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猷之《回忆》
看完纪录片《西南联大》之后,开始翻看片中提及的书籍,其中包括吴大猷先生的《回忆》,豆瓣读书居然没有收录,差评。
看样子是上海张泽中学图书馆旧书。1984年出版时,仅售0.55元。2018年淘宝购买,也才15元。一本吴大猷撰写,三个序分别来自周培源、黄昆、马大猷,15元真是值了。

吴大猷现在求学历程:
1920年(13岁),番禺县立高等小学(旧制)
1920年(13岁),广州府立中学(旧制)
1921年(14岁),天津南开中学一年级(旧制)
1922年(15岁),天津南开中学初三(新制,1922年南开中学改制)
1925年(18岁),越级一年,考取南开大学矿科
1926年(19岁),矿科停办,转为南开大学物理系
1929年(22岁),南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员两年
1931年(24岁),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入学
1932年(25岁),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毕业
1933年(26岁),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
1934年(27岁),返回北京大学任教
1937年(30岁),经由天津、青岛、武汉等地分别在长沙、昆明任教(西南联大)
由以上可以看出,吴大猷先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是曲折、复杂的。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造就了吴大猷先生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大公无私。
吴先生13岁在广州府立中学开始学习英文、15岁青春期才开始接触新式教育,17岁高二开始学习德语。18岁大学之前的经历因为处在当时国内局势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大环境下,较现代人不太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南开中学要求理科生学习德语,文科生学习法语。高二还请南开大学的教授们来讲解学科的具体内容,方便学生选择专业。比起现在机械的教育制度,较为人性许多。
高考时候,因为好找工作的初衷,选择了南开的矿科,但是大二时候学科捐助人经济问题,转为物理学科。有趣的是吴大猷现在高中物理学习并不理想,分数仅为及格,可见当时大二选择物理学科时候真的算是破釜沉舟了,后来还在物理学方面有所成就。
后来各国的任教经历自不必说,令人感兴趣的是,由于中学英文功底比较好,翻译外国名人著作成为吴先生昆明夫人病危和生活困苦时期逃避不良心情的嗜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