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巷(6)南朝失考墓石刻

三城巷(6)南朝石刻为近年来为学界及寻访者记录的两处新的南朝石刻遗存之一,不载于任何历史文献资料。现存蹲踞状虎形石兽一件,现保存于丹阳天地石刻园。
石兽仅存上半身,且因长期没于土中,花纹已经散漫。但是从石刻头部的样子来看,可以确定为南朝遗存矣。石刻头部以圆雕成之,且额头外围有一圈的凸起。石刻的风格与丹阳水晶山和烂石弄石刻,几乎一致。可确定为南朝石刻无疑。石兽屁股后面有一上翘之物,不知可是尾巴,这在南朝其他石兽中未见。其与颈部夹角恰好形成了一个马鞍形。最上部收尾处的尖角为修复后粘粘上的,从石刻本身所起石筋看来,走向、粗细一致,修复当无误。石刻于2011年出土时已残。
石刻的发现具体时间和地点如下:
三城巷(6)石兽:
2011年出土于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与梁武帝萧衍修陵间土路一侧,为施工所发现。
主题南京团队观点:
一、三城巷新发现的两组石刻应为两座不同墓葬的遗存
三城巷(5)石柱据资料所载是梁武帝萧衍修陵北面施工时从地里挖出;而三城巷(6)石兽2011年出土于梁文帝萧顺之建陵与梁武帝萧衍修陵间土路一侧,为施工所发现。两件石刻所在的位置不同。又据三城巷现存的南梁帝王陵石刻的分布规律来看,辈分最长葬时最早的梁武帝祖父萧道赐位于最南,其北为萧道赐子梁文帝萧顺之,萧顺之再北为萧顺之子梁武帝萧衍,萧衍再北为萧衍之子梁简文帝萧纲。因此,三城巷(5)南朝石刻的墓主的辈分及入葬时间应晚于三城巷(6)南朝石刻墓主,两组石刻为两座墓葬遗存。
二、石刻具有明显的南朝早期特征
三城巷(6)石兽则更多的体现出南朝早期石兽的风格特征。以虎作为石兽造型的主要参照,石兽头颅方正,颈部相对短小,石兽整体有的蹲踞状,圆雕技法使用极少或不充分,石兽健硕而不圆润。石兽花纹简朴,不假丰富的雕琢,雕刻风格写实,代表性石刻为麒麟山庄南朝失考墓、狮子坝南朝失考墓、侯村南朝失考墓等,此种造型之石刻一直到梁初仍然为王侯墓、高级贵族墓葬所使用,直至梁武帝时期,方形成萧景、萧秀等墓葬前双翼狮子型石兽的样式。南朝早期石兽以侯村石刻为例,石兽伸出向里的前肢,而向外的前肢则向后。
三.石刻早年即埋入地下
石刻位于三城巷梁代帝陵区,而不见于任何地理志书及考察记录记载,推测两组石刻很可能在早年即被刻意的深埋地下。因此不仅唐宋地理志书不见记载,于莫友芝、张璜、朱偰父子等人的屡次考察中亦不见提及。
石刻被深埋地下的原因,当与盗掘破坏无关,三城巷现存四处南朝帝陵石刻,亦多破败、残损,但均未发现被人为掩埋的迹象。
石刻被掩埋的原因,当与风水有关,即应属于厌弃不用的,陵前添置较早的石刻,在墓葬等级提高,墓葬石刻规制改变,新的石刻成作以后被掩埋,因为这两组石刻诚然已废弃不用,但毕竟为墓前石刻遗存,刻意砸毁或丢弃在路旁,恐于风水不利,亦不和礼制,因此深埋在远处。
四、三城巷(6)石兽为萧道赐夫妇合葬墓前原置石虎,约成作于南齐中后期。
前文曾提及,三城巷(1)所遗存南朝石刻极有可能是梁武帝中期以后重新修建的,而时间最有可能是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三月。
