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位导演的全部作品?
查看话题 >张艺谋:一个徒有其表的二流电影工作者

文|三千岁
1971年8月30日,农村插队回来的张艺谋被招工进入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分宿舍那天,工房管理室在宿舍门栏上把张艺谋的名字误写成“张银幕”,张艺谋笑称那时起就已经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北京电影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对摄影抱有一腔热情的张艺谋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当时的主考老师看了他的摄影作品,颇为惊叹,觉得是一个不错的人才。
因为当时张艺谋超过了报考年龄,不符合报考条件,所以并没有录取他。

之后,他干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将自己拍摄的三十多张照片装订成册,并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一同寄给了当时文化部部长黄镇。黄部长十分重视人才,收到张艺谋这样一个“无名之辈”的信件,并没有视而不见。碰巧著名的漫画大师华君武找黄镇部长汇报工作,看到了张艺谋的摄影作品,并大加赞赏。
黄部长由此批示张艺谋的入学问题,就这样,28岁的张艺谋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

摄影见长的张艺谋前三部作品:《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都是担任摄影。三部在当时相对比较有分量的电影作品,其中两部来自陈凯歌。
那就不得不说一说第五代导演了。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吴子牛、孙周、夏钢、张军钊、张建亚、黄建新等。自此,张艺谋被当做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在我看来,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从才情、艺术嗅觉还是表达上都不如陈凯歌。

张艺谋的成就在那样一个文化艺术封闭许久,急需开疆扩土的年代被放大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搬上银幕。作品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莫言的小说读的人浮想联翩,天马行空的笔触、恣意放荡的情怀。山东高密东北乡是作者独特的视角与语言单元。
张艺谋那点艺术品味从第一部就可窥见,对色彩的过度迷恋、重形式、有故事、没人物。西化的东西不够纯粹,夹生的文化生态系统,扭曲干瘪的人物形象。

高粱地是莫言的精神殿堂与情感归宿,东北乡承载了莫言厚重、绵延的乡土叙事。余占鳌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莫言小说中的爷爷形象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拉近了读者与事件本身的距离。
电影《红高粱》刻意隐去了这一角度,改用旁白代替。同时,极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导演新藤兼人的电影《鬼婆》。《红高粱》里的高粱地基本上能够靠近莫言小说里的那种原生态、唤醒意识的群体意象。
电影《鬼婆》里的高粱地邪魅、沉沦,美术的巧夺天工,灯光的浑然天成,很符合这一恐怖题材。相比之下,艺术水准更高。

那时候北京电影学院教学条件较差,一个班都不一定有一台像样的摄像机。学生们学习就是大量地看,拉片子、分析。模仿借鉴不是坏事,可你总会瞧见张艺谋借鉴的范本只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人身上,例如黑泽明。
很蹊跷。1989年拍摄的《代号美洲豹》整个就一部76分钟的闹剧,我一直在纠结,76分钟算电影呢还是算短片,90分钟的老港片标配都达不到。
虚构的劫机事件,仓促的商业枪战片,不看也罢。我找不到《红高粱》里徘徊在及格线附近的张艺谋了。

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国人在精神上面高度的萎缩,急需张扬个性,表达自我。在文学方面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主张,出现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这一时期大陆电影尚未复苏,小说有很大的热度。文艺青年在那一时间段并不是骂人话。张艺谋抓住了这一节点,通过与文学对接,改编文学作品来完成电影创作。
这样的做法是没有风险的,好的文学范本已经经受住了时间地检验,改编成电影还能借助文学上的热度达到宣传的作用,两全其美。
就这样,张艺谋先后几年内的时间里糟蹋过莫言、刘恒、苏童、李晓、述评、施祥生、曹禺、余华、严歌苓等人的作品,都是那个年代文学上响当当的中坚力量。
1990年的《菊豆》改编自刘恒小说,笔触直达朱熹老爷子。痛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糟粕,追求自由、解放的新女性世界。还试图挑战封建伦理,杨天白手里的刀,是见人杀人、遇佛斩佛的刀。

张艺谋在电影里很好的借助了染坊这一情节,将颜色变态的迷恋发挥到了极致。巩俐的黄色坎肩是压抑的男权社会的“鼻腔”,用以喘息。最后一把火烧得漂亮,坚决、力道十足。
杨天白没有几句台词,全凭演技。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角色,爱他捍卫尊严,恨他生错了地方。这样的戏剧张力虽说有刘恒在前,但也是西式的。我们看到了俄狄浦斯,也有莎士比亚。
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可以说和《菊豆》在主题上有一致性。在表达上苏童少了些生猛,多了丝许从容。
颜色、仪式感以及影像的语言已经相当张艺谋,侯孝贤担任本片监制。封建礼教是一个高悬的顶盖,压抑的人无法喘息,这也是电影里老爷形象始终没有一个正脸,刻意回避、阻隔镜头的根本原因。

