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可言说下的“一星运动”
《玉器之道》的作者认为其著作在豆瓣网遭遇所谓的“一星运动”,于是严辞发表《关于〈玉器之道〉被恶意攻击的豆瓣投诉函》,又在网站引起群嘲。这名作者很深刻地指出,对他的著作给出一星评价的人仅是豆瓣“用户”,而非其读者。
自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理论以来,依然不乏抱持传统精英观念的知识分子,固守宰治自我心血作品的矜持。在千禧年第一个十年后,曾经的“屌丝”,现在的“肥宅”,广义的“用户”们已将斯皮瓦克认定的“庶民不可言说”彻底颠覆。被学术、文化精英垄断的发表和出版资源,消解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巴赫金式狂欢之中。遭遇“抖音”时代的电影产业尤可有资本为后盾,如果再加上一点《煎饼侠》式的与网民共情,或可依然继续看似的繁荣。而平面媒体和出版业则濒临演变为仪式性存在的危机,当影响因子为王的学术发表开始攫取开放存取的暴利,图书出版业自降门槛地为执着的爱好者出书,也怪不得互联网世界广大空间的“用户”对此嘲讽以至于愤怒。如果简单地贴上反智的标签,则又落入知识人自以为是的窠臼,即拿着经验过的理论和知识去观照不曾经验过的“用户体验”。因此,“一星运动”未必是反智的,其本质上是不论对错,尤其是不顾正确;不管过程,尤其是枉顾程序;而是只在乎实质体验,即所谓的“用户体验”的普通人的性情流露。
文化精英当然可以利用道义与法律去阻遏这种普通人的情感,无论是毕导志飞的诉状、《玉器之道》作者的投诉函,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不相干他者不讲规矩的反制。结果很不幸使自己陷入“被猎巫”的境地,圈子里的规矩在社交媒体的“群”“友邻”层面失灵,“用户们”毫无畏惧,有时也确实过分地执拗地继续说“不”。除非神经强大,否则任人都会崩溃,因为在社交网络面前,文化精英如果一如既往故我看重他们曾经在乎的“门第”“师承”“名校”“流派”……拿这些过去人们在意的优势禀赋出来唬人,只会进一步激发已被压制数千年不可言说而现在突然又可免于恐惧和羞赧自我言说的“用户”(庶民)新的斗志。一万匹脱缰的野马呼啸的路径上,毕志飞们不信邪地去挡,至少勇气可嘉。
过去的人在一起常被成为“大众”“群众”,个体通过不断调试人际关系,规约到彼此依靠的群体中形成共同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有时万众一心汇聚成霍布斯式的命运与共,有时又如蒂利所言陷入集体暴力,很容易走向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处境。文艺宣传工具化之后,单向的价值观念输出确实鼓舞了一代以至数代人生死与共。资本嵌入文艺宣传过后,商业大片孕育出的文艺圈子也曾吸纳狂热的杨丽娟们的热情。几番浪潮过后,人们拥挤在一起不断摩擦,难免发生误会和敌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暴力,也要对谣言进行粉碎。至于著作者与“用户”们之间那点事何须多问?聊发一哂算了!
-
韩宝实 转发了这篇日记
几年前的小文,现在补充一个常识。众多用户并非就事论事地发起所谓一分运动,对比令他们愤怒又无奈的被限制评论的作品,实际上是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的争执。
2021-03-31 06: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