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吗?我很好!” | 五部电影,信短情长
书信,不同于言语,它往往攀附在时空的转角,记录着人们沉重婉转、不能言传的情感,传达着书写者眩晕的放纵。 下面五部电影,巧妙地运用了信的意象与功能性,为我们讲述五段绵延时空的爱情故事。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导演:徐静蕾 编剧:斯蒂芬·茨威格/徐静蕾 主演:徐静蕾/姜文/黄觉/焦晃/孙飞虎
上映日期:2005年
片长:89分钟
影片改编自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导演的处女作。借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千回百转的爱情故事被娓娓道来。
喜欢电影中的大段独白,我一直认为独白具有诗的性质,有种冷静的、浸入的、稀释的感情,看似淡漠,其实是情到深处情转薄的情之至。

上个世纪的北平,古老而昏沉,和冷空气一同呼啸而来的,是少女的心事。他张扬、风流、飘忽不定,她羞怯、倔强、情愫暗藏。
所以,几年后,他在街头的混乱中牵起了她的手,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他的脚步。一样是飘着雪的北平,这次,他和她那样近,大雪纷飞的夜里,两人在昏黄的灯下喝着热汤,彼此相视而笑,夜里,她放下矜持,专注而热烈的与他相爱。早晨,她用手指轻拂过他所有的书本,仿佛也触碰了全部的他,那个从童年时就熟悉爱恋的他。

我很担心两人的故事就这样结束,庆幸也不幸的是并非如此。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自在张扬的时光之后,他的“抛弃”没有任何预兆,悄无声息。因此,当她再次出现在他面前,不抱有任何驻留的希望,只争朝夕。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浪子回头,也没有颠沛流离,她所有的际遇都是两人羁绊的注脚。她爱上他,就像一块石子被投掷到湖里,除了沉沦,其他的波折不过是涟漪。
2.
查令十字街84号
84 Charing Cross Road

导演:大卫·休·琼斯
编剧:休·怀特摩尔/海莲·汉芙/詹姆斯·罗斯-埃文斯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安东尼·霍普金斯/朱迪·丹奇/吉恩·代·巴尔/莫瑞斯·德纳姆
上映日期:1987年
片长:100分钟
这部电影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作家海伦与书店老板弗兰克通信半生的故事。
我曾担心电影过于直白,恐怕会令原著中点到即止的、细小的生趣失却大半,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多虑了。那些散落在泛黄书信中的关怀牵挂也好,逗趣调侃也罢,经由两位演员的姿态、眼神及独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來。

我们总免不了八卦,斤斤计较于海伦和弗兰克究竟是知己还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伴侣。
说到爱情,总有蛛丝马迹可寻,不论弗兰克误以为偶尔逛入店中的美国妇人是海伦而抑制不住面露喜色,还是海伦蓬头垢面穿一身红睡袍,对着一只孤单的杯子感慨弗兰克是最了解她的人。
弗兰克去世后,妻子诺拉在写给海伦的信中说她一直对海莲“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是如此爱读海伦的来信。的确,生命是捉弄人的,让人相隔千里的是它,让爱变成往事的也是它。

后来,海伦终于攒够钱,去了伦敦,找到书店,却被店员告知,弗兰克已于不久前离世。海伦回到纽约,活到八十岁时去世。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是否常常想起弗兰克,想起那场绵延半生的擦肩而过呢?答案不用说,我们也都知道。

他们的通信里有一句话,“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其实,复杂的爱情也好,简单的知遇也罢,其开端,也不过是,那一瞬间的心有戚戚——我熟悉你的每一道纹理,你了解我的诗行。
3.
触不到的恋人
The Lake House

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格雷斯蒂 编剧:大卫·奥伯恩 主演:基努·里维斯/桑德拉·布洛克/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艾邦·摩斯-巴克拉赫
上映日期:2006年
片长:99分钟
本片虽然改编自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基本故事骨架相若,但美版却更仔细的描写了当中枝节,而前者模糊不清的人物背景,后者却把之逐渐深化清晰。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同样是寂寞都市人,每个人都是坐困愁城,拒绝与外界沟通。一些埋藏在他们心坎里的哀愁,仿佛只能通过书信和文字来排遣烦忧。当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见疏离,然而电邮中一个个冰冷的方块字,始终比不上亲手提笔写字让人感到窝心和真实。主角用了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写信作为感情交流,透过对方的字迹去了解和感受他所感的,亲密得像面对面互诉衷情。

美国版的重拍是再创造,增添和润饰了我们不以为意的空白,人物背景的延伸丰富了男女主角的过去。相对韩国版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情画意,美国版无疑是更具时代真实感。
韩版的全智贤和李政宰饰演失落的配音员和忧愁的建筑师,导演力求表现年轻人那种若即若离的浪漫形态。而美版中的亚历克斯是满怀心事的建筑师,凯特是见惯生命无常的医生,大家都是有经历和家庭包袱的成年人,渴望得到爱却又不敢放胆去爱,或是不懂如何去爱。两个中年人追求的已不是一刹那浪漫,他们渴望的是更细水长流式的爱情,是可以共度余生的心灵伴侣。

