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夜
K 把一本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送给我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书的名字好熟悉。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原来名字是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的诗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原诗如下: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杜甫这组诗于晚年作于夔州,身怀对国忧家难的喟叹。整组诗完美表现了杜甫内心伤时感事,忧国忧家的状态,是杜甫最完美的艺术精品之一。张爱玲取此诗,将“多不贱”改为“都不贱”,遂成书名。
《同学少年都不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同生活在上海教会公所里的四位女子之间微妙的情谊。看完此书,才慨叹张的才气以及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骄傲和锋芒。她写恩娟和赵珏之间的情谊,笔法细腻,构思精巧而独到,一贯的张氏笔法,无人可以临摹。她写女人之间的情谊,写同性之间的陌离亲疏,写想把这种爱给世人看而又惧怕随后又将之埋藏的心里状态,温婉而多情,欲说又还休。这也许就是张爱玲本身的文字所伟大之处。很多年后的重逢与叙旧,身世感怀,世事变迁,彼此也不复是原来的你我,因而感伤。在张爱玲笔下,略带有旷世沧桑的情谊描述,融合古典与当代的表现手法,实在让人佩服。
或许骄傲用在张的身上并不合适,一直以来,她给我的始终是一种华丽而高贵的形象——一身素丽的旗袍,扬起的高贵的脸颊——这是她给我的最初印象。《红楼梦魇》是我读的她的第二本书,虽然充满考究,但不失其独特的风格和迥异的视角,读来总有回味。张爱玲从5岁开始读红楼,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教养,这对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生的。因而张的很多小说,你去看,是写当时她那个年代的,可手法却是“红楼梦式的”、“西厢记式的”,你再去看她的文笔,仿佛是滞留了时光的烙印的。因而独一无二,因而无人可以超越。每次说到张爱玲,总觉得自己的语言是苍白的,因为张爱玲有时候真的很难读懂,很难用语言去描绘她的全貌。她是充满谜的,倾世倾城,而又充满诱惑。诱惑着许多许多人去读她,懂她。
有一次在电台做节目,是冬日,讲的正是张爱玲,傍晚七点,我把调音板推上去——然后说: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您在听吗?洒落两天的阳光如今又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代之的是濛濛的细雨。或许那样的朦胧正代表着我们某时的一种心情,就像隔雾看花,涉水望月,整个世界变得亦真亦幻。此刻的您或许是快乐的,温暖的,或是伤感的,是孤独的,无论怎样,我们的广播始终与您相伴。今天的节目我们与您相约张爱玲——让我们走近她冷艳世界里的愉悦感伤,悲欢离合···”
我准备好这样的开场白的时候,钢琴曲在整个播音间回荡。冰冷的键盘、板凳,冰冷的空气、空荡的房间,冰冷的我孤寂的心。我害怕音乐会突然停止,然后整个世界回归空寂,时间也早已停止,只有我自己的心在跳动——咚,咚,咚,像击打一扇从未敞开过的黑色的门。灯光从头顶直射下来,对面的镜子上,我看到自己模糊的脸,乌黑的眉毛还有不太明亮的双眼。感觉此刻我的心就像窗外朦胧的雨,冰冷,飘散在空际,看不到它的身影。当你伸出双手,才能触摸到它的孤寂。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讲述过他和张爱玲之间的那段感情。看不懂的人说,胡是在玩弄感情,看懂的人才明白张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道理。张爱玲曾给他寄照片,照片的背面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就是张爱玲的风格。这是她对爱情的无悔与执着。大概所有的才人都要经历那么一两个可以让她伤时感世的人,才足以窥见内心对情爱的看法。或许张在这一点上,是过早成熟的。因而在任何一部作品里,似乎把情与爱都看的很透。
昆德拉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把蒙在眼上的纱布解下,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到底是在经历什么,而这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或许读懂一个人也是如此吧。我们总是在用关于一个人的记忆去评述一个人的现在。而时光的变迁总会把我们曾经的评述变得丰富多彩,悲伤的可能快乐,快乐的又可能伤感。而我们终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唯有当时之境,才知境界之深。因此读懂一个人,着实很难。但胡兰成和张爱玲之间,是真正读懂彼此的。因而让人艳羡。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不知道在张晚年,在人生将要谢幕的时候,当她回想起这句话,是怎样的感受?
做完节目,我打开窗,看到远处蜿蜒至宿舍的小路,山腰下的图书馆,枝叶泛黄未尽的两排法国梧桐,广场的空荡,行走的路人,撑起的各色的雨伞——像天空洒落的各色的星,游走在冷寂的校园。那样各色差别的伞是不是代表着一颗颗不同的心——红的热烈,粉的可爱,蓝的忧郁,黑的内敛,黄的张扬。我打开窗,看到了图书馆后面隐逸在雨雾中的半个山头,但早已看不到松柏翠绿的姿色,一切的一切都缭绕在空濛洒脱的云雾之中了。
我捧起每次做节目之前都会带的暖茶,此刻也早已不再温热了。
我又看了一遍稿件,今晚定会是冷夜。 因为稿件的最后是这样的:“后来,久到已经没有后来,她终于化为无数个点洒落在茫茫的太平洋的波纹里,做了那朵最自由的浪花。她曾经说:生命自有龙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今晚,感谢你的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