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正在统治流行

前段时间,B站被一首《大碗宽面》的调音视频刷屏,主角又是那位skr先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他的其它现场,很不凑巧,我又搜到他一段freestyle,惊为天人——这也能当“中国最权威的嘻哈节目”“中国嘻哈的未来”之称的某档节目,当着成名已久,造诣极高的资深业内人士装逼点评,好不气派。唱得也不知道什么东西,也不是自己写得歌,也不是自己做的beats,还通电调音。我的音乐梦又重新被点燃了,原来是个励志的故事啊。
前些日子腾讯视频力捧某部周迅主演的电视剧,对抗爱奇艺平台的某部网剧。演员演技不提,果然又是爽文套路,竟看出了网课的感觉,看完什么都记不得。
西方有种著名的理论叫“奶头乐”,20%的精英生产供80%剩余大众获得的文化产品,安慰这些“不再积极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使他们沉浸在过度娱乐的刺激中,无暇挑战现有阶级的统治。
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尤其在完全资本化的娱乐行业,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官僚服务统治下的中国娱乐行业。我认为该理论不妨改为,官僚政府治下的1%的资本所有人,通过雇佣10%的行业精英,生产供89%大众获得的文化产品——没错,官僚统治一切。没错,资本高度集中。没错,资本统治精英,精英与资本对立。没错,精英的比例就是这么低。——旨在攫取金钱与转移大众视线与国内矛盾,以娱乐文化替代大众群体的思考,间接维系现有制度。
当西方奶头乐不同的是,我国的流行文化源头是资本与模板,而非精英与模板。
当套路与模板成为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文化生产工具”,重点已不再是模板本身,而是模板背后操纵模板的人。因为资本永远逐利,而精英在逐利过程中往往兼顾创意,想法,且具备单纯逐利者不具备的道德知识素养。
和大众品味提升与否无关,实际上大众选择永远落后于文化生产,永远都是先生产出各种文化,大众才能行使选择权。可能存在某种观点“大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是不对的。一方面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必定需要好的、或逐渐变好的文化产品熏陶。片面强调先有好的产品再有好的技术,相当于用殖民方法推倒封建制度,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的唯一方法就是更加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显然,我国的问题在于资本过度集中,因为资本既是文化生产工作的核心,又是国家维系和平的温和工具,它被掌握于少部分官僚下属的资本所有人手中似乎理所应当。但当他们察觉了资本的力量,尤其资本在娱乐行业之中拥有几乎统治一切的力量,察觉照着模板捧红吴某,蔡某,杨某如此简单,他们又恰好只想着挣钱,恰好和上级官僚一样没什么良心道德责任感,生产优质文化产品也就像自我监督一样扯淡了。
不客气的说,大众,甚至精英在国内资本面前根本无从选择。本身我国的资本已经在无时无刻不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塑造整个文化环境,凌驾于资本之上的官僚仍然变本加厉地限制文化创作,遏制文化产业的竞争,使其温和化,减少事端,保住乌纱,想当然地颁布各种不可理喻的条例,用墙和限令中外否鬲,避免大众吃到国外优质的食物,不再把国内的猪饲料视作珍宝。
正如分权之道唯有制衡,想要获得优质的文化产品只有强化竞争。不过如今大数据分析又成为资本手中的一柄尖刀,所谓“信息茧房”不仅将困住大众,也将困住资本所有者。视频作者平民化和直播与全民网红时代似乎在为普通人提供参与娱乐产品生产活动的平台,但平台的搭建又少不了大数据和资本。
高中写作文,老是让你最后写个对策,我当时就想,真有可行的对策我写得这个问题还存在吗?不可能吧。所以或许想要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只能靠上位者的自觉了,上位者的自觉跟全民免费医保一样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