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书小记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
于2018.12.7日晚读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往往都想下种种禁锢与枷锁,去追求“轻”的人生,但“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本书的灵魂人物托马斯在爱上特蕾莎后面临了轻与重的抉择,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不争取特蕾莎,他可以继续从容流连于众多年轻美丽的姑娘,这是他喜欢的“轻”的人生,然而他渐渐发现伴随这种“轻”的是思念之苦和灵魂的煎熬,最终他选择让特蕾莎成为他生命之“重”。 负担让我们的生命贴至大地,让它真切的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成为一个半真的存在。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书中有一节叫“伟大的进军”,我不太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也不太能读的懂这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关于媚俗的讨论很有意思。托马斯的儿子西蒙为父亲刻下了这样一句碑文: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他很清楚,托马斯绝不会用这种词句,托马斯写的文章令他失去的医生的职位,而后拒绝在声明上签字使他的职业生涯再次受挫。在西蒙看来,父亲渴望一个由正义主持的世界,但其实托马斯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他不过是做自己想做的,拒绝自己不想做的罢了。 我们和西蒙一样,总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逝去的人的一生,为他人的人生做出世俗意义上的的解读,尤其是那些名人伟人,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媚俗。但作者并不排斥所有媚俗,那是因为“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 围城》---钱钟书
方鸿渐,书中的主人公,在回国得船上被鲍小姐引诱,后来与他爱的唐小姐有缘无分,最后又要和个他并不怎么喜欢的孙小姐将就一生,看起来是个倒霉的角色,但他若是算倒霉,每一个平凡的我们都是倒霉人人了。同许多小说的主人公不同,他虽然算是个善良的人,但也没什么才华,甚至有些懦弱无用和自作聪明 ,他是个活在现实无奈之中的一个普通人。 有人说,每个人都能从《围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的,或许大多数人都因懦弱退缩失去过一些美好的东西。回国之后的方鸿渐和唐小姐本应有一段良缘,唐小姐是钱钟书在围城中唯一没有指摘的女子,她美好真诚不做作,并且喜欢他,如果他能够早一些撕破颜面与方小姐划清界限,故事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局了。 孙柔嘉,书中赵辛湄口中的她是个“颇有心计”的女子,这一点我并不赞同,她虽然有些小心计,但不过是个敢于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姑娘,其实在感情上,她比方鸿渐勇敢,也比本书里的任何女子都勇敢。这一点让我并不喜欢这本书。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撒哈拉里的三毛是少见的不做作的女子,她说撒哈拉是她前世的乡愁,所以她背着行囊 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她说荷西是他的挚爱,所以他们去登记了结婚,没有挑特别的日子,只是在普通的一天荷西下班之后;没有穿特别的礼服,只是一件棉麻的裙子,帽子上的装饰品是一把蔬菜。那天漫漫黄沙中有两个极普通的影子,他们就这样结了婚。这样的随性我是做不到的,感情上的自己偶尔也会作。 撒哈拉里的生活环境并不好,自然环境只是一小部分,毕竟三毛是一个能把用破布、旧轮胎把破落小屋装点成东方宫殿(在荷西的同事眼中)的女子。更大的困扰来自愚昧自私的撒哈拉邻居,他们会说谎、会占几乎所有的小便宜、有愚昧的风俗,三毛虽不胜其烦但又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最触动我的就是三毛身上没有丝毫优越感,她对他们所有的奇怪风俗都很好奇,虽不一定认同,但从不以文明人的身份去俯视他们,她给予理解,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许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在面对某一方面不如自己的群体的时候总会秀一下优越感,优越感是重奇怪的东西,不只是优秀的人身上有,即使是银行卡里没有多少存款的人看见乞讨者也会有优越感。所以我说,没有优越感的三毛是个大爱的女子。 这本书是我八月在去兰州参加催化会议的火车上读的,28个小时的火车。其中三毛与荷西去找化石那一段几乎看的我快要忘了自己是在火车上,当三毛从那三个可耻的打劫者手里逃脱,驱车回到泥潭边呼唤荷西的名字,却听不到回答时,我感受到了她的绝望,当她听到荷西微弱的呼声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才落了地,她最终救下了她的挚爱。即使是这样可怕的经历,也没有阻止他们再次去寻找化石,大概这就是勇敢吧。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塞尼
