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时光(六)
影像时光(六)
1、《师父》(2017,10,13)
民国时期,当洋人和军阀逐渐渗透到天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武行这类冷兵器时代的守护者遭到了外来的侵蚀,武行师父们一边用“老规矩”规整武行的秩序与尊严,一边又私心顾虑不肯教授“真功夫”,这种矛盾的存在也就成为故事的开端。
影片存在着多重的矛盾,有人物与人物的矛盾(比武带来的恶性争斗,师徒矛盾),个人与时代的矛盾(武行受到外来侵袭,面破产),人物与其内心的矛盾(廖凡的私欲到徒弟的亡死后的转变)等等,使故事不断推进的动力就是一个个矛盾的产生与裂变,作用到观众身上,就成了一个个清洁点,人物命运的走向更加牵动人心。
影片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与风靡一时的香港武侠电影不同,徐克为代表的武侠世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快速的剪辑,凌厉的动作拼接,各种繁杂的动作,时常会有超越物理原理的打斗,这种风格的影像给予观众极大的趣味,童年的武侠电影都是香港回忆。《师父》则完全不同,导演徐浩峰秉承着“武林纪实”的观点,在动作指导、配乐、场景设计、道具等当年都追求着一种逼近现实主义风格,更加符合这种冷兵器的对抗。固定镜头和镜头长度也追求更加稳定的画面效果,尽量避免大幅度的镜头运动和快速剪辑带来的速度感,而是从容淡定的让你欣赏这种真实美学。这个逝去的武林才能够在银幕上再次重逢。
2、《初吻》(2017,10,14)
奔着苏菲·玛索的盛世美颜而去看的一部电影,那个十四岁的妙龄少女,在正值青春意识萌发的时刻,总能发生着一些美妙甜蜜的事情。法国人秉持着尤为开放的爱情观,少男少女们也热衷于谈论着异性,看到那种帅气的男孩子或是漂亮的女孩子就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在那个热切渴望异性、迫不及待想谈一场恋爱的年纪,一个眼神的触碰甚至都能发生暧昧的情愫。那是纯粹的情感相持,而不用去考虑现实的种种担忧,所谓初恋的美好并非是爱的有多深沉,而是对爱情的初次体验让人无穷回味。这个年纪的我们,懵懵懂懂感情多么纯粹,喜欢模仿着偶像剧里的男女主人公,把注意力都放到自己身上,希望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目光。花言巧语、豪言壮语、海誓山盟、沉默不语,我们是如此的善变、也是如此的感性,虽然经不起惊涛骇浪,也无法去遮风挡雨,但这个年纪的我们,就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3、《天才枪手》(2017,10,15)
考试作弊这种在学生时代司空见惯的行为,被泰国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打造成了一部好莱坞大片和泰国恐怖片的混合体,可以说是相当有味还能够给你一点人性教育。
影片的剪辑、配乐使故事节奏快而不乱。快速的画面剪切正好烘托出作弊者心跳加速的紧张感,并且是大量的特写镜头,使这种紧绷的情绪更加逼仄人心。可以说第一次作弊打下了影片的基调,后面的情节就是“升级版本”的加持。但是,影片并没有只专注“作弊”这一条主线,还穿插着倒序审讯、父女感情、以及人物性格的变化。使得影片在类型片和商业片的基础上更加显得有人文情怀,这种“政治正确”会让有些人失望,来一场雅思或托福的超级作弊盛宴似乎更加引人入胜。那么这就成了好莱坞续集电影的弊端,重复的类型、相似的情节、以及片面的追求大场面,最后总要被遗忘。相反,懂得适可而止,遵循故事发展的节奏,才能够让人回味,不再遗忘。
4、《忠犬八公的故事》(2017,10,20)
第二次看忠犬八公,没有了初次接触的那种深刻,只是更加理性的看待这部电影。兴许有些电影就是这样,无论看多少遍都能让人流泪,犹如置身其中不能自拔,电影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无法阻挡。
音乐是最直接的情绪制造者。影片的开始就伴随着悠长轻柔的钢琴乐,镜头里是小八公经过多次“辗转”最后与主人公相遇,通过平行剪辑展示两个时空的不同状态,似乎也在暗示着两者相遇的必然性。观众只是在导演的引导下目睹这种偶然性的发生,也就完成了对叙事合理性的解释。音乐代替了语言,成为八公心理活动的写照。通过音乐可以察觉出此刻影片表达的情绪,镜头一次次聚焦在八公的脸上,在配乐的衬托下更显示出这种等候的无望,让人心生怜悯。
