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
“你在外面过得不开心,会不会告诉父母?”这是最近一期《奇葩说》的辩题。
有网友评论:“说了,他们只会觉得是我没本事,让他们没面子。再苦,我也会咬牙挺住。”
这段无比揪心的话,竟有无数人留言点赞,说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事实上,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对待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真正紧密。
01让孩子知道,他比面子重要
几年前,婆婆曾擅自把女儿的玩偶送给了侄女,女儿为此大哭了一场。现在女儿已经是小学生了,偶尔想起那个玩偶还会很伤心。她说,那是她最喜欢、最珍爱的一个玩偶。
蒙特梭利认为,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我们为了人际关系不受影响,担心惹来“小气”的质疑,就自做主张地处理孩子的物品。本质上就是不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人看待。
再小的孩子,也有表达自我的需要。
一旦意愿被忽视,孩子会觉得,遭到了父母的背叛,会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甚至不再愿意信任父母。
02不完美的事≠不好的孩子
布芮妮·布朗博士曾在《脆弱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自己与女儿的尴尬经历。
她带着8岁的女儿买鞋,商场正巧在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女儿听着听着,竟当场跳起舞来。
周围的顾客都停下来盯着看,可大家的表情并不是欣赏,而是一种替她感到难为情的样子。
这些指指点点,让女儿在那一刻僵着身体,她一动不动、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
布朗表示,当时她非常羞愧,觉得是女儿不对,不该在公众场合做这种奇怪的事。
可看到女儿求助的眼神,她突然意识到,如果现在斥责孩子,就等于是采用背叛孩子的方法,来拯救自己。
最后她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也加进去呀。”
听到这句话,女儿继续开心地跳起舞,她则在一旁用心地欣赏完这段即兴表演。
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却总是盯着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看过一个视频,妈妈来接孩子放学时发现,孩子白净的校服上沾满了泥巴。她立即变了脸色,嫌弃又生气地说:
“你知道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对吧?”
“你怎么回事?怎么会弄得这么脏?”
妈妈们认为,孩子这样子,肯定是调皮捣蛋了。
但实际上,这些孩子全部都被评为“今日好学生”。
原来,环卫爷爷推着花盆的小车倒了,经过的孩子,第一反应都是上前帮忙。
他们把满是泥土的花盆,抱在怀里,搬运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
遇事,先不要急着骂孩子,说不定结果,会出乎你的意料。
更何况,即使孩子的行为存在问题,也不代表,孩子本身有问题。
我们不小心推开的,或许是一颗善良的心。
03与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较劲
上周,朋友带孩子参加一个旅行团。
在走玻璃栈道时,儿子没走两步,就吓得退回起点,再也不愿意迈出一步。
不少旅客都在看着,朋友急得大吼:“你看那个小妹妹都敢走,你还是男子汉呢,丢不丢人啊。”
往前硬拽了两步,结果儿子哇哇大哭;拖到一旁,好说歹说,也没有一点用。
就这样,好好的亲子行,在朋友的斥责声中结束。
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
当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还一味地与之较劲,逼迫孩子听话,这样做,无异于将孩子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那一次次的苛责,对于孩子来说,就等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那种孤独和无助,只会让孩子更加痛苦。
相反,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问题对立,这种理解和陪伴,反而会制造更多惊喜。
04父母越相信,孩子越优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对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就像郑渊洁,他在上小学时,常惹老师生气,还被称为“全班最没出息的人”,甚至被学校开除。
没想到,父亲在看完他写的,充满情节、铺垫、和悬念的检讨后,反而安慰说:“没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
对于父亲站在他这一边的举动,郑渊洁在采访中说:“我一辈子对父母都非常感恩。”
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实验”明,你发自内心地相信、认同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孩子就真的会在这种正向反馈中,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相信,不是因为孩子一直很优秀,而是尽管他很差,我们依旧愿意相信他。
这种踏实和信任感,才是父女母子一场,最温暖的滋养,最幸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