这本书是一个周日的午后,我在翔安校区东门外的书摊上买的,一起买的还有张爱玲的一本《小团圆》,这本书很快就看完了,那本《小团圆》却始终没有看完。 《追风筝的人》讲的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与背叛的故事 ,浅薄的我并没有去深究故事背后反映的种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我只是看到了爱与救赎。 阿米尔和哈桑,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的儿子,两个孩子自出生起便是玩伴,哈桑总是一心为阿米尔着想,甚至为了帮阿米尔追到风筝受到凌辱,懦弱的少爷目睹了一切,并由于无法面对哈桑而诬陷他盗窃,将哈桑赶走了。自以为会获得轻松地阿米尔此后面临的确实长久的愧疚,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份愧疚也越来越深,直到他多年后用生命为赌注救下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至此,他才救赎了自己的灵魂,用逃避得来的轻松又何曾轻松?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十分难以坚持下去,于是就放弃了,直接看了小李子演的电影,电影中最能体现盖茨比痴情的大概就是在雨天等待黛西来的情景了,看完电影我对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了,于是又拿起书看。书中盖茨比内心惟一的牵绊是对自己的豪宅河岸对面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盖茨比经历了失而复得的喜悦,到头来却还是失去,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个没有灵魂的女子。他爱的黛西可以连同丈夫给他冠上杀人犯的罪名,曾经在这个豪宅度过无数越快时光的名媛绅士无一人出席他的葬礼,除了尼克。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 说实话,虽然我很佩服盖茨比的执着,但我很难理解盖茨比的痴情,黛西虽美丽, 却也只是徒有美丽的躯壳 。至于文学家们所说的盖茨比梦想的破灭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些我没有去了解就不随意置评了。
《边城》---沈从文
这个故事在高中语文书上有部分节选,直到今年我才看了完整的《边城》,以前我总是记混《边城》和《围城》,虽然二者除了名字以外没任何相像之处。 翠翠的纯真、天保傩送两兄弟的善良,以及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都是本书的看点,但最触动我的是老船夫对翠翠的爱。他想着翠翠或许爱热闹,就让大黄狗陪着她去看龙舟赛;他看着别人家嫁新娘子便羡慕,想为翠翠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小伙儿,他担心自己日益老迈的身体照顾不了翠翠。最终,翠翠的婚事泡了汤,老船夫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带着遗憾与担忧离开了人世,徒留翠翠一个人等待着那少年归来。 沈从文的《边城》把摆渡、送丧、赛龙舟等小事都写的很美,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美,而是一种朴实的美,颇具田园气息。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去凤凰古城,但凤凰古城的闻名也使我们再也看不见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了。
《小王子》---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小王子》是一本儿童文学小说,所以文风很浅显,但它也很适合成年人读,浅显的文字下面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神奇的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不惑之年。 小王子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小王子离开小行星以后开始接触其他的人和物,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后来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但他发现地球人很无趣,像一只只鹦鹉。小王子在狐狸的帮助下明白“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最终明白自己心意的小王子回到了自己的行星,回到了玫瑰身边。小王子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而我们却被成年人的世界所征服,变成了那个像鹦鹉一样的成年人。 《小王子》真的很值得一读,是一本很“可爱”的书。
今年看的一些书,我记得的还有《明朝那些事儿》、《三重门》、《雨季不再来》,还有些已经不记得了,看来记录是要及时一些的。《三重门》和《雨季不再来》并不是我喜欢的故事和风格,就不细说了,而《明朝那些事儿》故事太庞大,不知从何说起了,是有时间还想重新再看一遍的书。我并不知道读这些非专业性的“杂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只是想看便看了,也许以后有用,也许永远都派不上用场,但在看的那一刻内心是有一些感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