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时间的路上,我又想起了江南
最近几个星期,每天都被工作和学习的压力困扰着。每天都是忙碌的机械式生活,总有赶不完DDL,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课件。就好像在一条很长很长的赛道上拼命地奔跑,不断追逐前方的那个终点,沿途发生什么全然不知。我经常会感觉到很孤独,很焦躁。有很多事情,我只能一个人承担。每天夜里辗转反侧,或者在每天清晨忧虑难安。
我在感到很孤独无助的时候,会去找一些能够让我沉浸的书籍。因为我很喜欢自己能够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面。我总觉得文字里的世界,能让我放下现实世界的一切而走进另外一个世界。这几天刚好读到了一句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很奇妙的是,每当我读到关于江南的文字,都会想起很多很多关于江南的一切,会不知不觉置身其中,感受着那无忧无虑、身心舒畅的美好。
我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也是地理学习者。对旅行,或许真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领略过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接触过很多特别的人文风情。从我第一次出门旅行到现在,大概也有十二年。在最忙碌的学生时代,我却走了大半个中国。在我走过的大半个中国里面,有北国的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呼伦贝尔一望无际的草原,黄土高原上淳朴的窑洞,当然也有南国清秀的桂林山水,曲折的重庆山城,浪漫的厦门海滩……我体会过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也体会过乡村质朴的风情。在我十二年内走过的那么多的地方里,去得最多的,也是最放不下的,就是江南。 第一次到江南,大概十岁。第一次江南之旅从西湖开始,那时候西湖给我的第一个直观感受是树多,湖大,还有小鸟叫,仅此而已。稍微有点深入的认识就是知道了一元钱人民币的背面,就是西湖的三潭印月。那时候对江南还没有概念,年幼的我只知道一个杭州,只认识一个杭州西湖。只知道背过的古诗中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至于断桥、雷峰塔关于白蛇传的故事,还是从导游的口中听回来的。可以说那时的我,对江南的认识十分局限,甚至可以说一无所知。
西湖之后,我们去过了乌镇,乌镇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小桥流水,小河两旁商铺的油纸伞,还有最典型的江南建筑。虽说以往没有听说过乌镇这个地方,但是第一次相遇,走在河的岸边,听着商铺的吆喝,看着河道的小船轻轻划着,那时小小年纪的我感到格外的舒适。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这时起,我便喜欢上了婉约。
苏州是第一次江南之旅的最后一站,除了古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园林是我对苏州的唯一印象,但很遗憾的是,当时园林对我来说,仅仅就是一个公园,没有任何特别。
与江南的第一次相遇,因为年纪尚小,对江南没有很多的了解,所以留下的印象不是特别深,旅游的感受只停留在浅层。一路上导游给我们讲许多关于这里的故事,可惜我没记住多少。爸爸妈妈拉着我拍了很多照片,现在好像能找到的也只剩下寥寥几张。当时的很多细节很多具体的人事物都已渐渐淡忘,以至于现在,我很少对别人说起我与江南的第一次相遇,不是因为羞于启齿,而是真正的无话可说。
很多人对江南是一见钟情,而我对江南则属于日久生情。第一次江南之旅过后,我对江南的了解与接触,大多来自于诗词散文。随着渐渐长大,看到的诗词散文也渐渐增加,对江南的了解也变得具体。也渐渐知道了江南不只有杭州苏州,长江中下游以南都是江南;知道了江南除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还有垂杨不断接残芜的扬州瘦西湖;知道了江南风韵除了油纸伞,还有蓝印花布……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江南似乎与水的联系是最深的。提起江南,确实让人最容易想到的,是她水的特性。江南是被水包围的地方,长江,太湖,钱塘江,鄱阳湖共同孕育着江南水乡的文明。有着众多水域的江南自然成为了水乡的代名词。无论是杏花春雨的江南气候,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环境,都是足以让人陶醉其中,令人回味的。如果说用一个场景来描写江南水的特性,我想莫过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了吧。我曾经很多次幻想这诗中的场景,烟雨朦胧的碧水中央,独自一人静卧在船上,听雨落下的声音,渐渐入眠……每次幻想,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沉浸其中,现实的烦心事也将抛在脑后。相信很多人对于江南的印象当然不止于此。在很多影视作品或者小说书中都会有这样代表着江南水乡的经典形象,烟雨朦胧中在流水小桥上撑着油纸伞的优雅女子。我觉得这其实就是很多人心目中江南水乡的缩影。作家丛立杰说,江南是被水点缀,滋润,眷顾着的。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被水包围着的江南,有着自己独特的水乡文化。可以说,是水创造了江南,也是水孕育着江南。
因为受到很多散文诗集、影视作品以及身边很多人对江南的认识影响,在第二次与江南的遇见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水就是江南的全部。在潜意识里面,江南跟水已经画上了等号。
与江南第一次遇见的八年后,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终于有机会再次与江南相见。这时的我也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儿。八年的积累与阅历让我对江南的这次相遇有了一份期待。期待我想象中的江南出现在我眼前,期待那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不再是想象。在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共同欣赏心里面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命运的一次最好的安排。
南京是第二次江南之旅的第一站。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从来给我的印象都是庄严,气派的。受高中读过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还有看过的电视剧《朱元璋》的影响,在我内心深处,南京就是一座集天地灵气的城市。许多建筑凸显着南京城的恢弘气派,诉说着古代南京城的历史。
