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司马懿大传》、《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和《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
当代作家马敏学所著《司马懿大传》一书、三国历史研究者毛翔所著《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一书、当代作家闫荣霞所著《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一书,语言简练、刻画细腻、叙述生动,但却都未能做到去伪存真——
《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一书中说司马懿“五拒诸葛”,根本就不符合史实,而《司马懿大传》序言中所谓“诸葛亮六山祁山屡战屡败皆出自司马懿之手”,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诸葛亮只举行了五次北伐,且只有两次出祁山:第一次挥师北伐出祁山,在街亭对战蜀军的魏将是曹真、张郃,并非司马懿;第二次北伐实际上是为了机动策应孙权东线北伐而明攻陈仓、吸引和牵制曹魏的军事行动、减轻东线压力,与司马懿毫无关系;第三次所谓的北伐实际上是为了扫除北伐侧翼的安全隐患而大杀“回马枪”、惊退了曹真派援的郭淮、在曹真眼皮底下夺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与司马懿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司马懿大传》除了渲染所谓诸葛司马之间的“空城计”、所谓诸葛亮“骂死王朗”,还“别出心裁”杜撰了一个司马懿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与诸葛亮下棋、赢了诸葛亮一局的神话类故事!《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虽剔除了“火熄上方谷”,但却仍用所谓诸葛司马之间的“空城计”、所谓诸葛亮“骂死王朗”、“攻破陈仓”之类的子虚乌有之事来表现什么统帅雄才的足智深谋、攻无不克;东吴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亡,说是司马懿、刘晔、蒋济向曹操所献计策起的作用,其实不尽然,因为即使没有这三人的献策,只要有孙权、陆逊、吕蒙这三个神武雄才,东吴一样会偷袭荆州;说诸葛亮“在战术上激进战略上保守”,其实也并尽然,诸葛亮不论在小的战斗中还是在大的战役中,往往也是出奇制胜,只是蜀魏之间更大规模的决战未及展开,诸葛亮不幸旺年病逝,更多的妙计奇谋自然不谈使用了,再说既然前面已经断定蜀汉在失荆州、败夷陵、国力精锐遭受重挫之后就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实力资格,那么即使“在战术上激进战略上不保守”又能怎样?说马谡纸上谈兵不假,而说王平是“碌碌之辈”,简直就是贬低其出众的军事才干——“碌碌之辈”能在卤城南围顶住并完全击溃曹魏智将张郃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从而一举破解司马懿所发动的汉尼拔式钳形包抄攻势,能在兴势山战役中一举击溃曹魏十万大军的进犯,也堪称“奇迹”了!








《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虽剔除了所谓诸葛司马之间的“空城计”,但却仍用所谓诸葛亮“骂死王朗”、“火熄上方谷”、“遗计杀魏延”之类的子虚乌有之事来表现什么统帅雄才的足智深谋、攻无不克;既然有曹魏大将曹真偷渡子午谷都没能成功,那么所谓“子午谷奇谋”也就不值得再侃;司马懿所谓“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更不值得再侃——诸葛亮出武功依山而东干嘛?那就不是什么“勇者”了,而是十足的傻瓜——“提卒十万堕入司马懿画中”:在没有打垮司马懿关陇主力之前,纵深穿插直趋长安,看似游击战中的长途奔袭,实则把战线拉长400里,岂不是让司马懿切断其粮道、包抄其后路、四面合击、一鼓聚歼(“破之必矣”)?司马神龟狂得忘形、如意算盘又打得未免太响太美了吧?诸葛军神怎么会给他司马神龟“四面合击”的机会呢?他司马神龟不知道诸葛军神北伐攻略的首要目标和战略意图根本就不是夺取长安,而是要占领陇西诸郡以至凉州全境,斩断关中右臂,以修正其《隆中对》里所确定的迂回战略发展方向,把“跨荆、益二州”调整为“跨益、凉二州”,然后才是图谋关中、攻克长安、进军中原?!








【设定的计划永远没有实际的变化快,即使再周密的计划也不一定会十拿九稳获得预期的效果。更何况,法律作为社会行为最高规范还需要适时予以修订甚至废止,计划经济被改为商品经济、再改为市场经济。天下原本就没有完美无瑕的战略规划蓝图,不论是战略发展方向还是具体相应的战术目标,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时的调整:荀彧版的《隆中对》里,“先灭吕布、后灭袁术”被修正为“先灭袁术、后灭吕布”(只是不料袁术未待被灭却先病死了);鲁肃版的《隆中对》(《榻上策》)里,“二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还没及展开,就由于刘备势力的崛起而变成了诸葛亮《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









































