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五月初
一周吃素一天,不知不觉坚持了三周;每天用镜头记录生活也坚持了一个多月;单词是一贯的没坚持住背,十四节GRE课到是一节不落。
加入《扶桑》剧组,一层,导演指导着演员卖力地排戏,不时冒出笑声。二层的我,窝在走廊末端的音控台边,包着色纸的台灯把浅蓝色的光斜斜的照在一排排的旋钮上,拖下长长的影子。因为排戏,第一次在红楼待到午夜之后,坐在古老红楼角落靠近房顶的地方,听到雨点打在屋顶瓦片的嘀嗒声,怀疑了好一会,很久没有听到如此声音,一直蜗居在都市中的公寓里,在上上下下的夹缝中生活了十多年。很难听到如此亲切的声音,六七岁时住在二层小楼里,常常能听到雨点与瓦片的接触声。
孩提时代,住在校园里,双手扒着窗框,努力垫起脚,透过窗纱向外望去,远远能看见一片树林,听见林中鸟儿的咕咕声,右前方是一条小沟,两岸垂柳,常能见到爸爸的学生在树下谈情说爱,和邻居小孩在树下挖春蚕,烤蚂蚱,捉天牛,用绳子拴住,跪在地上把玩。每逢下雨,就叫上一楼的伙伴,在二楼走道水泥制的栏杆外撑开两把雨伞,搬上小凳,看着雨滴落在斑斓的伞面上再汇成大滴水珠,顺着尖角流下再混入地面的污水中,乐颠地沉浸在两个小屁孩造出的幻想中。
某日在美术馆看陈逸飞的回顾展,出馆竟飘起了细碎的雨滴,干脆晃晃悠悠骑到大众书局,磨磨唧唧在书店蹭了半个下午的时光。纸张轻佻的酸气混合着些许刺鼻的油墨味,室外雨水包裹灰尘的苦味再拌着一楼咖啡煮出的余香,氤氲在书架的上空纠缠不清。
寝室,书架上依旧陈列没看完的书,最底层是翻过两三页就再没动过的某学某论的教科书,扔了可惜,外卖来了垫桌板恰恰好。手可及处是翻过半数的散文和各式食谱,无事时翻一两页。床头总放着陈丹燕的作品集,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流动率最高的一直是图书馆借来的书,还书日期一直催着人看完,不看完都不行,大有“出门不捡就是丢”之势。
图书馆借来的旧书,多数书皮已经磨得花容尽失,勒口蜷曲着渗出纸张内页丝丝的白色纤维,书背因为长久的站立大多歪斜,这样的书,才会让你觉得捧着的是实实在在的书。书中的油墨味已经淡淡散去,不似新书般刺鼻。旧书的纸页大多失去了最初的柔韧,不会在你指腹间划开一道不流血的伤口。记得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每本书扉页前总插着发黄的借书卡,不同的笔迹和颜色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录着曾经某年某月某人借阅此书。
看某人的书,又记起三年前的冬夜,北上漠河归来,在大连候船越渤海湾,与咖啡店的蘑菇头店主聊天消磨时光,清晰的记得当时的对话,却记不清她的面庞。
四月的最后一晚,一行五人到江边看烟花,漫天绚丽的色彩,相机抱在怀里,无意识的按着快门,瞬间已入百张照片,耳边除了焰火的爆炸声外,还有某某某的尖叫声,在此不便多提。
不停的纠结着出游计划,GRE的课毁了清明和五一的假期,四月拿到了港澳通行证,酝酿着五月的时间;又盘算着日子去看在杭州的MUJI中国展;泰国的局势始终不稳,签证一直搁浅着,暑假的计划因此中断。7月的暑假就在眼前,难道真的要在越南租下一小间,住上一阵子,修改一直未完成的稿子。
日子,一直平淡着过。
加入《扶桑》剧组,一层,导演指导着演员卖力地排戏,不时冒出笑声。二层的我,窝在走廊末端的音控台边,包着色纸的台灯把浅蓝色的光斜斜的照在一排排的旋钮上,拖下长长的影子。因为排戏,第一次在红楼待到午夜之后,坐在古老红楼角落靠近房顶的地方,听到雨点打在屋顶瓦片的嘀嗒声,怀疑了好一会,很久没有听到如此声音,一直蜗居在都市中的公寓里,在上上下下的夹缝中生活了十多年。很难听到如此亲切的声音,六七岁时住在二层小楼里,常常能听到雨点与瓦片的接触声。
孩提时代,住在校园里,双手扒着窗框,努力垫起脚,透过窗纱向外望去,远远能看见一片树林,听见林中鸟儿的咕咕声,右前方是一条小沟,两岸垂柳,常能见到爸爸的学生在树下谈情说爱,和邻居小孩在树下挖春蚕,烤蚂蚱,捉天牛,用绳子拴住,跪在地上把玩。每逢下雨,就叫上一楼的伙伴,在二楼走道水泥制的栏杆外撑开两把雨伞,搬上小凳,看着雨滴落在斑斓的伞面上再汇成大滴水珠,顺着尖角流下再混入地面的污水中,乐颠地沉浸在两个小屁孩造出的幻想中。
某日在美术馆看陈逸飞的回顾展,出馆竟飘起了细碎的雨滴,干脆晃晃悠悠骑到大众书局,磨磨唧唧在书店蹭了半个下午的时光。纸张轻佻的酸气混合着些许刺鼻的油墨味,室外雨水包裹灰尘的苦味再拌着一楼咖啡煮出的余香,氤氲在书架的上空纠缠不清。
寝室,书架上依旧陈列没看完的书,最底层是翻过两三页就再没动过的某学某论的教科书,扔了可惜,外卖来了垫桌板恰恰好。手可及处是翻过半数的散文和各式食谱,无事时翻一两页。床头总放着陈丹燕的作品集,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流动率最高的一直是图书馆借来的书,还书日期一直催着人看完,不看完都不行,大有“出门不捡就是丢”之势。
图书馆借来的旧书,多数书皮已经磨得花容尽失,勒口蜷曲着渗出纸张内页丝丝的白色纤维,书背因为长久的站立大多歪斜,这样的书,才会让你觉得捧着的是实实在在的书。书中的油墨味已经淡淡散去,不似新书般刺鼻。旧书的纸页大多失去了最初的柔韧,不会在你指腹间划开一道不流血的伤口。记得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每本书扉页前总插着发黄的借书卡,不同的笔迹和颜色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录着曾经某年某月某人借阅此书。
看某人的书,又记起三年前的冬夜,北上漠河归来,在大连候船越渤海湾,与咖啡店的蘑菇头店主聊天消磨时光,清晰的记得当时的对话,却记不清她的面庞。
四月的最后一晚,一行五人到江边看烟花,漫天绚丽的色彩,相机抱在怀里,无意识的按着快门,瞬间已入百张照片,耳边除了焰火的爆炸声外,还有某某某的尖叫声,在此不便多提。
不停的纠结着出游计划,GRE的课毁了清明和五一的假期,四月拿到了港澳通行证,酝酿着五月的时间;又盘算着日子去看在杭州的MUJI中国展;泰国的局势始终不稳,签证一直搁浅着,暑假的计划因此中断。7月的暑假就在眼前,难道真的要在越南租下一小间,住上一阵子,修改一直未完成的稿子。
日子,一直平淡着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