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时,请学会妥协
不能一直让自己脆弱下去的前提是要先接受它。我们不需要总是坚强,脆弱时找朋友,找家人,找医生,都可以,不过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只要不忘记带着自己,那,就一定能走过来。而走过来,将会到达现在无法想象的远方,发现星辰和大海。 中国人有一种性格特征很特别,他们会将最好的情绪和态度留给外人,将最差的情绪和态度留给自己的家人。你可以说这是好面子,也可以说是心灵脆弱的体现。刘天王当年也唱过《男人哭吧不是罪》,每个人都是肉长得,就算是漫威的超级英雄,也有恐惧和脆弱的时候。当面对自己的脆弱,如果觉得过不去心里那个坎,倒不妨把这些展示给你最亲密的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爱人,甚至可以是子女。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展示自己的全知全能,很多时候,家人往往是你最好的避风港湾。 就是有人闲得令人发指,他们不关心自家大情小况,却对别人的私事——大至选学校、选对象、选工作这种人生决策,小到内裤是三角的还是平角的,中午吃得是牛肉面还是蛋炒饭这种鸡毛蒜皮——关心得要死。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可三人成虎、流言可畏,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受周围环境影响很难。稍微脆弱一点的,陌生人和无关者随便指指点点都会让他们不安乐。 而有人说亲情是种绑架,一点也没错。一个人能抗拒他人的嘲讽,却很难抵挡至亲的眼泪。他们总是打着“爱”的旗号,来干涉别人决定,总是以“你如果不按照我说的做,就是伤了我的心”做武器,来威逼配偶和子女缴械。 谈到这个话题,就不能不说中国式逼婚。你在大学校园的时候,父母每日告诉你你还是个学生,不要谈恋爱,影响学业。等一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父母们又每日给你介绍对象安排相亲,告诉你是一个社会人了,要早日成家立业生孩子。而这前后的态度转变往往都没有一年时间,多么魔幻现实主义。其实究其原因,还是观念没有转变。时代在进步,中国式父母仍然停留在用自己感觉最好的方式养育子女。虽说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方式方法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变革。为什么这种情况在中国更为明显,因为近三十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大的变化带来的代沟使得中国的父母和子女辈在思想观念中会有诸多冲突。所以有一点很有趣,你会发现在50-60后的微信朋友圈,大规模的转发《辛苦养育子女一辈子子女却不领情》之流的鸡汤文。而在80-90后的微信朋友圈,也常见《打破父母封建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反抗压迫,我们要独立》。所以我觉得对于和长辈父母的沟通之道应该保持不反对、不盲从的原则。因为从出发点来说,父母的出发点一定是善意的,但因为时代的进步,他们那些传统的方式方法多半都是错误的。正如黄小琥的《没那么简单》中唱到的:“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生命太短暂,经不起片刻等待,所以自己的想法最值得被认真对待。陌生人无关轻重,熟人无关痛痒,朋友无关宏旨,亲人也不能陪你到最终。既然所有人除了自己,都不会陪伴着自己走到最后,那么他们的意见也就只能被参考,不能被信奉。 生命只有一次,时间转瞬即逝。我们正经历的每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一天,也都是将开始经历的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如果奔命往前跑,跑过节点、达到目标而错过光阴本身,不如直接去死好了,反正那是人生最后的一个重要节点。 “自尊”是自我尊重,不仅欣赏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陷,更明白自己的存在本来就和他人不同。因为我们每个人走的路,都是一条唯一的路。所以,谁的评价都无法用来做路标,谁的先例都不能用来当成参考。 我大概查了一下,2014年公布的中国人均寿命是76岁,也就是27740天。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时间是多么短暂的。就这么点儿的时间,你还忙着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活在当下,每天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善待自己的家人与朋友,以诚待人。待到百年之时,回首不枉此生,可谓最大乐事。 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