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18私人书单推荐TOP10+1
今年阅读书目少了比较多,全年大概在四十种上下,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属于个人的阅读时间少了很多,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做减法,在精不在多,刻意减少了数量,当然碎片化的时间很难进行人文社科大部头的系统阅读也是一个原因。相对来说文学类的书多读了些,也乘机补了不少课,可以更精细化进行深耕细读。同时,告别学术研究,也因此书单会更大众,也更多元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各取所取。
文学类 (4种)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今年文学品类中最大的惊喜是读到了奥兹的作品。虽然译林引进的奥兹引发小热潮是前几年的事,不过好的书不用赶热潮也不减魅力。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本迷人的书,它属于那种一位作家一生只能写出一次的作品,是作者将自己最真实的时光凝结成的文字,不可重复,不可再来,因此也显得格外珍贵。与他人不同的是,这部洋洋洒洒四五十万字的回忆性文章里记录下的光阴,在奥兹漫长的生涯中只占了很小的篇幅,充其量只记录到他十多岁去基布兹的年代,而他最细致的笔触都在描写他童年的生活——“我的童年是悲剧性,但一点也不悲惨;相反,我拥有一个丰富、迷人、令人满足而又完美的童年,尽管为此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读完全书,才能体会到这句充满悖论的话是多么准确。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的事件跨度又极长,它不仅仅是奥兹的童年记录,更是一个家族亘跨百年的历史记录——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记录,但是就像作者接受访谈时所坚持的,它更应是一部“家族史”,而非“民族史”,尽管可以看作一个民族漂泊命运的缩影。拒绝宏大叙事,是奥兹写作的出发点,但在不经意间,他却留下了最为生动丰富的,关于历史中的人的记录。 很喜欢奥兹笔下塑造的家族人物群像, 譬如那位真心热爱女性,八九十岁依然和女友约会不断的风流爷爷,或是会用十几种语言,却连几株小秧苗都种不好的书呆子父亲,还有他那位抑郁又早逝的美貌母亲,都令人印象深刻。
有朋友说这本书很散不好读,抓不到主线,但我觉得读它最大的乐趣,就是分散在中书中那些碎片式的人物和细节,无论翻开哪一页,都能自成体系直接往下读,这大概是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的素质。作为读者,我也很享受跟随奥兹童年的目光从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碎片上跳跃,仿佛随便组合都能拼出万花筒式的琳琅满目。大概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为奥兹丰富的感受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他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观察到的所有细节,以一种幽默而又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来,也会让每个还保有童年感触的读者觉得亲切。但更为特殊的是,这是一位历经沧桑,已然进入暮年的老人,动用他全部的回忆和想象力去建构起的一个已逝的世界,让人有种在博物馆里窥见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时的感慨。 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井然有序的恬静——随着作者细致的梳理,每一个部件都被慢慢打磨得更加清晰,色彩从朦胧变得鲜明,那些美丽和并不美丽的细部也让人看得更清楚。关乎生活,关乎爱,死亡,冲突和遗忘,以及曾经存在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未来,和他们共存的这个世界。
顺便一提,同名改编电影比原书差了很远。
在西方的注视下
如果不知道作者,几乎要以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作品,又一个"罪与罚"的故事。光就小说而言,康拉德的节奏和情节张力都营造得非常好,读起来会有一种强烈的精神紧张感和刺激的感觉,当然更多的是为人性的复杂和深邃而震撼,也因此让人能通过阅读获得一种让生命体验更充实、饱满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康拉德可能是上一个巨变时代最后一个见证者,而今天的已经进入到一个不再会产生参天大树,也不再能触碰到深邃心灵的时代。如同布罗茨基所说,如果文学有社会责任的话,那大概就是展示人的最大限度,而现代化强加了一种简化的关于人类潜能的观念,忽视了人的各种可能性,人们就开始固执于他们的经验引导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而排斥或否定了一种更包容、更宽广、触角更远的关于人的观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经典不再能引起人深度共鸣,而只变成了审美对象,但偶尔也会出现打破体验界限的契机,比如阅读带来的刺痛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
