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书
2018年,大概40本书,主要讲一下感受。也看了别的那些一年百本以上的书单,不过说实话,我还是信心很足,因为几百本看下来,推荐的还是经典。说明一个朴实重复的道理,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伊恩·布鲁玛3本:日本之境、制造日本、罪孽的报应。
从一国的文化来分析国民性其实很难,最怕就是写成了充满了标签的人物。而布鲁玛恰恰用他对于材料的选择,对于一个社会左右翼政见、潮流文化、经典作品的解读最大程度让我们见到了多元性,对于许多常见的观点(比如日本右翼势力如何看呆中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等)有了历史、国家、民族、宗教的多方位试点。更重要的是,透过日本,我们也能更好发现我们自己正在走的路和要去的方向。如果有机会,我想买本他写中国的书。
可是说起来我为什么就一下子对日本文化兴趣加深了呢?那是因为早前我看了日本作家的书。
谷崎润一郎2本:细雪、秦淮之夜。
村上春树1本:刺杀骑士团长。
正是因为谷崎细腻的描写让我对日本文学一下子充满了亲切之感,如果说村上的刺杀骑士团长过于冗长,我觉得可能这种细致的描写正是日本文学的风格,来之不易。细雪这本书太长,看的又太快,所以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部书的结构中心在哪儿。也许我再看一遍的时候自然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赫尔曼·黑塞5本:彼得卡门青、荒原狼(重读)、德米安、生命之歌、在轮下。无需多言黑塞,因为他是我的文学世界中最亲密的朋友。每当我感叹生命又失去了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要读一读黑塞,让他像个好朋友般帮我把难以言说的苦闷和痛楚净化掉一些。
安德烈·纪德5本:背德者(三部曲合集)、梵蒂冈地窖、访苏归来、伪币制造者、纪德游记(未读完)
盛澄华1本:盛澄华谈纪德
知道纪德小说技法的精湛是在小说面面观中,学会欣赏纪德还是因为了读了盛澄华的书,纪德的好好在哪里,纪德的精神又好在哪儿,盛澄华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或许好像所有的伟大的作品都有那种挣扎于迷茫之中,然后又在平凡中绽放炫彩,纪德教会我的是每天都要去积极生活,体会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道理很简单,类似于鸡汤,但是从纪德的笔下流淌出来,却仿佛是甘泉直接是滴在我灼热焦渴的心间。同时,通过盛澄华的介绍了又了解新法兰西评论,了解那个时候许多注明的法语作家诗人,马拉美、瓦雷利等等。
奈保尔2本:印度受伤的文明、模仿者
我每年都要看几本奈保尔,想着估计活着的作家中,他的刺我最喜欢,就像鲁迅一般。这句话说了没多久,奈保尔就不再是活着的作家了。奈保尔的批判实在是犀利,穿透了文明穿透了繁华,我一直想,要是有人像奈保尔一样来看中国,或者奈保尔能来中国写一本中国的游记那该是什么样的。可惜大师已经去世了。但是带着大师留给我们的眼镜,去看一看飞速发展,一下子就明白了越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越是飘逸着其中腐朽的味道,这种味道身处此种文化中的人闻不见,而往往一个跨文化的知识分子能一针见血。
短片小说集3本:小径分叉的花园、德国黑啤与百慕大洋葱、十一种孤独。
博尔赫斯、契弗、耶茨都是写短片小说的行家里手,但是三本书的阅读体验却大相径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十一种孤独。大概因为我是孤独的人,而理查德耶茨更是孤独困苦一生潦倒,他笔下的十一则故事每一篇都有黑夜中玻璃被敲碎的感觉,人性的种种弱点都成了现实中被放大的悲剧。契弗短篇小说集成就很高,这一本写大多是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的人间现象,然而读起来却很不流畅,不知道是我没有静下心来读还是翻译的问题。博尔赫斯就不说了,充满了文学的想象感,这种体验真是前所未有,文字在博笔下就好像是进入了魔法世界中,幻想、伪装、虚构,不禁让我要和卡尔维诺放在一起。
狄更斯2本:远大前程、双城记。
狄更斯的书哪儿好看,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伏笔特别好其实就是作者的结构特别纯熟。我总是把狄更斯当作人生道路的指南,无论是之前看的大卫科波菲尔还是远大前程,还是司汤达的红与黑,还是康拉德黑暗的心。我每每看到这类书,我都觉得这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次的拷问和警醒,仿佛这些大作家们一言不发地看着我,然后把书交给我,也不给我一言一语的教导,仿佛在说,你看,如果真的有命运的话,我已经将命运为你书写好了,这样的必然结果并不会离的太远。如果说劝人向善这个主题是永恒的话,那么至少在这个主题上,狄更斯是在最伟大的行列之中。所以,看完了狄更斯之后,我会想一下毛姆,总觉得差点意思,似乎这点意思就是在于说的太明白了。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似乎有蹭热点,但是基因人类也正在风口浪尖。有的时候我们看科幻小说电影,觉得这是关于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人类又会拄着技术的拐杖走向哪里。但是,仔细看的时候又会觉得,这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关心的终极问题始终也从来是人,关于人的梦想关于人的迷茫,关于人的野心和贪婪,也关于人的友爱和关怀。
