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维也纳+布达佩斯
说起来这为期18天的旅程从第一天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
出发那日伦敦达到了29度,俨然入夏。街上的行人都纷纷穿起了短袖甚至短裙,好不快活。
中午我和丢丢悠哉地吃完午饭,想着五点半的航班,两点半出发总是没错的。
但当我们转过两班地铁就要踏上关键性的要去机场的快轨时,我突然notice到google map给出的机场好像不是我们要去的机场。
当场两人血崩。
当时已然三点半,而去到正确的机场还需要一个半小时,且前提在于车不延误,过程中不出任何一种错的情况下。
我和丢在路途上已然开始想plan B, plan C。
丢说,如果今天赶不上,换做只有她一个人的话,她可能就选择彻底不去了。
我说,我们至少try一下,实在不行再give up。
当到达机场时飞机还有十分钟close the gate。
一路狂奔。
被安检check行李,当再度看登机口时,牌子已经显示close。
不甘心,继续奔跑。
而这奔跑的过程,像极了当年的杭州的车站。
Finally,we make it。
在重新多花了几百人民币定好住宿后,我如释重负。
站在飞机口,丢说,I will never forget。
只要足够努力,相信维也纳的胜利女神也终将向人敞开大门。
———————————————————
旅途正式开启的第一日早晨,我便被青旅阁楼的阳光晒醒。
看着窗外的光一点点下移,困倦却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与丢丢在旁边的中餐馆吃了个简餐,份量极大。
丢看了一眼账单,惊叹物价之低(其实还好)。还说住在伦敦使人真正变得贫穷。
接下来去当地著名的一个contemporary art museum mumok闲逛。
在门口的咖啡厅,老板冲了一杯自制的卡布奇诺。杯顶的薄脆闪烁着金黄色的微光。
老板大学学的国际政治,甚至了解过中国民国的部分历史。侃侃而谈,毫不怯懦。
他问我们是不是韩国人,或是来自香港。对于我们是大陆人还能说这么好的英文表示赞叹。
出门后我和丢都认为国外对于中国的认知还是处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stereotype会继续持续下去。也许只有等哪天中国内地做出些在国际上惊人的事,才能让西方打破传统认知。
Or maybe the bias will never disappear。
在博物馆一楼我买了个白色的帆布包,到一个地方就要买一个包的习惯持续至今。
说到想再买一个帆布大包,丢说,都要上班了,其实可以少买些,去买些皮包。
我不置可否。依旧打定主意要换包。
馆内的展位并没有什么特别,展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却也没有什么新意。
在这些方面,欧洲看来只有法国人颇下过一些工夫。
Violence, alienation, sexual identity, isolation and modern city.
这些概念翻来覆去地讲,却不太能够吸引我。依旧觉得古典的魅力无法比拟。现代艺术走向极简和创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模样。就像60,70年代,除了中国,全世界大学生都在搞事情,电影集体批判modernization, 嬉皮士运动,黑人运动。
现今的世界,也是看似和平也处处暗藏危机。
———————————————————
维也纳这座城市小巧,却也不拥挤。如果说爱丁堡是走路半小时可以到任何地方,那么维也纳便是坐车半小时可以到任意地点。
估摸着是五月并不是游客旺季,街上行人三三两两。
欧洲人不算上节假日,平均年假28天,随时请假可出行。广场上年轻人老年人皆在懒洋洋地晒太阳。
一瞬间会觉得这里很像夏日的杭州。
下午在茜茜公主住过的美泉宫后花园歇凉。
这次的旅途仿佛神似一次度假,悠悠闲闲。
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对这座城市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
散完步去网上查到的猪扒店吃饭,脸色冷漠的小哥,超大份的猪排,清甜的啤酒。
晚上金色大厅的音乐会,中途外边下起大雨,雨声与琴声反倒相衬。
这是高知分子的约会方式,也许我还是更适宜于看场电影,夜晚在爱人的胸膛上甜蜜地昏迷。
晚上鱼问我是否会喜欢欧洲这样的生活方式。
我牛头不对马嘴地说,我不是欧洲人。自己也不懂这样回答的含义。
———————————————————
在维也纳的倒数第二日,继续闲适地生活。
不知为何在维也纳的这几天总是在清晨56点便可以醒来,仿佛与北美洲的鱼都没有时差一般。
迷迷糊糊地撑到起床,吃brunch,发现就算是周三,咖啡馆也人满为患。
对这座城市的了解限在没有多少人。不光是游客,连人流都寥寥无几。
大家仿佛不用上班,所谓的上班高峰期去坐地铁也总是有位。年轻男女会在工作日的中午去往河边picknick,也会在上午10点在咖啡厅吃brunch, dating。