个人喜欢托翁的短篇胜过长篇,《伊凡·伊里奇之死》也是托翁短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是值得在人生不同阶段重温的一部作品。曾有人说过,伊凡·伊里奇的死是人类最普遍的死,也是最令人恐惧的一种死亡——浪费了一生,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的死,最让人毛骨悚然。每个忙忙碌碌于营生的人,如果他尚有勇气清醒面对人生,那么多少都会承认在伊里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多少也能感受到那种恐惧。伊里奇的一生走的都是循规蹈矩、稳步高升的正道,没什么缺陷,也没什么意外,无趣而安定。他身边几乎每一个人也都是如此,没有人觉得不妥。直到死神开始降临到他身上,他才清楚看到这一切的不对劲。辜负人生也许是最大的罪。瞬间的虚无感反而照亮了生命的真实,对死亡深渊的窥探让人从过于满溢的生活退后一步,照见自身的可笑,然而同时也有一份悲悯和眷恋,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向死而是可以只是一种善意。
爱尔兰凯尔特神话故事
未读和译言合作的这套经典神话系列插图本,是做得很巧妙又很精彩的一套作品。说巧妙是因为文字包括插图在内全部都是公版作品,出版成本极低,翻译质量也不错,开本、装帧也很用心,可以说除了定价偏贵以外没有毛病的一套精彩作品。这套中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本《爱尔兰凯尔特神话故事》。第一篇 “图安的故事 ”就让人想到了去年很红的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之前也写过影评,可以戳这里),之后芬恩系列故事也很像亚瑟王故事的雏形,读来颇感亲切。古老传承的神话有一种与自然相连的野蛮生命力,区别于一切人造物,哪怕再天才的个体创作出的故事,都会在这种强劲面前相形见拙。这些传奇既是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因为它们都能不约而同能勾起我们在某种隐秘维度上的向往,如同叶芝所说:"但愿死亡把我们与一切传奇相联,但愿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在黛绿群山中与巨龙作战。”
社科类 (4种)
人的境况
今年阅读耗时最长的一本书,陆陆续续读了四个月才读完。本书作为阿伦特的代表作,在国外影响力其实更超过《极 权主义的起源》,也被很多高校列入推荐读物。个人来说是第三次阅读,第一次是在图书馆读到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竺乾威的译本,当时的译名还是叫《人的条件》,第二次是读筑摩文库日文版, 志水速雄翻译的『人間の条件』,第三次才是读王寅丽这个译本。作为学术书来说,翻译很不错。可以说是常读常新的一部经典。
《人的境况》是一本"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书。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针对马克思劳动论的问题所提出的。马克思理论在应对现实时遇到不少矛盾,比如,说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个体生产的有序性和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产生矛盾,无法靠个体的自发调节完成,必须通过社会整体的有序调控,但是这种外在计划性的"调控"造成的弊端却已经有不少历史前科证明,让人无法信任。再比如,马克思认为,在脱离了物质生产的束缚后,每个人都有可能根据兴趣从事工作,“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然而,衣食无忧的环境中人是否还会伤神去做精神追求,抑或这种精神追求是否会只沦为形式?对照当下社会的现状,即使技术的发展解决了生存温饱问题,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也只是更多的休闲消费,而并没有将精力用于精神发展,甚至连学习都变成了消费的变形(比如知识付费)。更不用说人口的爆炸式增长,环境资源的有限性根本无法支撑按需分配这一理想前景。这些困惑自然也会使人对理论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当然这部分也要归咎于我们对理论过于功利化的理解,理论更多时候存在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在这一意义上,阿伦特提供了另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在某些方面它能提供对现象的更好的理解,也和生活更贴近。
比如,阿伦特提出的"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非常符合我们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到。之前豆瓣上有个热门的话题贴谈到家务劳动对人的磨损,家务劳动恰恰是最完美符合阿伦特对"劳动"定义的活动,周而复始的重复、消耗,却又基于生存最基本层面不得不为,与"动物"无异。"劳动"的对象是消费品,不会在世界上留存。与此相对,"工作"能制造出相对持久的产物,构成了区别于"自然"的"世界",亦即人类栖息的物质家园。而"行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活动,以人的复数性为前提,提供了一种积极生活(也就是政治生活)的可能性。阿伦特指出,消费社会是把所有人类活动都拉平到了获取生活必需品和提供物质富足的共同标尺上来。所有活动都被认为是"谋生",所有的资源都用来生产消费品,原本作为"世界"持久性的构成物(比如住宅)也被当作易耗品来消费,世界的基盘分崩离析,人也失去自己栖身的家园,沦为纯粹的"劳动动物"、"消费动物"。"消费动物"不会关心精神,彼此之间也无法交流,即使从劳动的辛劳中解放出来,也只会把自由时间花在严格说来是私人性的、本质上无世界的那些活动(我们今天称为“业余爱好”)中,"公共领域"因而消亡。也许是出于这种危机感的应对,今天也开始出现"行动"复兴的迹象。"行动"的不可控性也许是打破这个被必然性、宿命性幻想所控制的"世界"的最后希望。