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宏伟庄重的气氛着实让人震撼。走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古代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能让人隐约感受到洪武大帝的帝王之气,还有那个时代中国的威武霸气。明孝陵的宏伟与我印象中的江南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把我心目中的江南比作一名温柔女子,那这里一定是刚强的壮汉。可以说,这是南京城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江南浓厚历史底蕴的证明。
如果说文化有分文武,明孝陵是武的代表,那么夫子庙就是文的代表。作为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素有“六朝金粉地”之称的夫子庙是历代南京人文聚集之地。它见证者千千万万篇千古流传的诗文篇章,也见证着历代文人相聚成名。明孝陵与夫子庙,一文一武共同形成了南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江南文化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明孝陵的恢宏大气和夫子庙的庄重典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里秦淮的温文尔雅。秦淮河的温婉静谧终于有了江南水乡的特性。没有坐船游过秦淮,南京之旅便是不完整的。正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月色下的秦淮河是温柔的,是优雅的,是娇羞的,甚至让人不忍对她泛起涟漪。就连小船,也只是轻轻地,轻轻地飘在绵绵碧水之上,像小时候的摇篮轻轻摇晃。河边两行华灯,泛着金色的微光,点缀着秦淮河的夜色,足以让人想缓缓坠入梦乡。小船经过的小桥,在桥底两旁印着许多关于南京城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京城见证的历史,好似一幕又一幕地出现在了眼前,仿佛看见昔日豪门堂前燕,又仿佛听见歌女的后庭花……十里秦淮一场梦,船停了,梦醒了。
如果说明孝陵和夫子庙改变了我对江南典型形象的认识,那么秦淮河则是改变了我对于南京城典型形象的认识。秦淮河对于南京的意义,就像是在刚强的汉子心中绣了一朵精致的花儿。它让南京城不只有豪迈的气派,也还能有婉约的情调。
南京之后,便是扬州。在古诗词意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江南地名,自然也是我心心念念许久的地方。扬州所代表的江南形象,也不是典型的水乡形象,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而是眉目清秀的小生。我记得有一句歌词:“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也有一句诗:“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的扬州,被赋予了极高的文学地位,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人们喜欢把烟花三月与扬州紧密联系起来,就好比烟花三月是扬州的一件华丽的衣裳。然而我的这一次与扬州相遇,却不在烟花三月。即使脱下衣裳的扬州或许少了几分动人的姿色,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于扬州的眷恋。
历史上的扬州,是经济的重心,也是文化的重心。而当我走在扬州的街头,却已经感受不到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景象。论经济,现在的扬州城自然是比不过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而这也恰恰让扬州也避免了一线城市的热闹喧嚣,使扬州城保留了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温文尔雅的形象。对于扬州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数不胜数。像是“十年一觉扬州梦”写尽了人们对扬州的留恋;“春风十里扬州路”写尽了扬州倾国倾城的姿色。这些用尽心思的诗句都是对扬州极高的赞誉,也是扬州最好的广告词。
扬州的夜,静谧中更添一分姿色,是真正的“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也难怪徐凝会留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感叹了。当一阵风吹过,仿佛就是一位伊人的薄衣轻轻拂过,使人着迷。到底是扬州的姿色赋予了这些文学作品活力,还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存在赋予了扬州城的姿色?不是扬州人,恐怕难以解答。
月夜只是扬州姿色的一部分,那么扬州瘦西湖便把清秀的扬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旅游业的不断推动下,杭州西湖的景况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这对于美好的自然风景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在吵杂的喧嚣声中,自然是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馈赠,而对于我们来说,观赏效果也大打折扣了。相比之下,扬州瘦西湖便宁静许多。不知是天气原因还是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那时的扬州瘦西湖游客较少,在偌大的瘦西湖公园里面,没有人们纷扰的吵杂声,取而代之的是阵阵蝉鸣。所谓“蝉噪林逾静”,自然也不难想象当时的瘦西湖,有多么宁静怡人。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浮躁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即使不是烟花三月,瘦西湖的垂杨柳依旧楚楚动人,纤细的柳枝点缀着瘦西湖清澈的湖水,置身其中,与之融为一体,怡然自得。
既然来到了瘦西湖,又怎能不提二十四桥。瘦西湖的桥很多,如果不是路牌指引,根本不知道二十四桥的所在。与别的桥无异,二十四桥也只是众多立在湖水上的桥中的一座。大概是文学所赋予了它极强的生命力,描写扬州的诗词随口一说,便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已然成为了扬州姿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文学所赋予的形象,二十四桥才让人感觉与众不同,而成为瘦西湖一道名胜。在诗词与景物的相互映衬下,瘦西湖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在描绘着这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都在诉说着这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
