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观后感一则
读《万历十五年》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史有了很大的兴趣,便开始搜罗纪录片、访谈来观看。在观看纪录片《努尔哈赤》中也涉及到万历在位期间的情况,了解到了书中提及的万历年间例如在书中没着重笔墨涉及女真族后来扩张崛起内容,但我觉得自己还是阅读的书籍不够,对史实把握不全面。但在我对明朝国势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观看《晓松奇谈》南明悲歌篇了。以下可能就是我对有节目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思考:洪承畴与施琅为什么下场如此不同。节目中谈到南明期间的国势民情,大篇幅讲解当时突出人物:洪承畴、史可法、钱谦益(钱谦益的还没看完)。前两位南明重臣一正一反,洪承畴是一些文史评价与后人唾弃的一大叛国奸贼,史可法忠臣一位。但在深入辨析两位时,洪承畴的才干、军事能力、心理、思想都要比史可法高出一大截,可他的下场却只是落封为一个官阶最低还只可世袭四代的三品车都尉。施琅突出事迹仅体现于台湾一事,也同有叛国情况,但他却被后人修庙朝供。
我个人见解是评价洪承畴可用看过的综艺里一句让我觉得这个男孩逼气十足(褒义)“长得越帅责任越大”的签名来概括,但要改成“才略越高责任越大”。这时的背景是崇桢皇帝刚过世,社会混乱,百姓懵逼,文官的斗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有闯王李自成远有清军大患。洪承畴也许在被清军俘后想过宁死不从,却还是抵不过身在“曹营”里的左磨右磨终于松了口,他后续就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清军铺好大路做了可谓大贡献。可是他为啥结果不得善终呢?个人认为由三点导致:1.社会风气 2.百姓认知 3.人心作祟 。第一点当时的社会风气为重儒学讲良知特别是文人讲气节 。 第二点百姓被这一系列叛乱搞得鸡犬不宁,本就有自古叛乱苦良民这一说。而且当时百姓普遍已经在明朝国情下觉得现世安稳,也不可能一时之间接受其他的文化冲击(划重点剃头)。第三点树大招风,人心善妒。就如同现代人职场风云,有些公司本着节约成本,你行你上原则。你的成功自认为凭实力靠付出,可是某些同事眼里认为你工资高你名望大,我就是看不过去。能人一旦落马或有隙可查,就会被烂泥糊住百口莫辩,总而言之一句话“恨人有怨己无”。
后感:第一次在出了书籍、剧之外深入思考历史问题,阅历、知识基础都不够,但后续希望自己能像马未都先生一样,通过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