湖边玻璃屋的存在,始于亚历克斯对父亲的回忆,同样,凯特因父母离异而不再相信爱情,然而她亦对父亲有着深刻的思念。每个人总有过去,有过去的人,特别是曾经沧海的人,他们太了解现实中的遗憾,为了不想再失去,因此会更珍惜这偶然而来的沟通。

美版还加插了男女主角曾经在派对相遇,而且有过一吻之缘。那么,故事的发生,到底是女主角的善忘,是男主角的刻意接近,还是冥冥中早已安排?
4.
分手信
Dear John

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 编剧:Jamie Linden 主演:阿曼达·塞弗里德/查宁·塔图姆/理查德·詹金斯/斯科特·波特
上映日期:2010年
片长:108分钟
《分手信》改编自美国畅销浪漫小说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同名小说,与作家其他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如《瓶中信》、《手札情缘》一样,其剧情都与“信”息息相关。
信,在典型的爱情故事中,对于恋人,时而令人狂喜,时而令人悲伤,可象征彼此心灵的近,又能代表彼此距离的远。或者,颠倒过来,信也会成为恋人间渐行渐远,宣告恋曲告终的休止符。这些与信有关的意象与功能性,在这部电影中,不断出现,不断的被运用。
其英文片名“Dear John”是剧中女主角莎文娜每次写信给约翰的开头敬词,以此为片名,既直接,又饶富深意与惆怅。
故事从男女主角的偶遇开始,结束于女孩已嫁,情却未逝,空留遗憾的重逢拥抱。其间,故事先是描述了男女双方两个礼拜热恋的美好时光,直到身为特种部队的男方归军,女方承诺厮守,双方以天长地久的约定与一封封信件来返紧系相爱的信念。

可惜的是,拥有相爱的幸运,却不见得足以走至美满的结局;当恐怖攻击爆发,计划生变,拉长的时间狠狠磨损了最初的深情及诺言。
片中对于军中的艰辛危难轻描淡写,也并未太多着墨莎瓦娜相思之苦,约翰就再也盼不到满纸的浓情密意,仅得到了分手信一封。遭逢兵变的约翰,只能以延长兵期来逃避痛苦。爱情,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当一方弃守,即使剩余的一方再努力也无以为继,只能被迫接受相爱的极限,眼睁睁看着爱情堡垒的崩塌。

本片通过男女主角的信件往来,尤其是分手信,精准地展现了爱情扬升与困境——生活在别处,我们无法在目前所处的生活中拯救我们已不在场的生活,而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我们付出了背叛爱情的代价而弥足珍贵。
5.
情书
Letters of Love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中山美穗/丰川悦司/酒井美纪/柏原崇/范文雀
上映日期: 1995年
片长:117分钟
《情书》最大的看点,就是有两个同名同姓、一男一女的藤井树,然后又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主角了吧?现在的青春爱情故事非常公式化,《我的少女时代》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故事架构几乎一模一样,不外乎就是要热血、要复古、然后最后要来个赚人热泪。相比之下,《情书》的剧情其实是很特别而且复杂的,甚至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有看到类似的电影出现过。
我觉得《情书》可以成为如此经典的电影,“同名同姓”这个设定非常重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遇到同名同姓、又是不同性别的情况实在很少见,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有更多的想像空间吧?

虽然《情书》是一部爱情电影,但其实并没有大量描写关于“初恋”的片段。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回忆”以及对“生死”的诠释。

岩井俊二在受访时说过:“回忆是推动自己现在的一大原动力。一般人以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两者互无关系。然而在某个时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自然会发现一些过去与现在的连带关系,反过来影响了现在的自己。”
博子跟女藤井树通信其实是一种“共享记忆”的过程,透过书信往来,博子看到了她没有看过的、藤井的另一面,对树而言,如果没有把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打开,或许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借书卡背后的秘密。 透过藤井这一段共同记忆,博子接受了丈夫已故的事实,而树则释怀了生命中的种种错过和遗憾。
最经典的那一幕,博子对着山大喊“你好吗?我很好!”时,一次比一次大声、一次比一次激动、一次比一次撕心裂肺,每喊一次,藤井就好像渐渐从她心里慢慢抽离一样。
其实一开始写信给藤井的博子是想要放下的吧?也许一开始写出第一封信的博子就已经打算要向藤井告别,只是没想到得到了回音,因此又忍不下心想多留恋一点。对着山大喊着跟第一封信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再是对女藤井树的慰问,是对着死去的藤井说的,这一次,是真的说再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藤井交给树的那本书是《追忆似水年华》,这大概就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讯息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创作者:Tri(如需使用和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