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真的是深值人间根底,畏之不及
初读武训,我满脑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等等。最近读《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申赋渔从三皇五帝讲到夏商周,提到傅悦的故事的时候,我才真明白什么叫“傅悦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用这段话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是不恰当的,明明是一群德行高尚的人、做了天下难以理解之事、然后得到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认可的故事,怎么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文章不多谈,谈主题。
武训故事和前人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舜出身平凡,早年受尽家人屈辱,后来种地种的好,地让给贪婪的百姓;捕鱼捕的好,塘也让给天下的百姓,百姓不理解他说他傻,傻到极致以后,夸他德行好,大家仿之效之。武训也是如此,出身平凡,早年受尽外部屈辱,后来生死不顾,一心办学,傻到极致以后,夸他德行好,大家仿之效之。
我不感慨武训多么执着,多么推崇兴办教育,我只感慨人间冷眼,人间不够包容“极端的热爱”。左传的故事就眼耳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类似的故事,岂止发生在上午尧舜禹、更发生在清末武训和当代崔永元等人的身上。
人是历史的,发展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以当下之形揣测他人的过去;我们也不应该以线性发展的思维去揣测别人的未来,给予轻易的判断。8班刚做的“精神裸奔”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颗,我当时用了一句话去形容这种感受:“如果尝试总结这三十个生命陈述,那么我只能说:人之所以为人,其精妙处就在于人的历史性。那一具具类似的身躯和面庞背后,是无数的刀剑或温情,每当我们回首品咂咀嚼时,那带有风干牛肉一般浓缩的风味集中散发,令人沉醉,不忍卒读!昨日一聚,幸甚至哉!”
举几个例子,以便理解。
1、逸夫楼——小人之心认为,其用自己的名字来捐建教育就是为了流芳百世,其心不齿;君子之腹其实是想要用这一行为,鞭策自己的后人用更多的道德来要求自己。
2、北大学子卖猪肉——小人之心认为,其优质教育资源浪费,胸无大志不可取;君子之腹最后做成了“壹号猪肉”,给键盘侠们深刻地上了一课;
3、法学学位做“棒棒”——小人之心认为,其心无大志懦弱不争活该没钱;君子之腹面露微笑,藏故事于心,时间会证明那些“形而上学”的论断都是妄断;吕尚七十岁遇文王,人生起伏大落岂可预测。
尊敬之心,常怀尊敬之心,妄论的人太多了,小有成绩(世俗眼光下)的人,时常忘乎所以,高高在上地评论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