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他想得太好或太坏
下午从办公楼出来,前面走着两个高年级模样的女孩子,后面的女孩子帮前头同学拣掉肩头的一片杂物,走在前面的女生却扭头给了她一个嫌恶的眼神。那回头一瞪穿进了我的心里。
想到昨天下午放学时,快要开出校门经过等校车的学生队伍,一个男生一把拽住了身旁一边说话一边想穿过甬道的男生,使他免于受到车笛的惊吓,也减轻了我的提心吊胆。
有时,我们把学生想得太好,有时又把某些学生想得过坏。
看着校园里这一帮活蹦乱跳的生物,有几时我们是将其看作“人”的?更多时候,我们将其视为“学生”,而不是“人”。
人,有各种需求,会产生多种情绪。然而,经过“学生”的身份认证,需求只是“获得知识的需求”“考高分的需求”;情绪几乎受到漠视,教师更关注“态度”。
在我们周围,尊重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体察自己的情绪的教育不说是空白,也差不多如雾霾严重地区的夜空,星辰渺然难寻。学生不被允许愤怒或过于兴奋,因而到四五年级,他们就变得越来越沉默,然而老师又怪怨起凝重的课堂氛围,怒斥在座诸生“死了一样”。
学生的状态不可能一直那么好,也不可能一直那么坏。学生的品行也不是仅凭一事两事就能判定他是“好学生”或者是“小魔鬼”。“所有孩子都是善良的”,这种说法我不赞成,太主观。
不要试图把他想得太好,也没必要过于定性某生“罪大恶极”,把他当成一个正在学习、需要指引的人来看,才是眼下最迫切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