规则构图、齐整庭院;色差极度鲜明,灰砖、白雪、红灯笼。这种极端的影响语言该是天圆地方的规矩和封建礼教至高无上的教义。女性只是顺从、听天由命的注脚。
亮灯、敲脚、点菜、灭灯、封灯,极具符号性质的段落看得人生厌。仪式感加重了批判对象的砝码,是好的视角和立场,可这些是以损失影像的流畅程度以及应有的逻辑为代价的。
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是本人唯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电影,看过至少三遍了。这是一个好故事,演员也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同样有着深层的现实意义。

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戏剧冲突在结尾爆发,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感满足,也在观后给观众带来了关于电影主题的思考。这是电影最成功的部分。
这一主题的揭示,是通过戏剧化的剧情,几近完美的表演和充满关怀的描写共同达成的,绝不是为了通过审查而打擦边球达到的。
1994年的《活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余华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作品里的语言极度冷静,克制,隐去立场的表达。作品里多是笑中带泪、苦难中打趣,此种表达是高级的。

张艺谋找到了余华,提出改编意图,出于信任,答应了。结果电影遭禁。此话题不谈。
余华的作品旨在社会环境的动荡、变迁对人的影响,身心疲惫的个体命运在特殊的年代里顽强地挣扎。虽然命名《活着》,却在讲述不断死人的故事。果然,张艺谋采用了最低级的办法,强行用视频字幕拆分年代感,给人一种拼凑的怪感。而且,余华的故事,他还没有讲完。
当余华看到电影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的作品改编的电影。
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看得人难受,电影整个是散漫的。大量的主观镜头,刻意控制的打斗场面,就为结尾这么一哆嗦。电影的气息一直颠婆不稳,自始至终没有聚拢,到最后才意识到,可惜为时已晚。

小男孩的性启蒙以及小姑娘的原始纯朴的濒临丧失,一个从乡下来到上海,另一个也要奔赴光怪陆离的大上海。岛上的几处景拍得不错,还有夕阳下面女孩单纯的笑脸。
收得太紧,到最后释放不出来,《教父》这样的黑帮片可不是藏着掖着的。总之是不对味,不过也符合张艺谋的一贯水准。
同年受到邀请拍摄纪录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命题作文,致敬电影。四十个人每个人用卢米埃尔当初用的最古老的摄像机拍摄52秒的短片。
下面瞻仰下张艺谋的52秒大作:
一男一女穿着清朝的衣服在长城上无比矫饰地跳舞、拉胡琴。导演进入画面打板,他们迅速地脱下衣服和帽子,女的变装成舞女、男的光着上身拿把吉他,两人都配合着吵闹的音乐开始拼命甩头。
导演在镜头外数着秒数,当数到52的时候,两个演员也疯子似地跑到了消失点,离开了画面。
张艺谋近乎无聊地展现了当代中国最荒唐最媚俗的部分,两位演员代表中国人,在52秒里完成了百年的进化史,其中的疯狂是肤浅的,也是幼稚的。
1997年《有话好好说》拍得很庸俗,甚至说恶俗也不过分。挺猥琐的一个故事,犹如便秘,不得利索。这还不是荒诞,荒诞还真高看他了,虽然试图往这方面在努力。

全凭姜文、李保田俩人撑起来的一部电影,最后抖落出了教条式的悔悟。小品段落,再怎么精雕细琢终究改变不了平庸的本质。
1999年的《图兰朵紫荆城版》,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的5幕同名寓言剧改编而成,由阿达米与席莫尼撰脚本,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

一个意大利人杜撰的中国故事,由一位中国导演来指导,一群主要来自意大利的多国演员共同演绎。
歌剧是以歌唱与音乐为主的综合舞台艺术,一旦舞美部分被过于强调肯定将破坏歌剧的整体平衡。相比之下演唱部分就显得更加薄弱。这大概涉及对“歌剧”概念的认识问题。
也难怪一直有爱乐人愤愤不平地指责张艺谋根本不懂歌剧却要去碰这么一块奶酪,说得完全不为过。
同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了,电影讲的是教育。剧本也是根据知名小说家改编的,我喜欢不起来。
总觉着还有更好的思路,为了体现《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后半段陷在了找失学的同学的坑里出不来。

工地搬砖、电台找人,这些桥段让我莫明厌恶,没让我看出真诚的东西来。故事很小、单线叙事、教育之外的资金问题、师资问题以及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家长受教育意识薄弱等,似乎威尼斯的奖项更多的在于管中窥豹,得以洞悉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当然,电影本身没有大问题,但亦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最大的优势在于质朴、不知是年龄大了,还是被现实折磨得冰冷无比,我没有被电影感动。
高产如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也是在这一年登上大银幕,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

