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二) -打马匪偶遇心上人
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山东这地界连年抗战加上干旱庄家收成不好,许多农民吃不饱,便占山为王当起了马匪。在安城龙山后有个新起的马匪,知道杨家大户地大粮肥,虎视眈眈许久又不敢贸然行动。这天有个小弟给马匪头目出了个主意“老大,这户人家在当地很有声望,邻里八乡的都受过他们恩惠,咱们不能随便动手不然他们联合起来…咱们也未必讨的了好…不如找他们当家的说去借住一阵,先摸清楚情况再说…”
就这样马匪头目带着几个小弟来到杨家讨住,杨家兄弟一看这几个人长得横眉竖目,就知不是善茬,便说南军(从南边峄城过来的国民党军队)这几日就要过来村上征兵,也要过来借宿,马匪这才愤愤的回到了山上。
等了几日不见南军进村的动静,马匪头目急了,给杨家庄下了战书。杨家兄弟一看这可如何是好,庄上十几户人家,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壮丁多数都去充军了。“赶紧给泥河老舅家送信让他们派人来支援吧!”三弟说道,便派了人快马加鞭奔往泥河,泥河连夜派来20多个壮丁,并捎信儿到“可守不可退”。杨家大哥二话没说操起家里的十几条“汉阳造”分给兄弟们,就在庄头摆起了阵仗。说时迟那时快,龙山上,马匪的炮声就响了起来。庄头放哨的兄弟扯着嗓子喊道“偏了!偏了!”大哥的后背已湿透大半,几条“汉阳造”冲着山上就是一阵乱射,接着炮声连响,把庄头的玉米地炸出两个大坑,马匪头目一看这炮打不准啊,便趁着天微微亮带着小弟们下了山。双方面对面火拼起来,杨三弟冲着大院旁的马匪头目就是一枪,这一枪正中脑门,马匪头目踉跄着倒下了,几个小弟慌忙冲上来,这时村口想起了一阵哨声…南军来了…小弟们拖着马匪头目匆忙的撤回了龙山上。
南军41团王团长派人带了一小队人马上龙山剿了匪,杨家庄才太平下来。杨家兄弟们这天在大院摆起了长桌宴,宴请王团长一席人等。杨家大哥带着四个兄弟举起手中的酒碗:“感谢王团长的队伍,为我们这杨家庄剿匪除恶…”“乡亲客气了,剿匪除恶是我们国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吧,李参谋? ”说罢望向身旁的作战参谋。只见旁边这位青年8尺有余,身形挺拔,皮肤微黑,棱角分明,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一身军装英姿飒爽,虽年纪不大却沉稳有加的说道:“是啊,这些马匪本不是大恶之徒,无奈天灾人祸造物弄人,不如就让他们跟着我们从军吧。来,乡亲们,干了这碗酒,后面这些时日我们还要在本地修养,不免会多有打扰。”“参谋言重了,有你们在乡亲们才能睡好觉啊,哈哈...”杨三弟道,说罢,众人举碗碰杯,一饮而下。
秀亭抱着酒坛给众人纷纷倒酒,“这是家中二女儿,名秀亭”杨三弟说道。16岁的杨二小姐眉清目秀,亭亭玉立,一身素衣不施粉黛却温婉动人,引得众人侧目。李参谋也望的出神,不禁喃喃道“秀亭、秀亭,好名字啊”。王团长见状,打趣道:“我看杨二小姐跟我们李参谋眉目之间颇有几分相似啊,哈哈哈。”杨三弟道:“不知李参谋年方几何啊?”“20有余”李参谋道。“20有余就做参谋,真是年轻有为啊,只比我们秀亭虚长4岁,哈哈。”杨大哥道。
这时,秀亭抱着酒坛来到李参谋桌前。“我来”李参谋说着伸出手来,“不用”秀亭说。推托间,李参谋轻触到秀亭的指尖,心中一颤,想到“指若削葱根,口若含朱丹”大抵就是如此吧。秀亭羞的低下头,脸色通红,这眉眼着实跟自己有几分相似呢,李参谋望的出了神,这一幕众人皆看在眼中,杨大哥转头望着旁边的三弟笑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