戈尔丁:蝇王。我这本书开始的时候看完毫无感觉,总觉得像是写给孩子看的过家家书。但后来我在布鲁玛的书里不断的看见历史抽象的重复,即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兴起意味着文明和民主的衰落。其中青年人穿着披风唱着歌列队行进的,我看完昨日的世界回响起来,和行进在欧洲广场上那些穿着黑色崭新制度的唱着冲向人群的青年党卫军似乎有积分相似。
康拉德:黑暗的心。可能我还需要再读一遍,在我看奈保尔的时候。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未读完)中间中断了一次,我又重新读了一遍。结果再看完第二部分后又停下了。不是因为人名难记,人名也的确难记,看不完是因为他的书中间不能停久了,需要用一鼓作气的读书法,而老陀的书也好看的很,特别是人物聚集在一起,戏剧冲突激烈,这种上帝视角下的描写是很过瘾。而宗教的神秘感,我却还没有开始感觉。卡拉马佐夫兄弟排在明年小说的前列。
西兰帕:夏夜里的人们 芬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方面我想看看北欧作家的书,一年打算看一本,另一方面乡土小说竟然还有这样的写法也是让我欣喜,一说乡土小说我总是想到了土,却忘记了纯。其实淳朴的生命活力应该是乡土小说的生命力。
人物传记2本,罗曼罗兰:名人传,王瑞芸:杜尚传
名人传很好看,通过茨维格我对罗曼罗兰的文学仅存的记忆需要重新擦亮,更需要重点阅读。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写过,茨维格也写过,这也提醒了我,我对俄罗斯大家的作品还有大量的阅读需要做呢,这几年几乎是一年才看一本,去年是大师与玛格丽特,今年是白痴还没有读完,买来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没有读。更别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他晚年的论述。这都是必须应该好好阅读的。
而杜尚则是匹普和于连的对面,我总是那么想,杜尚是自由的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在外,真正的非主流。看完杜尚会让我有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现在都很明晰,人人都可以是达达艺术家,进而,现代艺术不也就是这样,网络上各种个样的手机摄影师拍出来的图片,自说自话的录歌等等,这些不都是达达主义吗?当然了,先有审美再推翻审美这个过程好像没有。只有取消了美的认知之后的群魔乱舞。
历史类2本: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苏文利:中国美术史。每年一本历史书,扫盲之作,历史地理是我极其欠缺的部分,需要不断的补习。然后我清醒的认识到我对于中国的美除了看过一本李泽厚之外竟然是一无所知,一直向外的阅读让我觉得有必要补补这方面的书,可惜,书中的画质量不佳。
哲学与审美3本:瑞德来,音乐哲学、彼得基维,音乐哲学一家之言、韦勒克,文学理论
我从没想过音乐哲学是如此的好看,大大拓展了我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眼界和思考的范畴。也使得我在每年的阅读计划中要增加音乐理论、音乐审美方面的书。当然文学理论更加是不能少的,
席勒:阴谋与爱情 一共读了两遍,小小的一本书,戏剧化的语言真是煽情又凝练。可惜,我还是觉得小说是我文学形式中的最爱。
鲁迅1本,故事新编。
我也很想读一读诗歌,德语诗人,英语诗人,法语诗人的作品,然而还是望而却步了,可能是一直让我无法释怀,如何去面对另一种语言创造的音响美和象征美。今年去了趟布拉格维也纳和德国,所以一下子对20世纪初的欧洲历史产生了兴趣,所以买了茨威格的两本书。
茨威格2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如果我不读昨日的世界,我想我肯定不知道茨威格在20世纪文明尚存的那十几年中所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光是知名度,更加是作为世界公民的最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我想这是真正代表良知的人。读他的人物传记,会让人情不自禁想到史记中人物,传记是写的一个人但是在他的笔下,某一种品质被放大,某一种念头被作者从人物背景中抽离出来,这种提炼或许来自人物本身的特点,但是我更愿意相信人的思想像一个黑箱,里面有什么是不可测的,而变成文字的那部分仅可能来自作者的思想和审美,作者看到了鼓舞他激励他的东西,这些东西才能被加工出来,这部分是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