一部温暖的爱情片,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在这部剧中并没有像《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较多鲜艳的红色。
现实的悲凉,黑白的银幕一览无余,年轻的爱情,温暖甜蜜,如那秋后山林的黄叶一般爱意浓浓。一对知青恋人的爱情讲得质朴、纯情,这是美好的有关父母的想象,章子怡的形象塑造是收获观众芳心的得力砝码。
我实在不想破坏你们的美好印象,这部电影犯了一个很低级的穿帮,年轻时的母亲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到了老年变成了方言,真是笑掉大牙了。
2000年的《幸福时光》大概是张艺谋最差排在倒数第二的作品了。原著没有看,我想在故事性上面莫言是靠得住的。老谋子改成这样的确是让人大跌眼镜。

很平庸,无看点。虽说家长里短,可就难以信服。结尾的几处处理的确是狗血得紧,出车祸、董洁出走,一贯的温情演绎戛然而止。很俗气、演员的表演没一个走心的。
2002年张艺谋开始了疯狂的商业制作,之前的文艺清新风格基本上淡出舞台。
电影《英雄》的上映可以说毁誉参半,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之前国内没人这么拍过。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张艺谋还算靠谱的话,那么电影《英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不在线上的张艺谋时代。
他的那些低品位、恶趣味以及庸俗的艺术理念在电影《英雄》里暴露得淋漓尽致。最为恶心的是电影台词,干瘪、无力,没有人味。形式感凌驾于一切之上,浑然的体格却患有小儿麻痹。
作为内地最狂热的追求黑泽明的导演,张艺谋企图复制《罗生门》的叙事框架,可惜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讲的外国人看不懂。
2004年的《十面埋伏》×10都抵不过《卧虎藏龙》,《卧虎藏龙》的人物是立体的、鲜活的、饱满的;《十面埋伏》里人物是扁平的、概念的、呆板的。

说起竹林,《十面埋伏》比不上《卧虎藏龙》,《卧虎藏龙》比不上《侠女》。竹林的意象没有达成,成了空壳。如果有意表达江湖的险象丛生,那么故事太弱、内里不足,配不上这片竹林。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黑色八分钟”至今尚有人在提起,尴尬至极。我猜想雅典作为主办方,舞台的确太小了,中国大导演张艺谋施展不开拳脚,被空间所缚。

传统曲艺、武术、京剧、再加上一首儿童演唱的《茉莉花》,就代表中国了。我怎么看怎么像乡镇妇联拍的过年晚会。就这,还怎么好意思说:Welcome to Beijing。
2005年的《千里走单骑》张艺谋有意往回收,创作初心徘徊不定。

主要人物的饱和度欠缺,每个人物的交代虽然都还明白,可是没有能达到一个饱满的程度,以致于情感主线在企图不断深入,而人物素材的累积却跟不上了。当我看着杨杨吹响哨子目送高田远去的一幕时,高田哭了,我却笑了。
2006年为庆祝戛纳电影节成立六十周年,邀请三十五位世界知名导演每人拍一个三分钟短片,也是命题作文,电影名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电影》。
张艺谋在电影里的短片叫做《看电影》,哗众取宠得紧。
王家卫在这部电影里的短片叫做《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这三分钟一如既往地风格化,很王家卫。还比如侯孝贤的《电姬馆》、蔡明亮的《是梦》。张艺谋还是在贩卖情怀,何来的看点,平庸至极。谁要买你的帐。
同年《满城尽带黄金甲》真是一部可以把张艺谋带进坟墓里的电影了,烂得没边。

一条道走到黑,至死方休的张艺谋再一次用他的恶趣味侮辱了观众的眼球。影片开头的宫女起床场面和王的军队回归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似乎很难让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铺张到极致的场面,给人的感觉倒有些索然无味了。
在天福客栈屠杀蒋太医一家的情节是惊心动魄的,但逃脱不了古装片仇杀与逃亡的陈规。张艺谋在很多场面上极尽炫耀,譬如药房里成百上千御医的流水作业,成千上万的太监清理战场以及合唱之类,这事实上对影片的叙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是单纯沦为卖弄的场面。
2007年法国人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国电影的前世今生》,采访了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娄烨、贾樟柯、韩三平、谢晋、王超、吴天明、田壮壮、李少红、王全安、倪震、刘冰鉴一干人等,通过回溯追忆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先有画面,再有故事,张艺谋的思维的确是异于常人。强调视觉美感无可厚非,电影本来就是视听艺术。可是这种框架下人物的魂没了,造成的恐怖结果就是:虚无的生灵无法附着到张导演给我们设计的形式载体上面,往往浮到半空中就烟消云撒了。
接受的西化的戏剧理念,却又想种下东方美学的种子。这就是张艺谋超过八成电影的一个整体形态:嫁接、夹生、高悬的生命演绎课题没有原始根基。
顶着各方压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重整旗鼓,试图挽回颜面。对于这种符号堆砌的政治宣传,我实在是没有兴趣。

