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最杰出代表人物-王政

王政,1952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留校任教,1985年9月赴美留学攻读历史学,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妇女系教授,复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美方所长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女性史、美国妇女史及全球女权主义活动,多年来致力于向国内介绍女权主义学术,推进妇女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性别研究学者, 出版《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寻找国家中的妇女:中国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革命1949-1964》,主编翻译引进多部性别研究著作。
遇到王政老师《越界》的时候,我刚刚看完李晓红老师的《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的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对清末民初的先锋女性们敬佩的不得了。
因为现在网上吵翻天的女性话题,清末民初的时候都已经吵过了,而且吵得更广泛,更有深度。

比如1922年《妇女杂志》推出“离婚专号,整期杂志都只讨论一个问题-离婚。专号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针对离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发表《离婚和道德问题》,建议离婚和道德问题分开来谈,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饶上达发表《离婚问题的究竟观》从婚姻的神圣性、妇女解放以及维护儿童利益考虑反对自由离婚。也有很多女性作者从女性身份上讲述他们离婚的经历和对离婚的看法。
除了”离婚专号“,《妇女杂志》还推出了”家庭革新号“、”配偶选择号“、”职业问题号“、”男女理解号“、”新性道德号“、”女学生号”,每个议题都紧密联系当时社会关注的问题,引导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对某一个妇女进行深入探讨。

为妇女做知识服务的《女子月刊》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讨论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批判“妇女应该回家”的言论,鼓励和呼吁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号召女性加入到救国救民的大潮中。

而王政老师在《越界》中批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是“作为现代化话语的一只号角被中国知识男性所吹起。……有话语权的男性更是把女权主义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来宣扬,作为抵抗儒家三纲五常的有力思想来散播。”
即使好几代女性为了自身解放奋斗了一个多世纪,但随着“救国救民”这个大目标的基本完成,女性不再被看作和男性一样的主体,而是作为附属和载体依附在社会系统中。

这些观点无异于当头棒喝,让我从对这些女性前辈们敬佩的兴奋中醒过来。当时我写了一篇《“开女智”是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完成了》,基本认同了王政老师的看法。
当下女性问题如此火热,也与“开女智”没有完全完成有关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基本共识,但社会微观层面还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压力。
女性拥有了一定的经济权和话语权,但大部分权力属于男性。
生育对女性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并不能依靠男女平等来解决,
因为我们无法否认女性生育的生理功能,
也无法让男性如女性一样参与到抚养孩子的过程。
1992年,王政老师联合几位海外学者,包括研究海外女劳工的鲍晓兰老师,成立一个海外妇女研究学会,并在哈佛举办了第一个中美妇女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很多国内高校的学者建立起联系。
从此王政老师孜孜不倦,连续二十多年都在向国内学术界介绍国际妇女研究的近况,并经常回国内举办性别研究、历史研究的研讨班,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者。

2005年王政老师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的陈雁老师牵头成立复旦-密大性别研究所,培养性别研究的师资,教博士生从性别研究视角写论文,举办了多期公开课和研修班。
如2018年4月-5月在复旦举行的性别研究研讨班

正如王政老师在《越界》中说的,她要把中国女性运动先锋前辈的家谱传下去。在豆瓣上搜性别研究,女性研究的书,我们可以找到研究法律司法局、教育界、历史界、哲学界、社会经济界、心理界等多个领域的性别研究著作,这些书不仅有从国外翻译引进的,也有很多国内学者写的。
也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五四新女性们期待奋斗的美好世界,但是以王政老师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把家谱传了下了。
在中国女性主义杰出代表的名人堂中,王政老师一定排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