《南史》:“三月甲午,幸兰陵。庚子,谒建陵,有紫云荫陵上,食顷乃散。帝望陵流涕,所沾草皆变色。陵傍有枯泉,至是而流水香洁。辛丑,哭于修陵。壬寅,于皇基寺(唐代避讳改名皇业寺)设法会,诏赐兰陵老少位一阶,并加颁赉。所经县邑,无出今年租赋。因赋《还旧乡诗》。癸卯诏园陵职司,恭事勤劳,并锡位一阶,并加赐赉。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因改名北顾。庚戌,幸回宾亭,宴帝乡故老及所经近县奉迎候者少长数千人,各赉钱二千。”
又《旧唐书·礼仪志》:“武帝即大位后,大同十年,亦朝于建陵,有紫云荫覆陵上,食顷方灭。梁主著单衣介帻,设次而拜,望陵流哭,泪之所沾,草皆变色。陵傍有枯泉,至时而水流香洁。因谓侍臣曰,陵阴石虎,与陵俱创五十余年,恨小,可更造碑、石柱、麟,并二陵中道门为三闼。园陵职司,并赐一级。奉辞诸陵,哭踊而拜。”
前文在分析南朝石兽艺术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提到,第一期:以虎作为石兽造型的主要参照,石兽头颅方正,颈部相对短小,石兽整体做蹲踞状,圆雕技法使用极少或不充分,石兽健硕而不圆润。石兽花纹简朴,不假丰富的雕琢。代表性石刻为麒麟山庄南朝失考墓、狮子坝南朝失考墓、侯村南朝失考墓等,此种造型之石刻一直到梁初仍然为王侯墓、高级贵族墓葬所使用,直至梁武帝时期,方形成萧景、萧秀等墓葬前双翼狮子型石兽的样式。南朝早期石兽以麒麟铺石刻为例,石兽伸出向里的前肢,而向外的前肢则向后。而这里提到的石虎,即有可能为第一期所修造的王侯墓葬前石刻。
据史料记载,萧道赐,字详臻,南朝宋治书侍御史,南兰陵中都里人,曾祖淮阴令萧整,南兰陵萧氏始迁祖,祖父萧鎋,官至东晋济阴太守,父萧副子东晋为州治中。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以礼让称,居乡有争讼,专赖平之,又周其疾急,乡里号曰:墟主,皆窃言曰:其后必大,历仕宋太尉江夏王参军,终于治书侍御史,齐末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终年63岁。
萧道赐在南朝宋曾任奉朝请,南齐时期亦追赠为散骑常侍,如果史料记载中“陵阴石虎,与陵俱创五十余年”的话,大同十年为公元544年,五十年前为公元494年,即南齐明帝在位时期。笔者猜测真正追崇萧道赐,为萧道赐夫妇陵寝雕刻石像生,有可能从梁武帝发迹时期即开始了,史料记载,梁武帝与齐明帝一开始关系非比寻常,齐明帝兴废立之事,梁武帝亦参与谋划,因此成为南齐王朝的红人。因此南齐政府可能便在其祖父、父亲墓葬前,按照南齐王侯的礼仪,修建了石虎。
到了梁武帝时期,他首先在即位的时候,追崇自己的父亲为文帝,为其修建了麒麟、石柱、石碑等一系列石刻,然后又在大同十年回乡祭祖的时候,因为南齐时期营建的石刻很小,又不符合萧道赐夫妇身份,重新为其修建了大型的麒麟石刻。
这一点在史料中也得到了某种印证:《魏书·岛夷萧衍传》载:“(萧)衍未败前,灾其同泰寺,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识者咸知其将灭也。”
而南齐时期原本营建的石虎,就不再使用,而被掩埋在梁文帝建陵神道北侧的空地中。该石刻最早可能为梁文帝与萧道赐父子陵园共同使用,天监元年梁文帝建陵重置石刻,因此被置于梁武帝祖父萧道赐墓前或建陵附近。梁武帝大同十年回乡祭祖,为其祖父萧道赐陵前更造麒麟,石虎被彻底废弃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