对于诸葛亮第四次挥师北伐二出祁山与司马懿在卤城的巅峰对决,其实是诸葛亮采用游击战术一举破解了司马懿所实施的汉尼拔式钳形包抄战略、大败了司马懿,《司马懿大传》采用了《晋书》为尊者避讳的笔法且“讳败夸胜”,为了掩盖司马懿的败绩,更是刻意回避了木门道战役和李严运粮不济、贻误军机而被削职为民的史实;《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和《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中对诸葛亮举重若轻从容运筹游击战术之奇略——以静制动、引敌出洞、以退制进、避敌锋芒、迂回突击、转移战场、反客为主、欲擒故纵、诱敌深入并创设“虚营(北寨)诱攻”计略引敌入瓮,正面破斩司马大军的具体过程叙述不明,且卤城巅峰对决之前,所谓“上邽割麦之战”根本就不曾发生——郭淮、费曜奉司马懿之命阻击蜀军,被蜀军迅速打败并丢了上邽,蜀军抢割了麦子之后便主动放弃了上邽并佯败后撤,则是为了拉长魏军战线、引诱司马懿主力深入卤城山野,以便以逸待劳,对魏军主力最终予以伏击歼灭。



司马懿所指挥招败的卤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有记载被敌军破解钳形包抄攻势的会战,尽管司马懿所发动的钳形包抄攻势完全不亚于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全歼罗马军团所运用的钳形包抄攻势,但最终还是被敌军主帅诸葛亮所深谋的北伐奇兵成功破解。仅凭此战,就足以证明“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夷陵之战成就了陆逊,而卤城之战虽是局部中型战役,但其复杂程度和运筹难度并不亚于官渡、赤壁、夷陵三个大型战役,此战成就了诸葛亮——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流军事家的地位,使其成为三国运筹帷幄之第一军圣和武庙十哲之一。



















这三部书对诸葛亮第五次挥师北伐兵行险招、杀出斜谷口、进驻五丈原、成功地控制渭水和武功水、轻松而完全地压制司马懿,令司马懿和所有曹魏军事名将措手不及的具体情形都是回避不叙——司马懿在战略级上明显棋差一招:没能拆得了诸葛亮兵行斜谷之险招,而《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一书中却说什么“诸葛亮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显然是在给战略上差招的司马懿脸上强涂脂粉——诸葛亮杀出斜谷口了,司马懿在哪儿呢?还说什么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引至五丈原”并形成了“三面合击”,这显然也是在给战略上差招的司马懿脸上强贴金纸——五丈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是长安至陇西的“七寸之地”,乃兵家必争之地,司马懿把敌军引至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岂不是故意给自己找死?司马懿在军机筹略上若真有先见之明,早就调兵遣将占据五丈原抑或埋伏于斜谷口,把蜀军逼回斜谷道抑或拦堵、压制、封死在斜谷口抑或一鼓聚歼在斜谷口了!
















至于司马懿让郭淮移屯北原,又加固北原、阳遂壁垒,使蜀军一时“攻袭失利”,只不过是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勉强招架——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攻北原受挫、攻阳遂受挫,似乎处处受制于司马懿,坠在司马懿的筹划之中,而实际上却是:蜀军为攻打北原、阳遂而强渡渭水和武功水时,司马懿都不能指挥“半渡而击”,从而让蜀军战线成功推进过岸、控制两水,司马懿即处于被诸葛亮稳稳地压着打、追着打而无法有效还击的状态。至于诸葛亮在渭水之滨推行和实施分兵屯田,实际上同时也是在引诱司马懿出战,何谈什么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司马懿当然不能一味地采取“乌龟战术”据守不攻了,伺机偷袭了一次,不过“战果”甚微,且从记录可以明显地看出,司马懿为了虚报战功,所斩杀的实际上是曹魏本国的百姓,是故没敢偷袭第二次!司马懿想攻上五丈原活捉诸葛亮,可就是不敢再攻,只好继续“据守不攻”,并甘受“红妆奇辱”让诸葛亮稳稳地压着打、追着打,诸葛亮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就是打司马懿七十次甚至七百次,司马懿也无法实施有效还击——“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之礼赞不是随意点的!所谓诸葛亮吃鳖了,没有办法了,黔驴技穷了,才使出给司马懿送巾帼妇衣的下三滥手段,其实不如说是司马懿吃鳖了,没有办法不受那“红妆奇辱”,黔驴技穷了,就只得受那“红妆奇辱”,成为“红妆都督”,正如兵仙韩信没有办法不受那“胯下之辱”,黔驴技穷了,就只得受那“胯下之辱”,成为“胯下兵仙”,最后又没有办法不被吕雉诛杀,又黔驴技穷了,就只得被女人诛杀了。



