南京与扬州,都是第一次的遇见,而这次江南之行的最后一站苏州,却已是第二次相见了。第一次的遇见太匆匆,第二次的相见像是为了弥补第一次的遗憾,又更像是老朋友的相聚。
这一次与苏州的叙旧,从园林开始。八年前,我对于苏州园林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有山,有水,有树林的公园而已,而如今看来,便觉得是对苏州园林的亵渎。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城中有山,山中有林的奇妙景观,人与自然的结合在苏州园林得到完美体现。古人有诗称:“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这一次,我去的是拙政园。的确,作为苏州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的景象便是最典型的苏州园林之景:鸟从林中鸣,林从水边生,水从山下留,山从城中立。在一个建筑里,能做到有山林,有小桥,有流水的,恐怕也只有苏州园林了吧。走在鹅卵石的路面,就如同置身山林,山不高,树荫却很葱郁,心情很舒畅。坐在亭子里乘凉,听着鸟语,闻着花香,看着小鱼儿在水底嬉戏,让人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大概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舍得从拙政园中出来。苏州园林的景观就是对清秀江南形象的升华,也难怪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了。
这一路下来,从南京明孝陵到秦淮河,到扬州瘦西湖,再到苏州园林,我看到了蕴藏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气派的江南,也看到了朦胧娇羞的江南,还有山清水秀的清秀江南,唯独没有看到想象中那温文尔雅的江南水乡。直至我们遇见了周庄。
记得高中的时候做过一篇阅读,周庄的女人都是水做的。文章对周庄的描述,如真似假,朦胧婉约,那时候的我甚至以为,周庄是一座虚拟的小镇,而这次到了苏州才发现,周庄原来是真实存在的。
走过了周庄的牌坊,便是进入了周庄。一下子便认出了这日夜幻想的江南水乡场景。一条主河道,河水清澈,能看到鱼儿在游动,河上有带着箬笠的老妇人撑着小艇,唱着民谣;河道两旁,典型的前街后河式紧凑的建筑,黑白相称,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谐的江南水墨画。融入周庄最好的方式,便是租一艘小艇,坐在艇上,听着当地人的民谣,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于是,我们便租了一艘船。划船的老妇人十分热情,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这里的故事,当然也给我们哼起了这里的民谣。与秦淮河不同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一定要有动人的歌谣相伴才得以置身其中。如果没有当地歌谣相伴,即使一个人静下心来,也是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到来自于水乡文化的熏陶。我坐在艇上,细细品味着老妇人用吴地方言唱着的歌谣,陶醉在水乡景色中。两岸的垂柳在一幅水墨画上,点缀出了动人的绿色,民居挂着的灯笼,点缀出生动的红色。黑白与彩色的相交映,赋予了江南水墨画独特的色彩,也赋予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生命力。陶醉在现实中,也陶醉在幻想中。
从现实进入幻想,再从幻想进入现实。我想这大概是我对江南的最大体会。在苏州人的生活中,最能体现出江南的特性。苏州人的生活节奏很慢,在苏州,基本没有夜市。从周庄回到苏州市区,已经是差不多晚上九点,走在苏州平日里最热闹的街道,很多店铺却已打烊,这让在佛山生活的我们很不习惯。因为在佛山,这时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饭店坐下,老板就催促我们快点点餐快点吃,因为他们准备打烊了。但是这里的老板娘人很好,与我们聊起了苏州的生活。从她口中得知,很多店铺一般到了晚上八九点钟都会结束营业。我们本以为苏州人的营业模式是早营业,早打烊,出于好奇,便问她那这里的人一般几点开始营业。出人意料的是,她说她们一般九点以后才会开门营业。而在我们都惊讶于他们的晚营业时,她却觉得已经挺早的了。这对于从小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以相信,而更多的是羡慕苏州人生活的慢节奏。怪不得人们常说要生在苏州。
与江南的第二次相遇,不像第一次的一无所知。八年的成长与阅历,让我在我的潜意识里有了江南的形象,然而当我真正再次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了一直以来我幻想中的江南,只是江南的一小部分。这次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不仅仅只有水乡的江南。明孝陵的恢宏大气和夫子庙的庄重典雅展现的是一个气势宏伟又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江南;秦淮河的婉约流露的是一个温柔娇羞的江南;瘦西湖和苏州园林展现的是美丽清秀的江南;而周庄展现的,才是温文尔雅的水上江南。这次与江南的遇见才让我意识到,江南是多面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秀丽的自然环境从而孕育了这里淳朴深厚的人文氛围。在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如同江南,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又为江南留下一篇又一篇动人的江南故事。江南与江南人总是相互成全的,相互依附的。 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自然景观上,江南留给人们最多的,更多的是内心的那一份安稳。我想这大概也是江南魅力之所在吧。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心烦意乱的很多时候,我内心总会想起江南,而每当我想起江南,都会不自觉陶醉其中。过了很长时间才会不情愿地从陶醉中回到现实。怪不得说,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江南确实就是一壶酒,越沉淀,越醇厚;越醇厚,越让人陶醉;江南这壶酒,值得我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用一生的时间去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