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子大事件:铲屎
面对猫咪的屎有着两种情况,一种是早晨起来或者晚上下班回家后已经被深埋在猫砂盆中,水分被膨润土吸干后的那种干干的如同化石一般的屎;另一种则是晚间或周末时分当着你的面拉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屎。
无论哪一种屎,他们的命运都是被铲出之后冲入厕所,消失在阴暗而复杂的都市下水管道系统,然而作为铲屎官达成这一目的的过程时所怀揣的心情则大不同。
对于挖掘那些已经被埋好的黑色长条形化石,有着一种类似于考古发现的乐趣。
比如回到家中,拿着垃圾桶来到猫砂盆前蹲下,一盆看似平凡的猫砂中其实有着不少线索。有些地方有着明显隆起的小山丘,不要急,那个不是重点,若是一铲子下去,一定是一团结块的小便而已,那不是什么高价值的文物,这种等级的文物每天都能挖掘出五六坨。我们的目标是黑色的,长条状,中间有着明显大颗粒节点的文物,有点像在云南那边多产的酸角。一般这种类型的文物只会在猫砂的浅表层稍稍露出一点,需要仔细甄别。有的时候甚至连一点线索也不会给你,你只能凭着作为一个铲屎官在岁月的历练中所掌握的一种难以名状的知觉,拿着铲子在平整的猫砂中深深地插入,然后向前推送,捞起,期待那黑色的猫屎能稳稳当当地躺在过滤了猫砂后的铲子中。若是毫无所获,不要气馁,换一个位置继续探索,直到把这件稀世珍宝从沉睡中唤醒。
考古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文物就会被破坏。
有时候下铲的位置无尽人意,或者铲子向前拉网时真好截到了猫屎的中心部位,那么不好意思,猫屎就会断裂,一半留在铲子中,另一半依旧深埋于地下。这样的情况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猫屎在被铲断十分所暴露出来的横截面中保留着相当的水分,铲子与之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文物就会在铲子上留下一小滩黑色的痕迹,当我们把考古工具举起时,其中少量的屎味就会溢散到空气之中,穿进你的鼻孔,留下一阵对你技术不佳的嘲讽。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猫尿的干扰。
这种阴沟里翻船的情况并不少见。下铲的时候可能信心满满,心想着一定能把猫屎完好无损地打捞上来,然而向前推进的时候却遇到了异样的阻力。这种阻力的从手掌传来的反馈很容易辨识,那不是猫屎的阻力。这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大意失荆州,铲碎了猫尿团。这个时候若是下意识地提起铲子,被铲碎的猫尿块就会粘连在铲子上。这时候不能慌,继续往前铲,猫砂会再次裹住被铲碎的尿块面包的尿液,然后在推力的作用下和猫砂发生摩擦,最终从铲壁脱落。
和考古发掘的猫屎不同,对待新鲜猫屎的情景就没有那么的愉快。
其主要原因,就是臭。
猫是肉食性动物,食谱中不需要任何植物性的东西,所以猫屎中没有什么纤维素呀之类的成分,所以猫咪从肠道排出的物质中未被消化吸收的脂肪含量就很高。就像我们吃大鱼大肉后的便便总是会比蔬菜加碳水化合物饮食后的便便腥臭一些。
面对新鲜的猫屎,往往容易冲动,毕竟此时空气中猫屎分子的浓度很高,随着接近猫砂盆,你的五官开始扭曲,无论这坨猫屎还有没有被猫咪所掩埋,这时候若是一铲子下去,保证让你后悔莫及。猫屎中的水分还没有充分被猫砂所吸收,铲子上铁定会留下猫屎的痕迹,而且猫屎收到搅动后会更加浓郁地向外散发猫屎分子,而此时你和猫屎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米以内。
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做的是将猫砂把猫屎满满地盖住,然后从四周出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推动周边的猫砂,让猫屎在猫砂的内部进行翻动,加速水分吸收的过程,并且让更多的猫砂包裹住新鲜的猫屎。经过这般处理之后,再小心翼翼地把铲子探入到猫屎的下方,轻轻提起,不要特地抖掉多余的猫砂,不然容易让猫屎的表面再次暴露于空气之中。然后,需要迈着快速且平稳的步伐,将猫屎送入它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