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路,带我回家(一)
感谢昨晚因茶引起的一夜未眠,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实在是回味无穷。每一个物品,每一位艺术家都好像就在自己的身边,这要感谢自己有拍照的习惯。但就是这个回味的过程,发现还是错过了很多的其它艺术品的欣赏,脑海里只知道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提笔记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能是在北京生活得太久了,有点大都市恐惧症了,上次开车刚进入伦敦市区,进入眼帘的是长长的堵在马路上的车流,红色的闪烁着的刹车灯那么壮观,马上就觉得要进入新的人海和车海中,而这样的海洋不会因为人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温情,麻木、冷漠似乎写在每一个周围行色匆匆的人的面孔上,当然自己也是这同质化大海中一员。
所以在国内的时候,每年会选择去沙溪、霍童这样的中国古镇,走在安静的小巷中,流连于一个个有古朴气息的各色小店中,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车马的喧嚣。去暂时清净一下被挤得尘埃遍布的心灵。
受黎思伽的影响,她最近不时哼唱宫崎骏的《侧耳倾听》片尾曲,马上想到上大学时John Denver的这首歌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于是它就成了自己这篇记录的题目。在农村的田野里长大的自己,可能已经将每个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都当成自己的回家之路了。
在离小镇大约7公里的Myddfai村子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第一次去是到一个朋友家做客,第二次就想和孩子一起单独体验一番。
途径一家农舍,三色堇花,一镑一盆。伽伽买了一盆,回来就种到了花园了。过了两周,虽然经过昨晚一夜的“秋风凋敝树”,可是这丛植物反而长结实了。



今天主要是来村子里的社区大厅参观。
没有找到停车场,我靠边停车,后面跟过来的一辆车也停了,司机下车走到我窗前问我:你是在找什么地方吗?我告诉她是要去村子社区大厅的停车场,顺着她指的方向,很快就到了。村子周围当然是羊群了。

很干净的一个村子。

大厅前的院子。

这是一个很小的艺术品店,里面的商品主要是本地的一些艺术家制作的。
这点从商店的收银台前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位先生正在埋头制作一个木勺子,店里的这些勺子应该都是出自他之手。
他很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中断。而且让我们随意参观随意拍照。
正面看似乎很正常。小孩子观察很仔细,说为什么他抹口红。

然后从侧面看。超短裙,粗跟高跟鞋。能知道自己喜欢的风格是什么?而且能不畏世俗地表现出来,对于我来说这需要勇气。但对于当地的人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吧。
店面虽小小的,里面的商品却很独特精致,今天就是专门来欣赏这份精致的。
下面这两幅画能看出来是什么做的吗?


全都是羊毛制品。店里有多幅这样的作品,并且旁边有这些制作这些的艺术家的介绍。

她就是威尔士本地人,受到mydffai山川、河流、草地的奇妙自然景观的激发,尤其是“湖夫人”和药师的传说的影响,用织染、纺线的方式将一个个带有奇幻色彩的梦编织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下面这些陶艺品是出自当地的一位陶艺品家和版画家。

这种手工卡片来介绍自己的方式也很独特。

在上一篇关于伽伽的作业中,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对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那份投入,从这些艺术家上身上,我在一起感受到了这种生命内在力之美。它是自然的、质朴的,但确实最打动人心的,也是最能平静人的心灵的。那就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在打开人类和自然的一丝丝通道吧。
这些木制品也很精致,全是纯手工制作哦。

这是一个木工世家,三代人都从事这一工艺。这位先生老先生就住在myddfai村子里,他从孩童时代就迷上了用木料加工制作工艺品。 ,
Myddfar村是以药草和药医出名。在大厅外院落里的一个展示牌上介绍了这一独特特点。

有各种花草茶,我选了小小的一个洋甘菊柠檬草玫瑰花瓣薰衣草花茶 。

遗憾的当时没有仔细观看,也没有拍下照片,真是少了一份细究的资料。
这些木制饰品做得很别致,有浓浓的木头本身散发出来的香味。





香薰蜡烛是威尔士的一大特点,我们住的小镇就有一家专门卖蜡烛的店。以前在城堡宾馆住的时候,去 那里吃晚餐,店员每次都会给燃上蜡烛。
放在架子上的这些我开始以为是吃的,黎思伽跟我说是蜡烛,果然是各种香型蜡烛。



毛线手工制品是当地农妇的拿手活儿,但还是以老人为住,有一次在教会庆祝秋季收获日里,看到桌子上摆了这样一个手工毛线做的娃娃,很是稀罕,一位老先生说,他太太最擅长做这样的娃娃,以前每年都做好几十个。他已经八十多岁来,想来这种手工艺已经不为现在的年轻人所喜爱了。可能只有像我这样上了年龄的人对它们保持着一种钟爱吧。



我发现玻璃工艺、首饰制品没有细看,对于艺术家的介绍和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和品味就无从看起。还好,这个地方还会再去,可是很多其他地方是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如果没有记录的习惯,就不会有改进的机会。

店里出售最多的要数手工皂和其他手工洗浴品了。


价格要比国内的便宜很多。用起来也很舒服。后来我基本上就用这些手工皂来洗浴和洗脸,感觉洗得有干净又放心,会觉得少了很多化学添加剂,可能是心里作用吧。

下面这个框里的东西最开始我和伽伽先猜了半天是什么没猜对,最后店员给了答案。外面包的是羊毛线,使用的时候是不用拆下来的。我先不公布答案呢。


又去参观了为圣诞准备的柳枝编制艺术课,跟老师约了十二月初的周末的课。还跟正在村子的街道上拿着扫帚扫路的一对老夫妇约了第二天来这里听音乐会。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一路上看着暮色中的景色,我们都很兴奋,有一只兔子还带着我们走了一段路。这是真正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了。

记录经历,不仅仅是留下回忆的方式,更是一个细细品味和玩味的过程。昨天晚上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乐趣。
上一次写作比较多的时期是编写品格故事,不知道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多灵感,一口气编了六十多个故事。现在再看那些故事,虽然都被出版了,但能感到里面的生涩,还好都是正能量的,不会对孩子们造成不良的影响。然后就过了好几年,到成为童妈读书会的成员后,开始写读后感。笔没有练顺,却总算捡起来了。直到昨天深夜在回忆几周前的这次乡村之旅的时候,突然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参观会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对很多物品来不及细细品味。昨晚夜深人静的时刻,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实在是回味无穷。每一个物品,每一位艺术家都好像就在自己的身边,这要感谢自己有拍照的习惯。但就是这个回味的过程,发现还是错过了很多的其它艺术品的欣赏,脑海里只知道有,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给了自己再去一次的欲望。同时更激起了去回忆大英博物馆的参观经历,那里有更多的遗憾,也有更多值得以记录的方式来回味的艺术品,这真是埋下了一个蠢蠢欲动的渴望的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