《司马懿大传》和《司马懿:一个能忍的牛人》所附《司马懿生平大事年表》中,为了维护司马懿的正面形象不致塌陷,都说公元231年的卤城战役中,司马懿奉行“敛军依险,只守不攻”的方针,致蜀军败。其实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打败之后才坚守不战的——蜀军在诸葛亮从容运筹的游击战术奇略之下成功破解了司马懿所实施的汉尼拔式钳形包抄战略,司马懿大败亏输,被斩了“甲首三千”之后才龟缩不出的,后蜀军粮尽退兵,司马懿才命令张郃率兵追击蜀军,诸葛亮命令杨仪、马忠在木门道依据高山险境“乘高布伏”以摧山连环弩秒杀了张郃!所谓司马懿“败得恰到好处”,其实是司马懿在吃了败仗之后改变战术、甘当缩头乌龟的绝好借口,不过是为司马懿喝倒彩、显丑摆罢了。根据军事谋略大全《百战奇略》之“进战计”、“守战计”、“退战计”的兵法内涵,成功进攻、获取收益是一种胜利、一种智慧,安全防御、成功保本是一种胜利、一种智慧,安全撤退、成功保存有生力量也是一种胜利、一种智慧!两表中又说公元234年,蜀魏两军在渭水之滨“对垒百日,拖得诸葛亮病死。司马懿不损兵卒,取得胜利。”其实是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导致北伐功败垂成、成全了司马氏的侥幸!诸葛司马之间的较量,其实并未分出最终的胜负。田单打败乐毅了吗?廉颇战胜白起了吗?诸葛不死,司马势必不能终守,终究会败于诸葛之手!正如乐毅不走、白起不死,田单、廉颇势必不能终守,终究会败于乐毅、白起之手!两个棋手在对弈中,其中一个棋手突然因病致死,能算另一个棋手就此赢了吗?就等于其比对手的棋艺高超了吗?你下棋下不过聂卫平,你坚持不下,把聂卫平拖得病死,你就能成为天下第一棋手了吗?你画像画不过齐白石,你坚持不画,把齐白石拖得病死,你就能成为天下第一画师了吗?蒋介石写诗写不过毛泽东,他坚持不写,把毛泽东拖得病死,他就能成为天下第一诗人了吗?司马懿“拖得诸葛亮病死”,那么是谁拖得周瑜、鲁肃、法正、刘巴病死?又是谁拖得郭嘉、郝昭、李通、曹真病死?是故,所谓司马“令诸葛胆寒”、“让诸葛黔驴技穷无处下口”、“逼退诸葛”、“拖病诸葛”、“拖死诸葛”、“累死诸葛”、“耗死诸葛”、“斗死诸葛”、“终结诸葛性命”、“打败诸葛”、“战胜诸葛”、“最后的胜利者”、“三国最大的赢家”之类,纯属丑话!天下的奸佞、贪官无不想把忠良、清官累死、耗死、拖死、打败、战胜——大奸贪和珅耗死了纪晓岚,但却没能拖病拖死刘锣锅(刘墉)。
孟子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成功便成仁。然而成功难,成仁更难。司马懿侥幸成功了,但没成仁,且其子孙也没成仁,司马家族生于不义、死于耻辱;诸葛亮没成功,但成仁了,且其子孙也成仁了——这究竟谁是三国最大的赢家?











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上为其说好话,无可厚非,但不宜说丑类好话——这不仅是给司马懿喝倒彩、显丑摆,更是给司马懿的子孙后代喝倒彩、显丑摆:当五胡大举进攻司马帝国时,司马子孙怎么没能拖得胡人统帅病死?怎么没令胡人统帅胆寒、让胡人统帅吃鳖、让胡人统帅黔驴技穷无处下口、逼退胡人统帅、累死胡人统帅、斗死胡人统帅?怎么没能终结胡人统帅的性命?怎么没能打败胡人统帅?怎么没能不战而屈胡人之兵?怎么没能不损兵卒而战胜胡人统帅?就是因为胡人统帅的身体太健康了,不仅比周瑜、鲁肃、法正、刘巴、郭嘉、郝昭、李通、曹真、诸葛亮的身体健康,而且比其祖宗司马懿的身子骨还超棒,一点病没生!这样,司马子孙不能叫胡人统帅在绝望中死去,司马帝国虽不好战,但司马子孙不能终守,又不能击败胡人英雄,被胡人活捉后霸凌折辱,才真叫光着腚给胡人推磨、转着圈子丢人,最后在绝望中死去且是受辱而死:不能象其祖宗一样甘当缩头乌龟、让胡人统帅吃鳖、让胡人统帅黔驴技穷无处下口,就只得被胡帅啃破乌龟壳而授首就擒,一样是引颈受戮、身死国灭,司马家族灰飞烟灭为天下耻笑!——只知道守,不知道打、不会打,终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还提什么“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诸葛羡慕司马什么呀?羡慕司马家族侥幸捡了江山、不能终守而被五胡屠灭、再也无法咸鱼翻身了吗?嘲讽病死之人,算什么能耐?诸葛不病死,司马子孙就用不着光着腚给胡人推磨、司马全族就用不着胡人屠灭了吧?!









-
豆友138307685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9 23:09:02
-
锦鳞弄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0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