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ocs小笔记:第三天(2018.12.1)
今天在放映现场见到了钟庆姐和谷葳。虽然交谈不多,但对纪录片的喜爱让我们一见如故,感谢IDocs,让我结识同道。
《聋儿》:一个父亲的作品,记录自己先天聋哑儿子的成长道路。儿子是个乐天派的帅小伙,讲笑话不让王自健,会三国手语(原来手语也是分国别的!),还读了硕士。在他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他的乐观和自信,他喜欢自己做为一个聋人而存在,陪伴他一起长大的哥哥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和他在一起时,我有时真的不知是我需要照顾还是他!他不喜欢儿时的语言障碍治疗,拒绝电子耳蜗植入,说,如果荷兰聋人都耳蜗植入而不普及手语他就搬到美国去生活。当导演爸爸问他,以后希望生的儿子是健康的还是聋儿时,他甚至说:我觉得无所谓,不过如果是聋儿我可能更开心!这回答似乎有点有悖我们的观念,不过细想一下不难理解,他在正常人中可能是异类,但在聋哑人的世界中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拒绝同情,独立自信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正是他此时的心态。
只有一个细节,揭示出他内心深处的隐秘一角:爸爸拿出已故妈妈的日记,记录他儿时和妈妈的对话。“妈妈,你和爸爸都听得见吗?”“是的,我们是听得见的。”“那哥哥呢,他听得见吗?”“是的,他也是听得见的。”......儿子拿过妈妈的日记翻看着。他哭了。
《我为蜻蜓狂》:全片记录一个从小着迷于蜻蜓的家伙,一天到晚醉心于田野拍摄、观察昆虫的全过程,我觉得“我为**狂”的片名起得颇为老套,如果我起,就叫蜻蜓大神。这样的人,其实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难以自拔,生活中几乎是个毫无情趣无聊透顶的人,但谈到他的专业就喋喋不休让人生倦。这小子在影片放映后居然到了现场并上台QA,一见他我就乐死了,他到真的一点不拘紧,上得台来谈的仍然是他钟爱的蜻蜓!蜻蜓大神弯着腰,两条超长的胳膊比比划划,一脸心无旁骛的认真样子,加上一个吴彦祖的下巴,那形象真是让人忍俊不禁。限于题材,这部电影当然没有那样精彩,但我想说,关注普通的,平凡的人生,正是人文纪录电影所应有的品质,残疾、疾病和犯罪,并不是纪录片题材的必然选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百度了一下,世界上的蜻蜓有5000多种,而大神只拍摄了位于芬兰境内的56种。看来,大神和郑琼们的路还长着呢。愿我们每个人,执着于内心喜爱的事物,踏上充满激情的迷醉旅程。
《倾听无声》:一晚上连看两部聋哑人题材的作品多少让人有点吃不消,看到最后,已经有人提前离场了。QA中导演说,我们开始没有设定拍摄的主人公,是卢卡自己找到了这部电影,并主演了它。所言极是。在卢卡身上混合了特别矛盾的东西,他是如此热爱舞蹈,但天生的聋哑,让他没有办法和着同伴的节奏而起舞,他好动顽皮,还是个智能不全的小野孩儿,但却心思细腻,对环境有着敏锐的感觉和躁动的反抗......有一个段落,他自己一个人,把音乐开到最大,然后拼命的跳舞和摔东西,我主观地觉得,他是在和自己身边这个无声的世界做无望的抗争,好不心酸啊。
片中有一个面容姣好,舞姿优美的聋哑小女孩儿,像是坠入苦难人间的小天使,抚慰着心智未开的聋儿和银幕下默默观看的我们。成长的过程真的好难,我挺想知道十年后的卢卡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觉得这个片子还是有些拖沓,如果再精炼些,是不是观赏性会更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