按照外媒的说法,看来这一次是在及格线之上了?
2009年拍了一部很诡异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翻拍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手法很拙劣。

对于这个电影,我本人豆瓣(同名)只有一句话短评:三枪打碎了张力。
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意外让张艺谋发现了周冬雨,还想复制《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子怡,其实俩货都不在线上。

乱伦的故事,好讲。
在阒静无人、风声诡谲的青纱帐里,在阴冷冷悬满红灯笼的石头大院里、在高挂血红布匹的幽秘染坊里,在姨太太老爷少爷皇后刻毒的眼神里,在那些皱皱巴巴、充满潮湿沟壑的故事里,哪儿藏不下一节恩怨生死?哪里绷不起一段动魄惊心的戏剧张力?
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片子好不好,基调得可靠。日本、教会、妓女、学生,老谋子搞了一锅杂烩,一本正经地进军奥斯卡。

在日军侵华的创伤记忆中,妇女被强奸的惨烈总是被凸显,她们受伤和死亡,而性的羞耻感却由整个国族承担——国家、民族、男人,没有能够保护属于他和他们的女人,羞耻莫此为甚。
这种无法修复的羞耻感,一直是民族自豪渴望重张时抛不下的包袱,虽然,羞耻也转为不忘的仇恨,成了强化民族认同的养料之一。
张艺谋很喜欢和世界其它知名导演扎堆来表达敬意,追求参与感,似乎这样可以拔高自己。且看2013年的纪录片《打扰伯格曼》。
以上采访说了等于没说,一味戴高帽子,就是说不清楚好在什么地方,我也懒得再数落。
2014年的《归来》同样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不过只节选了最后的一部分,他把精华部分去了,的确很有眼光。

旧时代的爱情是个什么样子?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张艺谋这一次把爱情归结为简单,不错,爱情就是充满诗意的简单等待。
一出看似滑稽实则滑稽的爱情故事就这么上映了。真的应了那句流行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跟前,你却认不出我。
2016年的《长城》是张艺谋被好莱坞邀请担任导演所拍的一部电影。

这幅截图像不像《天线宝宝》?
以前张艺谋的电影是向西方人展示东方风情,这次的剧作完全是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模式,里面的东方元素基本上就剩下孔明灯、盔甲、长城之类的东方符号,不是用故事来传达东方的传统价值观,就只有符号。
最后再来首一说今年上映的电影《影》。

水墨大概让外国人的眼前一亮。事实证明,张艺谋的确是一位形式感大于内容的导演,无可厚非。文艺范本的内容与形式自然无法割裂开来,且居相同重要的地位。
三国的故事改得很荒唐,让人反感。色彩恰是这一部着重笔墨悉心勾勒的,以及这种强烈的布景渲染主题的做法让人受不了。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张艺谋被冠之以“国师”名号。拜托大伙不要再侮辱张艺谋大导演了。
这才是国师!↓↓↓

自创了一首打油诗来结束这篇文章:
超龄入学超生爹,
二流导演三流影;
谋事喜囤染料缸,
昔日好汉今草莽!
导演作品盘点系列文章推荐(超级链接):
贾樟柯 陈凯歌 斯坦利·库布里克 黑泽明 罗曼·波兰斯基 王家卫 王小帅 万玛才旦

-
立早捡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6 19:36:49
-
原来是一只疯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30 14:56:08
-
Plut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1 00:18:01
-
nooneknowspl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9 16:58:35
-
小珍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10:49:05
-
啊了三天哦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6 14:49:24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23 01:38:10
-
杜小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8 01:57:58
-
阿尔法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7 16:26:14
-
支天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5 18:05:48
-
小游哇咔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4 23:24:37
-
越过山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9 17:45:04
-
I'm Sa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4 23:59:05
-
穆华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5 04:17:05
-
穆华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5 04:13:26
-
F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2 18:03:45
-
REXknow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08 19:18:04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无比赞同。 真的,我在以前也觉得张艺谋还不错,但是当我看了很多尤其是影史上的好电影之后,张艺谋的电影跟他的地位相比的确过誉太多。他是被驯服的一代人的代表。
2018-11-26 23:25:01 -
莫挨你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6 17:51:30
-
呵呵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22: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