?要毒的是,预言家请睁眼,你要查的是?他的身份是……今天晚上会是平安夜么?
如果游戏里的都是高手,那过程一定会非常精彩,但更多的场景会是:
上帝:昨天夜晚是平安夜,大家请发言。 A:我是好人,我啥也不知道。 B:我也是好人。 C:我也是好人。 D:……
最后场上的真·好人因为大家发言跟没发言一样,根本判断不了局势,而在一个又一个夜晚被狼人杀死,狼人获胜……

所以啊,要想这个平安夜过得好,狼人杀玩得痛快,不学点本事是不行的,能不能说过别人,就要看谁的逻辑更清晰了。而关于逻辑,或说逻辑与批判性的思维,你需要知道以下三点。

以下内容来自青椒学院讲师廖彦霖
01
能说出论点的人,千篇一律
论据给力的辩论者,万里挑一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也就是说:未经辩论的观点不值得信。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没有人可以打包票说我的观点一定对。那靠什么判断某个观点的对错?靠的是辩论。如果某个观点能经受住许多反对意见的挑战,从相互竞争的观点中脱颖而出,那么它就是目前最接近真理的那一个。

有趣的是,很多人不喜欢甚至反感辩论,是因为辩论使人们既有的观念遭遇挑战,固有认知的舒适区受到侵犯,这让人们在本能上不愿面对。我们常常会看到家长对孩子说,“你说什么都没用,就按照我的意见做!”,这是在用权威拒绝辩论。不少人会在社交媒体上遇到意见分歧时会直接把反对者拉黑,或者只关注那些和自己观点一致的用户,这是在以用“选择权”去逃避辩论。

这么做当然能“引起舒适”,但却有着明显的坏处。批判性思维领域有个概念叫“管状视角”(tunnel vision),指的是只能看到问题的某一面,却忽视了其他的面向,仿佛双眼只透过一个狭窄管道去看世界。
假如我们不去辩论,那无疑将陷入“管状视角”的封闭世界,只能不断固化自己对问题的先入之见,而错失了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可能。你或许会问,难道我做每个决定时都要找别人来辩论吗?那倒不必,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做决定前在脑海里模拟一场“正反辩论”,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脚。

所以,只有接纳并参与辩论,我们才能真正检验出某项观点的真理成色。
02
怎么反杀别人,
关键靠要他“聊爆”
“聊爆”可以说是狼人杀圈子里的术语,意思大概就是指出另一个人话语中的漏洞而让他原形毕露,也就是指出他话语中的谬误。具体分为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当预设四个大类,而每一大类中又包含诸多小类。在此,我们仅以“不充分的谬误”切入,示范如何藉由破除谬误来追寻真理。
“不充分”的谬误,指的是前提虽然与结论相关,但尚不能足以推出结论。我们抛开狼人杀,就以前段时间舆论火爆的“基因编辑婴儿”来作讨论。

有一种批评是从公平的角度提出的:即便在胎儿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确保安全,人类也不能这么做。因为这很可能会让花得起钱的富人群体的胎儿们带有某种先天优势,而这对普通人群造成了不公平。
现在的问题在于:上述“先天优势与不公平”的理由是否足以推出“人类不能这么做”的结论。我们不妨一起思考:就算没有基因编辑技术,当今的富人群体也可以藉由最先进的产前基因检测来获知胎儿患有严重疾病的概率,而只有在检测结果良好的情况下才选择把胎儿生下来。

此外,富人还可以利用最新的优生学研究成果,通过服用一系列有助胎儿发育的营养保健药物或运用最科学的胎教手段和技术去促进胎儿的成长。这些做法,同样也会让富人群体的胎儿们相比一般群体更具某种先天优势。按照上述“公平的逻辑”,是不是也要一并禁止产前基因检测、服用营养药物乃至科学胎教?如果回答“是”,那么优生学这门学科还有什么研究的必要?是不是应该完全禁止这门学科的发展?这似乎又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事情。

其实我并不是在鼓吹基因编辑婴儿的正当性,而仅仅是检验“不公平”这个反对理由的充分性。可以说,如果仅仅基于上述“不公平”的理由便推出“人类不能这么做”,很可能就犯了“不充分的谬误”。这说明,若想在道理上彻底论证人类不能做基因编辑婴儿,上述有关“不公平”的理由是有缺失的,我们必须提出其他的理由加以补充。
03
真的不是“杠”出来的
狼人杀有一大忌讳,俗称“场外”,或者“贴脸”,就是说一些非逻辑的东西,打感情牌,甚至威胁别。在此必须澄清:批评得中肯合理,才叫求真;而吹毛求疵或断章取义式的批评,那叫抬杠。

2018年5月,时任北大校长林建华在校庆致辞上的一句“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瞬间引爆舆论场。一时间,众多网友与意见领袖们纷纷指责林建华作为大学校长,怎么能否认质疑的价值?接下来,人们开始谈到“精神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传统,再进一步上升到质疑对于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并以此批评林建华的“否认质疑说”极不妥当,要求林建华道歉甚至下台。

诚然,若单看林建华的那一句话,确实像是在全盘否认质疑的价值。不过,批判性思维领域中有一个概念叫“宽容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指的是在理解语义时,应该尽可能在语境中作“同情地理解”,对语句采取最为合理且对原作者最为有利的解释。据此原则,我们很快能提出两点疑问:首先,林建华作为资深科学家,照理说不可能不明白“质疑”的重要价值;其次,这一句被摘取出来的话,在文章脉络中究竟是表达什么意思?

张一山曾因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身体一直不太好,在生病,可能年底就啥也不干了”,而被一些人断章取义造谣其因抑郁症将退出娱乐圈。
一旦你看过演讲稿全文,就不难发现:讲者在前文中明确肯定了质疑与批判的重大价值,而仅仅是在“在价值层面建立共识”、“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意义上去否认质疑。也就是说,他在这里批评的“质疑”,并不是“合理怀疑”意义上的“质疑”,而更像是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共识,不论你说什么我都反对)和“消极的犬儒倾向”(对未来挑战深感悲观)。如果大家在看到这句话时都能贯彻“宽容原则”,对“质疑”一词作以上理解,恐怕就不会引起“想当然式”的舆论大批判了。

其实以上说完,可以发现其实狼人杀的背后是逻辑和批判。学好怎么玩狼人杀,也就是掌握逻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有人说,凭情绪与直觉去做决定,毫不费力。但要做到上述三点,我们却得时常保持敏锐清醒的理智状态。是的,这谈何容易?不过,这等难事恰恰体现出人类胜过万物之处。在这天地之间,理性就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
正如帕斯卡尔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今日互动 -
对于狼人杀你有什么特别的心得么
快来留言告诉时间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