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尽情迷幻。
一、先从书目开始
■ 已读
1.《菊与刀》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2.《伯纳黛特,你要去哪》[美]玛利亚·森普尔
3.《地下乡愁蓝调》马世芳
4.《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美]弗兰纳里·奥康纳
5.《无比芜杂的心绪 : 村上春树杂文集》[日]村上春树
6.《独居的一年》[美] 约翰·欧文
7.《黑暗的左手》[美] 厄休拉·勒古恩
8.《乡土中国》费孝通
9.《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10.《失踪的孩子:那不勒斯四部曲-04》[意] 埃莱娜·费兰特
11.《离开的,留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03》[意] 埃莱娜·费兰特
1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13.《眠》[日]村上春树
14.《寻路中国 : 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美] 彼得·海斯勒
15.《第一个坏人》 [美] 米兰达·裘丽
16.《小夜曲 : 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 》[英] 石黑一雄
17.《刺杀骑士团长》[日] 村上春树
18.《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
19.《给青年诗人的信 》[奥] 里尔克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米兰昆德拉
■ 在读
1.《到灯塔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59%
2.《青年艺术家画像》[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32%
二、今年选书的方向和目的
纵观工作后每年的读书量,一年少于一年。去年是28本,2016年是41本。
原因大概有几点:
一是今年年初在准备二建考试,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只看专业书和做习题。
二是今年在书的选择上想尽量多地读一些社科类的书,从读小说的吸毒式高潮和空虚中脱离出来。有意地把节奏放慢,把读书笔记转移到书页上,慢慢消化句子的含义和语境,作者的讽刺或暗喻,写作的背景,境遇之间的联系等等。对于一些无法理解的段落,也不想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想要找别的资料看看。但实际即使这样有的还是没有读透。一个理科生文科知识储备的局限性就此体现。
一直以来看的书就很杂,从《左耳》到《平凡的世界》,从《三体》到《日瓦戈医生》,从宫部美雪到苏童,从南派三叔到大仲马,从《斗罗大陆》到卡尔维诺......大概是好奇心作祟,没有特别钟爱的某一项种类,所以人很多问我,最近在读什么或者一般看什么书之类的问题,总让我不知道从何回答,也导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可能会听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话说回来,今年选书的方向,如上所说,想涉猎心理和历史类科目,而很多科目对于没有知识基础只有一颗好奇心的我,只有从入门级别慢慢开始,像《乌合之众》《菊与刀》《寻路中国》,还有家里买来还没开始的《社会心理学》等,从浅先解决原始好奇心,再用深填平尚不满足的那部分。
另外,我翻了几页自己的豆瓣已读,发现自己每年都会不知不觉地读几本村上春树的书,尤其是今天他又新写了《刺杀骑士团长》。好像每年都有些时候充满迷茫、焦虑、不确信和浮躁,那个阶段的时候,读他的书就像痛经时吃了一颗布洛芬。止痛,平静,找回知觉。
三、关于焦虑感
今年不止一次地和朋友谈起过城市焦虑感的话题。以前还不觉得,或者说没有对比后那么深刻的感觉。
今年十一长假是回拾桥过的,陪蛋总的爸妈和爷爷奶奶。那是湖北的一个小镇,爷爷奶奶的房子在镇边的田间,屋子重新翻修过后,住起来很舒适。前屋是四间客房、一个卫生间和客厅,走出前屋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些花,有回廊可乘凉,有院可晒太阳,穿过院子来到后屋,是并排的厨房、爷爷奶奶的主卧、一间客房,一个卫生间。后屋的后面是一个的养鸡棚,成天跑来跑去的小鸡崽。
乡下的夜里安静地只听见屋顶偶尔有老鼠跑过的声音,但是并不影响睡眠。早上天亮得早,醒得也早,大概7点过起床后,我和蛋总还有他妹妹一起走路去早市吃早饭(他们叫“过早”),一个猪油饼一碗碱水面,热热闹闹地,非常满足了。过完早回家后坐在院子里聊天,看书,喝茶。11点半左右午饭已经准备好了。吃完午饭后,开始长达3个小时的午睡,醒来已经快下午4点,昏昏沉沉的脑袋被几个水分充足的新鲜橙子激活。除了吃饭,几乎所有休闲活动都在中间的院子里进行,聊天,看书,择菜,洗衣服,接着5点过开始吃晚饭。等到天彻底黑下,大家才从院子转移到前屋客厅,他爸爸、叔叔和大姑三人开始打花牌(一种完全看不懂的牌),其他人陆陆续续去洗漱,晚上时间感觉很多,在我们都玩了很久之后,一看钟,才8点半。在成都,8点半有时才吃完饭吧。等到9点过,基本都各进各的卧室了,习惯熬夜的我和蛋总大概10点半也就困了。夜里的那种安静是滋生睡眠最好的声音。这就是他们的,也是国庆期间我们的,日复一日。
国庆快结束时,我回想那几天乡下的生活,虽然几乎什么都没干,却觉得充实极了。那种充实,不是城市里学习了多长时间,工作了多少,看了多少书,逛了多少展的充实。是精神上的彻底放松,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原始的生物钟和自然环境。
而在成都是什么样的呢,工作日的晚上,7点钟到家,吃完饭后收拾下就8点了,如果想要10点半上床睡觉,那么10点就得洗漱,那么只有1个小时空余时间给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书、电影、运功、发呆不可兼得,择一而做。不,纯粹地发呆就像在浪费时间。到了周末,如果早上睡到自然醒,就是11点了,“一上午就荒废了”的悔恨会导致晚上迟迟舍不得入睡,而在白天,如果不看书、不学习,又会产生“一天就逛废了”的感觉,并持续到周一,导致觉得周末什么都没干成。哪怕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为什么总是觉得荒废了时间,为什么一定要看书学习才叫做“没有荒废”。这种焦虑感,只有在回了成都之后才觉得特别明显。好像时刻都要赶上什么,时刻都得学习,今年考这个证,明年考那个证,如果停下来,就会被抛弃。被谁?被时间吗。明年自己就26了,第一次,是真真切切切地不想过生日,内心的焦虑一直伴随到每一岁,想要迫切地实现理想。但是在还没有达成之前,还是被城市浪潮推着走,被身边的正能量推着走。选择社科类的书,也许也是一种焦虑的体现,迫切地想要知识。
迫切、追赶、被遗弃、欲望、理想。这些词像巨大的感叹号,带着强烈的驱使感,在眼前放大。城市里孕育的这些东西,把我们训练成不断为冬天储备食物的一只只松鼠,生怕等到寒冬降临,自己会被饿死。
但如果有的松鼠只想在春天看看花,夏天晒晒太阳,秋天踩踩落叶,冬天尝尝雪呢,如果它坚果只够勉强撑过冬天,它会觉得春天的花开得不美吗。我不是那只松鼠,我也不知道。
四、期许
希望明年继续好好读书,读想读的,慢慢读。尽情发呆,尽情迷幻。
但造价师还是要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