丢说,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太过于奢侈,但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常态。
还是要珍惜目前可以悠闲的时光,珍惜这用金钱换来的短暂自由。
晚上去到一家坐落在地下状似山洞的jazz club。与我们所查到的另一家混合电子的现代club不同,坐在这里面的都是老年人。还都是一对对couple。
旁边的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poster,都是各式爵士乐乐手。今晚演奏的乐队看上去也都有一定的年纪,头发花白。
我跟丢坐在那点了一杯橙汁和一杯啤酒,听着他们表演。
想到艺术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合作的。比如一个人能作画,也能与他人协作涂壁画。一个人能弹琴,也能组成乐队。
两种形式不分好坏,但总觉得合作的方式更需要能力。你要兼顾个人发挥与团队和谐去。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点都很难。
——————————————————
抵达布达佩斯的这天是大晴天,下大巴的第一眼便看见了可爱的小黄电车。模样像极了vintage店里会出现的复古模型。
车上坐着一对年轻的couple,看装扮大概十七八岁。两位的穿着都清新鲜艳,配合着车窗外老旧却不失韵味的建筑格外好看。
布达佩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彩色的。
这次入住的青旅坐落在中央大街,四周是繁华的liberty广场。可这座建筑的入口却是一扇巨大的铁门,漆掉得差不多,黑黑的看上去颇为阴森。
这几日在布达佩斯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大门与fancy街区的结合,甚是有趣。
下午逛了两家vintage店,然后走过这座城市最有名的三座桥之一,green bridge。
其名很自然地表现出它的特点,全绿。剩下的两座大桥一座是white bridge,一座是chain bridge。
布达佩斯就是这样一座被江水隔开的city。在走过大桥时,看着对面爬坡上山的小电车,我说,这可能是欧洲版的重庆吧。
当然,除了山都略微矮了那么些。
夜晚随着青旅举办的活动去到这里最有名的两家night club。dj都带着一脸吊样地放操纵着D台,浓郁的匈牙利电子乐曲。
节奏分明,比拉美乐少了些风情,却多了些迷幻的鼓点。
———————————————————
第二日的早晨由一杯拿铁开始。
这里的拿铁是我目前喝过口味最为顺滑的,且价格令人惊奇地只需要600福林(不到两欧元)。
不禁让人想一觑东欧的咖啡文化到底是如何地盛行。
下午莫名其妙地参加了一个communist city tour。惊讶地发现匈牙利的历史与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中国何其相近。从早期的政治压迫,秘密警察(文化大革命),到新一代接受西方思想(我们)。从牛肉炖汤这样神似中国菜的菜式,到政府控制。一切都神似却又不相似。
回来后会想,那为什么中国和匈牙利还是有这样的差距。
除去人口优势(maybe the biggest difference),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就是过于拼却又不会过于稳固自己的地位。
就如同不管在哪个国家,中超和中餐馆在节假日都基本不休息,店开得比所有其它店面都要早。
所以中国人积蓄了资本,但在其它移民类国家永远没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并没有争取政治权利的意识。这又与其自身千百年来所养成的“谦虚,低调,管好自己的business”的教育有关。
而匈牙利人则是多民族的结合体。如同今日导游开玩笑般地说,“除了波兰人,匈牙利讨厌所有它的邻居。” 其原因是只有波兰当年没有侵犯过这片国土。
匈牙利目前正在极力排除共产主义制度,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不会喜欢苏联时期的建筑,除了为了保持与俄国友好的象征而留下来的一座雕塑以外,别的都毁掉了。
但没有人能够完全否认自己国家的历史。
就如同这里有一个博物馆the house of terror,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时期政府对人民的政治迫害。
听说所有去过的人都会觉得难以忍受那里酷冷的气氛。
晚上跟鱼打电话时说到无法对于过去那代人的痛苦感同深受,所以表示同情都显得有些虚伪假情。
不过不管再怎么说,这总比全然冷漠好一点。既要怀抱过去,也要展望未来。不然就会如同德国人一般,永远被埋没在时代的重负之中,腰都不能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