同样,影片大量的主观镜头是对八公眼中世界的再现,用狗的视线来突出它无法言语的情绪。黑白影像、低机位、晃动的主观镜头都在刻意模仿出八公眼中的世界,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变现八公无法言语的情绪。在小房子里,它极目远望,渴望着主人的到来;有时也爱撒娇,滚躺在草地上看着倾斜的世界;甚至也会误入主人房事,引发一阵骚动。由此你可以感知到八公的情绪变化,慢慢的理解遥遥无期的等待也许是最响亮的告白。
5、《生命》(纪录片2017,10,22)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以及《物种起源》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BBC花费四年时间拍摄了这样一部令人震撼生命的纪录片。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生命》用十集讲述了不同生命个体在自然界的生存故事,在高清影像的呈现下尽显出生命的活力与力量。镜头穿梭在各种自然景观的掩护下,得以窥探生命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宽吻海豚摇曳尾部激起浑浊的幕墙捕食鱼群,高空俯视之下仿佛在描绘着巨幅画像;猎豹偶尔也会结群出动,包抄围捕庞大的鸵鸟;章鱼妈妈为了幼儿的顺利生产,可以不吃不喝守护在幼卵身边直至死去,尽显母爱的伟大;鸟类为了寻求异性的目光,极尽歌喉、艳装舞蹈、精心装扮爱巢,求偶这一伟大的过程始终是生命里的黄金时刻;植物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才得以适应各种环境,它们磅礴向上追逐阳光,自然的循环是靠每一个生命的奔波绽放;灵长类动物是最接近人类的生物,它们分享工具,传递智慧,花费数年教会后代生存的技能,一个种族才能不断延续下去。《生命》中的动植物数不胜数,影像不过是让我们看见那些我们远不能达到的空间,得以观摩这些生命个体的异样风情。我们是如此的远离自然,远离那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我们时常会感到生命的意义何存,却不曾看见那些不断在为生存所做的挣扎,《生命》使得生命演绎得更加震撼。
6、《死者田园祭》(2017,10,24)
电影极尽颓废之美,浓郁的色彩,奇巧的布景,人物妆容,凄惨命运,构成一种视觉上病态美学。“我”像一股流动的记忆没有形体的约束,有时“我”成为小女孩在坟墓旁捉迷藏,有时是情欲顿开的少年困惑于迷离爱情里,或者“我”就是此刻陷入往昔记忆并纠结于此的导演。“我”变成了影片的第一主人公,无论是虚构的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那都是“我”精心构造出来的影像世界,无关乎真伪,只在于某些驱逐不散,抑郁于心的自我抒发。
“我”困惑、迷茫,挣扎在青春的迷乱记忆中,那个童年时期的自传电影是我对这个恶意世界的一个纯真幻想。它美丽却极易破碎,“我”在潜意识里对这种梦幻的东西产生质疑,真正的生活不该如此,于是,另一层故事被揭开。“我”所有的青春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于是,影像也在不停的跳跃当中,真实与虚假变得无足轻重,时而残酷无情,时而又恰似梦幻。时空不再是连续的,它更像是交错着,重叠着的,“我”的过去与现在相遇对话,妄想着通过改变过去来成就现在,这种悖论式的命题永远无法得到答案。杀死母亲也就意味着将自己处死,我此刻的生活也不复存在,一切就不复存在,蝴蝶效应具有横扫一切的可能。
最终,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母亲相见,时间的鸿沟早已被抹去,记忆逐渐明晰。现代都市与记忆碎片在此刻交融,时间定格在此刻,“我”最终与自己达成和解。
7、《银翼杀手2049》(2017,10,27)
在老版银翼杀手的影响下,这部续集显得格外受人瞩目,影片一经上映便是如数好评。导演维伦纽瓦似乎也是一战封神,摄影师罗杰·迪金斯的重量加持更加是不可辜负的视觉冲击。影片在原著探讨人和复制人的关系上更进一步,在这个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的时代里,我们将如何思考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影片沿袭了老版的赛博朋克风格,甚至在现代特效的基础上得到了强化。随处可见的全息投影、巨大显示屏和脏乱的街区、绵密的细雨、沼沼的雾气并置,一种末世之感溢出银幕。影像风格也直接区分出不同阶级、不同类型的人物处境。洛杉矶的昏暗潮湿,尽是低调的影像处理,力图营造出一种吊诡的气氛,灯光的明暗对比格外明显,形成的人物剪影表现出极致的孤独。另一边却是极致的黄(大漠黄沙)又营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同《疯狂的麦克斯》中的废土世界,以及那些巨型雕塑,被遗弃的城市,绝对是视觉享受。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营造出的影像世界像是在不动声色的给你讲述一个神秘的故事,未知的、恐惧的、困惑的、挣扎的,都混迹于其中,让你看见不只是眼前的世界。