总之,非常推荐平时不太看哲学书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可以说是当下最贴近我们生活现状的作品,不需要有多深的学术积累,你也会发现它与你的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是可以读懂的。哲学原本就该如此。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今年引进的丸山真男这部代表作,可以说是人文社科领域引进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不过遗憾的是除了日本学术研究圈外,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主流学术视野重视欧美超过东亚,另一方面丸山真男也不是那种提出特别的独创体系的思想家,他更注重的是将外来思想的本土化,是作为学术中人,却面向大众发声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内熟悉西方政治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他的主张并没有太多新鲜观点,也没有严密的系统性,而且缺少时代背景的理解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他的发言的尖锐性。而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又被学术书的门槛拦住,很难进入他的语境。比较遗憾。
在我看来,今天阅读丸山真男的意义可能更多在方法论层面上。一方面,他传达给大众一种如何理解、介入当下政 治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说政 治判断的标准在结果责任而非动机责任;说政 治是相对不坏的选择而非最优选择,最优恰恰是较优的死敌;说政 治活动是国民勉为其难但又有责任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一种“在家佛 教”;说民 主主义是一种“永久革 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另一方面,他积极在为社 会政 治问题发声的行为,包括与不同阵营、不同观点的异见者不断沟通、对话的姿态,本身也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他绝不是一位过时的思想家。事实上丸山在日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会在想不到的地方看到回响。比如同列在这篇书单中动画导演押井守《我每天只工作三个小时》中,明显就继承了丸山对日本政治无责任体系的批判思想。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批判至今没有过时,这显然也是社会的悲哀。不过正如丸山自己所说,任何改造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才是一种成熟的公 民态度。
(延伸阅读:关于“无责任体系”和“压抑的转移”https://www.douban.com/note/648983267/)
自由主义
也是老书新读。李强老师这本“导论”可能是国内关于自由主义介绍得最好的一本,既有清晰的脉络梳理,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文字也很好读 ,据说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圈里得到的评价颇高 。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的读者来说,也别有一番感悟。其实国内关心公共政 治话题的人多半也是非科班出身,往往是从自己的问题点出发,各有各的入门角度,碰壁之后才会转向系统知识的补缺补漏。这和科班学生学习顺序正好相反,有好也有坏,好处是这种从现实需求出发而完成的知识吸收是比较接地气,能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发生共鸣,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这一点恰恰是没有社会经验的科班学生最欠缺的),坏处是根基不稳,往往只见一叶不见森林,却拘泥于管见,以为自己入门的那一套才是正统真理,不容异见,所以这样“后至”的系统补课就尤为必要。
以本书的自由主义为例,国内主流自由派中还是持自由保守主义或者说自由放任主义观点的人为多,尤其是经济上信奉市场万能,反对一切人为干涉,谈“左”色变,但这样的观点其实已经很难应对当下,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的经济困境。如果放在自由主义漫长的历史中,这样的观点也不过是诸多纷繁派系中的一支。比如像被自由放任主义批评为“伪”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左翼(或者说自由平等主义),也早有从霍布豪斯、拉斯基到罗尔斯的漫长谱系渊源,绝非一个“伪”字就能否定的。这本“入门”级的自由主义导论中梳理了从启蒙思想到冷战后自由主义多维度的发展,丰富程度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作者在最后一章介绍的若干自由主义批评者提出的对自由主义原理层面上的质疑,比如保守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过于强调个体,从而削弱社会的凝聚性,比如施米特批判“中立国家”原则在现实中的”无力“,以及当代社群主义者的反论,都值得深思。包括结语部分,作者从解说的角色中走出来,展现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都让人感受到某种冲击。我始终相信,内中不含矛盾、不存在自我质疑的立场是可疑的,自由主义的生命力也许就存在于与质疑共生的发展中。
