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心理学,也许能救命
1964 年的一个晚上,住在美国皇后大街中产阶层社区的基蒂·吉诺维斯,从她经营的酒吧下班回家。在她下车向公寓走的路上,遭到了一个歹徒的袭击。这个歹徒用刀多次刺向基蒂·吉诺维斯,她开始不停地反抗和呼救。
呼救声把周围邻居惊醒了,邻居们开始惊叫,好多人家都开了灯。但是这些惊叫和灯光只阻止了歹徒一小会。因为歹徒被吓跑后,发现并没有人走出家门阻止他,也没发现警察要来。
所以歹徒又回来继续行凶。最后,终于有个邻居报警了。警察只用了2分钟就到达现场,但是基蒂·吉诺维斯已经失去了生命,歹徒也不知去向。从歹徒一开始行凶到逃走,大约有半个小时。而在此期间,一共有38个邻居看到了歹徒凶残的行为,但却只有一个人报了警。
无独有偶,我国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不过事件中的女孩很“幸运”地获救了。
2016年4月3日,网友弯弯在北京和颐酒店入住时,被一个陌生男子尾随。之后这个男子还想把她拖走,带离酒店。弯弯大声呼救,引来了一位男性服务员,但这个服务员竟然只是让他们小声点。尽管弯弯大声告诉周围人,自己并不认识这个男人,但是看到她被拖拽后,其他房客没有报警,也没有施以援手。当弯弯差点被男子拖到电梯里时,有一位女性房客正好出现,弯弯赶紧跑到她的身边求救,才得以解脱。
可能你会认为:这些事件说明不管哪个国家,不论什么时候,人们都很冷漠。

但心理学家并没有这么简单化地看待问题,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危机时刻,有人围观,却没有人管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是:围观者分散了施救的责任。

上面两个事件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发生在公共场合。这意味着:这件事会有多个人看到。
所以,很多人都会想:可能在我看见之前,已经有人报警了吧?说不定,就算我没管,说不定一会就有别人管了。
而当所有人都认为别人会出手相助时,结果反而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谁都没管。心理学管这种情况叫做:责任分散。
第二个原因是:周围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或者注意到了,但是没有时间管。
心理学家在试验中发现:那些不赶时间的人,更容易发现并帮助有困难的人。在生活中更是如此。回想一下我们早高峰上班的情景,那简直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争。如果这时,路边有人在争吵或者打架,我们就算经过,也很可能因为健步如飞,甚至一路小跑,根本注意不到。
即使我们感觉好像有人需要帮忙,可能也会因为赶时间,没工夫了解详细情况,而继续往前走。再加上刚才我们说到的:大家都认为其他人会管,就更放心大胆地往前走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帮助别人,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有时间。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不确定别人是不是需要帮助。
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别人是否需要帮助。当我们看到走路一瘸一拐的人时,可能心里会想:这个人是喝醉了,还是生病了,还是腿脚不便呢?如果是生病了,我会去扶他,但如果他是喝醉了,我去扶他,他会不会撒酒疯呢?如果他只是腿脚不好,我过去扶他,会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啊?
尽管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如果没弄清楚状况就提供帮助,有时候反而会变成特别尴尬的事。比如:把长得特别富态的女孩子,当成孕妇让座,真不是什么快乐的体验。

所以,帮助别人之前,很多人心里会先进行一番斗争激烈的内心戏。但这种内心戏多半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时,周围人就成了我们的参照。
如果有人也去帮忙,我们就明确知道:哦,原来这个人是需要帮助的。这下我不用担心自己搞错状况了,过去帮忙就行。不过,如果大家都是观望状态,很可能就没人帮忙了。
那么,如果希望别人帮助自己,我们应该如何呼救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向具体的人呼救,而不是向一群人呼救。
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案例,一个失救,一个获救。区别在于失救的人向一群人呼救;而获救的向一个人求救。
所以,需要帮助时,不要冲着一群围观的人大喊:大家都来帮帮我啊!这样,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这么多大家在,我不管,别人也会管。
我们呼救时,需要对一个人大声说:你,我需要你来帮我!
这样才会让这个人感到:帮你这件事,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项责任没法推给别人。对于有责任感的人来说,应该帮忙但却没帮,还会产生内疚感。

最后希望大家平安健康,最好用不到这种紧急求助。
参考文献:
心理学与生活. [美] 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 王垒 / 王甦 等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