未来科技让复制人拥有了更加真实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甚至比人类更加真实,尽管被贴上假人的标签,但对造物主的反抗似乎也蓄谋已久。主人公是一个不被讨好的复制人银翼杀手,但在一次去行动中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寻找自我身份的路程也就成了复制人不断人性化的进阶,起初是不假思索的复制人,后被自己不断推翻成为人类,最后却是一段真实的记忆植入带来的角色错位——他依旧是复制人。但是,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对身份的认同或事怀疑,而是超脱于形体的存在与价值的思考。这是一个慢性的故事,需要我们不断思索:那些不容置疑的怀疑,那些难以置信的相信。
《天堂电影院》(2017,10,28)
电影用将近三个小时讲述了主人公多多从儿童到青壮年的成长经历,无数人生片段式的集锦穿插到人物的故事中去。或是童年“驻扎”电影院的欣喜,或是与艾弗特亦师亦友的陪伴,或是青春期强烈的爱情渴望,那些经历都深深熔铸在多多后来的情感中。那些无数被剪切画面组成的历史影像,像是深藏的情绪被彻底释放出来。事业有成的多多仍旧对往事历历在目,或是怀疑,或是留念,在每个阶段中的经历与感动,都是自我里面必不可少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成长,才能不断向前走。
多多的父亲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只有作为照片的形式成为母亲的心里依靠。多多对父亲的认知并没有很强的情感,甚至在得知父亲战死后,仍然怀着疑惑的眼神望着哭泣的母亲。在多多心里,父亲的概念只有形式上的称呼,而没有实际意义。艾弗特在影片中近乎是一个父亲般的角色,他给予多多放映电影的知识,陪同他认识电影爱上电影,鼓励他对爱情大胆出手,教给他许许多多关于人生的思考。父爱的缺失让多多在艾弗特身上找到更为深刻的情感经历。即使最后多多得知艾弗特的有意为之让他错过了真挚的爱情,但几十年后的初恋相遇,似乎已经达成了和解。这那个年轻的时候把爱情当作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可以不顾一切,是艾弗特的谎言让给多多完成了对人生的追逐,理想的实现。即使现在的多多仍旧对艾连娜念念不忘,但得知真相的他们明白,这才是最好的爱情。
母亲的角色在多多童年,青年时期都是非常“弱势”形象,因为在这个阶段的母亲几乎是只言片语,被忽略的存在。但细细想来也确实是这样,那个年纪的我们,蜗居在母亲身边,根本不会在意这种过分亲密的感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怀有烦腻的情绪。年轻的时候难以理解的亲情,等到离开几十年后的多多再次回到母亲身边,这种被搁置的情感似乎一下子就集聚起来喷涌而出。孩子与母亲的间隙,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母亲为多多不锁门)或是母亲的真挚情感(母亲对父亲的爱始终没有改变)下渐渐填补,这些都是年少时期不曾过问的,唯有不断经历,不断成长才能理解。
爱情似乎是多多后半生难以割舍的东西,青年时期一晃而过的爱情瞬间,像是不断沉积在他的心中。即使现在接触过很多漂亮的女人,但却没有再爱过,始终放不下的是爱情萌芽时期遇到的那个初恋。那是的爱情,是如此的纯粹,如此的灿烂,让人始终在这种幻想中不愿醒来。多年之后的两人再相遇,只是为当初的错过而惋惜慨叹,没有了曾经的疯狂追逐,不顾一切。女孩早已成家,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多多也不再沉溺爱情。是这段可想而不可得的感情经历,才能让多多不断成长,不至于陷入到同样的矛盾中去。错过的爱情,但仍旧怀着真挚的感情,过往的一切虽然随风而逝,但那些真实存在过得一切,都是对这段生命的见证。
-
星星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7 1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