孤猿随笔
去年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作品进入公版之后,不少出版社纷纷推出其文集、选集,其中专业性最好的是北师大出版的这套选集,直接从筑摩书房的定本柳田国男全集翻译,主编和译者也都是学术界人士。不过柳田国男文字翻译难度很高,比如像同一辑中《海上之路》等几本,涉及大量方言,根本无法找到对应的中文,最后译者全部采用罗马音标注,结果非常难读。本书是这个系列中相对好读的一本,从狐狸、野猪、狼、猫等动物相关的民俗传说入手,展开常民心灵史考古,比较适合作为了解柳田民俗学入门读物。作为研究者的柳田国男最大的魅力,大概在于他记录这些"乱力怪神"传说时有种血肉相连的"内部视角",没有人类学田野考察那种为了保持"科学性"、"客观性"而置身事外的隔阂,说白了就是他真的相信或者说愿意相信那些"乱力怪神"是真实存在的,相信在古代人和动物、自然存在更亲密的交往,这种"反"科学的信仰既是其研究生命力之源,也是其学说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众人文类 (2种)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
押井守如果不是电影导演,应该是个很好的影评人。通过电影人物分析来写组织管理论,也是很有趣的切入点。不过,始终觉得由押井守写组织论是一件挺好笑的是,因为从本质来说,他恰好是最"反"组织的一个人,也是非常"反"典型的日本人。从传统的集体主义组织来说,有大叔这样的员工,是极为棘手的存在,不管是能力还是个性,对于组织来说都是充满威胁的不安定因素,或者说出于安全考虑,本应该排除的存在——当然,无法容纳这样角色存在的组织,也不过是在慢性僵死的过程中而已。另一方面,从押井守的角度出发,他其实教授的是这样一种态度:不要做一颗螺丝钉,不要被组织磨平棱角,不要把组织看得比你个人更重要,反过来要利用组织为我所用。否则,没有设定人生目标,那么被人使唤也是理所当然。就像他评价自己拍的《机动警察》一片中,他们(特车二课)所认为的“正义”与身为警察的正义相差甚远。而他们并不将组织的存亡视为目标,因此能够赌上自身部队的存续,一决胜负。他们不将完成组织的目的视为第一优先,而是将以利用组织来自我实现作为目标。押井守理想的组织,大概和公安九课一样,是一种"Stand alone complex"的状态,每个人从自我出发,"碰巧"凑在一起,又"碰巧"为同样的目的行动,形成了一种看似极为松散,但却有强韧生命力的组织模式。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组织毕竟只是在虚拟世界存在,现实中,秉承押井守这样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态度在组织中生存,其实是极其困难,也会极为痛苦。押井守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就他自己的经历来说,也只能是一边妥协,一边凭着一己之力杀出一条血路,之后话语权增大,才能按照自己想法做事,也才能打造出一个更多较为志同道合的人能够一起工作的环境。不过,多年之后,押井守门下能出来神山健治这样与其个性迥异但同样出色的年轻导演,宫崎骏门下却后继无人,也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本书另一个有趣的看点是押井守讨论了日本人"责任观"的问题。比如,他通过分析电影《晴空血战史》指出,美军中身为战略轰炸部队的一员,通常都会从现场的指挥官开始崩溃。而在日本的军队当中,士官的心灵却出乎意料地不容易崩溃,因为他们原本就不打算扛责任,取而代之地,他们的下属却会一一陷入崩溃。这一风气延续至今,很多日本上班族依然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整个公司由上到下,大家都只想着如何去规避风险,每次只要一有人提到“这真的安全吗?如果出事了你会负责吗?”在场众人顿时陷入一片沉默。既没有那种会要求命令自己的上司负责的下属,也几乎没有肯对下属负责的上司。这些批判都让人联想到丸山真男战后提出的"无责任体系"和"压抑的转移"的论点。当然这些也并不只是日本社会的问题。
东京漂流
也是比较惊喜的发现。虽然成书年代比较早,是上世纪80年代,但是意外没有过时。无机质,病冷,衰败,真实残酷的日本,"日月无光"。作为社会读物信息量意外丰富。作为摄影师的作者凭感性直接捕捉到商业消费社会的虚无的"雪盲症"与极端性犯罪作为打破"雪盲"的"乌鸦"之间的关系,和弗洛姆写过的"异化"病症恢复的极端途径不谋而合,心有戚戚。而消费社会的"十诫"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通行。至于是否"三观不正"的问题,各自评判吧。
以上是TOP10。PLUS1推荐一个绘本,作者是豆友@么么黑
浮生若猫
一直也在关注国内原创绘本发展,不过国内绘本大多集中在儿童领域,很少有面向成人的作品,也是市场使然。这本书是个例外。最初是看到作者发在豆瓣上的图,被这只擅长变形的小黑猫萌到了(暴露猫党属性……),喜欢这种水墨画笔触和作者在画里流露出的幽默感,不知为何很有点魏晋风骨的感觉。今年正好有集结成册的作品出版,有种被抢先一步的感觉。。。很推荐松缓工作压力阅读。
明年会更近一步精减数量,期待有更深入的阅读。

AO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谓无名约稿)迟到的2024书单 (53人喜欢)
- 从琼瑶诉于正案看“融梗”——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下) (13人喜欢)
- “融梗”算不算“抄”?——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上)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