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沟通策略

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俗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说符合对应场合、对应角色的话。
我小时候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一直不太开口说话,以至于在上学阶段,开口说话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一不小心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常常是问题还没回答,脸就先红起来,回答问题结结巴巴。
我的语言表达体系是在最近这几年才建立起来的。表达变得相对顺畅的原因,在于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了一些不懂得表达和要求的场景,让自己很吃亏,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于是多读书,多看文章,多观察别人,多写作,不断磨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犯过不少禁忌,被人说固执,耿直,不会看眼色,太过坦诚和一根筋。有时候会不小心伤害了别人,有时候则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得罪了人而不自知,曝光了自己却对他人了解不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以及网络的普及,人的流动性变得更快,结识人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际网络比以往更加复杂,陌生人比熟人占据更重的比例。
沟通变得更复杂但不可避免,陌生人之间需要有连接,需要建立信任,这时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沟通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毕竟是陌生人,不知道对方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为人,要有收有放,避免伤害别人和保护自己。
按我的经验来看,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生活,结交朋友,会遇到下面五类人,根据不同的分类要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第一类:同一个兴趣爱好、学习社群、工作组织里的人
这一类人的沟通方式相对简单些,主要是围绕兴趣爱好、学习内容去讨论,互相探讨学习,在工作上只要勤勉,及时沟通,互相尊重就好。
不涉及太多价值观,个人隐私的内容,单纯的围绕主题和工作内容展开,把事情做好是首要目标,中间不涉及大原则,大是非,在某些分歧上不必争个明白,各自保留各自的意见即可,但如果妨碍到工作的开展,就要多费些功夫,必要时请他人帮忙协调解决。
在这一类人当中,部分人可能发展成为第二种人,那就需要采取更为积极和稳妥的沟通方式。
第二类:可能成为恋人、朋友,合作伙伴的人
这一类在沟通上是最需要费心费力的人。在和这一类人的沟通上,双方都会有许多试探和确认,很容易发生想当然的情况,导致误会或者分歧产生,进而变成普通的熟人,或者熟悉的陌生人。
我在和这一类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往往容易翻车掉沟里,主要原因在于,当我觉得一个人可信任值得进一步深入了解时,总是很容易一头扎进去,说太多话,暴露自己太多,而忘记了向对方做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时候还是要多问问,多听听,多观察,多了解,不能想当然自问自答得出自以为然的答案,有疑问和问题在双方沟通交流时直接问出来,看看对方提供的是怎样的一个说法,即使是普通大众的问题,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答案或说法。
不要总是回答而不去提问。若是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或者禁忌的话题,记录下来,等往后时机成熟了再另行了解,或者后续不再提及相应的话题。但若是故意躲避或者撒谎,就得区别对待了。
在这个阶段的沟通,对自己的隐私和特别在意的人和事应有所保留,也尊重对方在这方面所做的处理以及表露的程度,毕竟双方都还不能完全确认对方的人品和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的保护。
等到双方沟通确认到一定阶段,依然往良好的状态发展,那就可以往第三类人去沟通发展了。
第三类:亲密爱人、知心朋友、合作伙伴
这一类人沟通起来是最放心的。经过前一个阶段的沟通确认,知道对方是可以信任和互相依赖的人。
在这种关系当中,我更倾向于有话说话,有事说事,有态度表态度,有情绪也及时表达出来。沟通的技巧需要有,但双方都主动积极地沟通和表达,不需要专门地去问,去猜,会提高沟通的效率,也不容易产生误解,相处起来更轻松愉快。
因为亲近和亲密,难免会有摩擦和碰撞的时候,有时候争论和吵几句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但最好不要闹太长时间的情绪,甚至长时间的冷战,这种沟通相处方式,更容易让彼此的关系雪上加霜。
积极乐观,少些抱怨和负面,多些称赞和鼓励,大家相处起来会更轻松愉悦,良好的关系也会保持得更长久。
第四类:普通的熟人 ,一般的老乡、同学、同事等
这一类人很多,因为曾经在同一个圈子相处过一段日子而变得有些熟悉,知道自己的一些大概情况,但又没有熟悉到变成第三类人。
对这类人,礼尚往来,客气对待即可,如果不小心被冒犯了,也不用太在意。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用另外一个操作系统对待即可,无心之过,忽略便可,有意难堪,那看情况处理,不主动挑衅,也不轻易让人伤害就是。
或者远离,远离有两种,一种是物理距离上远离,一种是不断提升能力,该换交际圈,意气相投的人多了,要做的事情做了,就没有别的太多时间去和哪些容易挑衅,给人难堪的人打交道了。
第五类:以上人群之外的陌生人
陌生人,更多的是路上的偶遇,商场、饭店等公众场合遇到的人,对这些人,保持一种善良的态度,小恩小惠,不争不抢。
不是大原则大是非的事情,不争不吵,让一步,免得祸及自己和旁人。
当然包括在匿名的社交网站上,也不说违背自己价值观的人,少些恶意,多些善良,对他人和其它的国家文化多些尊重和理解,避免卷入舆论的风波。
以上是我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一些认识和总结,亲爱的读者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欢迎留言交流,谢谢。
2018/11/25 13:27
如需转载或引用,请通过这篇文章的 PRESS.one 智能合约购买授权。或采用 PRESSone APP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