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马
前天晚上的金马奖落下帷幕。但在人们心里,这恐怕是曝光率最高的一届金马奖了。
电影人从未受到过如此炙热的关注。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我不想多加赘述,本以为金马过后的第一篇文章将会是我自己对于金马的感情,以及金马这么多年走过来感动我的瞬间的分享。但不曾想却有了这样的史无前例的事件发生。
一位年轻的女导演在上台领奖时,哽咽的说出了:”希望大家把这里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作一个真正的国家。“
台下一片哗然,很多人面露微笑的鼓掌,也有很多人不知所措的鼓掌,但我想台下超过半数的大陆人应该都坐立难安吧。
国内三大奖项:金马,金像,金鸡。金鸡奖因种种原因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而与其他奖项合并,大众电影百花奖合称金鸡百花电影节。金像奖多次被人们讽刺为“香港人自己的狂欢” 秉承着我对于香港的情结,我却认为,正是有这样一个电影节,长久的存在着。才会激励无数香港电影人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曾是这个国家影视行业发展最发达的地方的一份子。而金马奖,发展到今年的第五十五届,已然是国内业界最权威,最不可撼动,最专业,最公平的电影节了。如果说对于金像奖的热爱是因为对于香港电影的热爱,那么对于金马奖的热爱便是切实的热爱电影。
可如今,这座我最信任的奔腾的马的奖杯,却被人们曲解的不再那么纯粹了。金马的每一座奖项做到了公正公平,正是因为与任何边边角角的利益,政治毫无关联,毫不挂钩。所以每一座奖杯所授予的人也是实至名归。我没有资格去评论这位得奖的年轻女导演的作品,因为我相信金马的眼光,更何况我也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
但她上台之后说的一番话,我只能说:自私,且不知好歹。
一瞬间网络上多了很多针对这件事做出的回应,我想在这里贴上我最喜欢的一段回应:
(来自于编剧史航):
我其实非常憎恨那位纪录片导演和她背后可能存在的让她上台背稿子的人。因为,她践踏的是所有她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电影同行的努力,创作的努力,融合的努力,沟通的努力。她让很多人更加疲倦,更加灰心,或者,更加草木皆兵。《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过:“要警惕那些点燃整片森林只为给自己照亮道路的人。”她就是那种人。她的纪录片作品,可能她视若珍宝,当成自己的骨肉,可她同时是那个在自己的婴儿身上绑炸弹的妈妈。华语电影人能够四海一聚的空间和时间并不多,现在,可能又要被挤压一个,这是最恶劣最遗憾的事情。
可能数以千万计的人这么多年以来盼望着,为了俩岸的统一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有时候千万人的努力就被着几个人给摧毁。我无比痛心,没有人愿意看着与金马冰释前嫌的巩俐与段奕宏摆出扑克脸,也没有人想看到慈父一样的李安面露难色,他坚信着“爱最大”但却解不开这难题。我们希望电影的盛典便仅仅是电影的盛典,也相信台湾的统一仅仅是时间问题,落叶归根,很多台湾的老人可能在台湾生活了一辈子,都想要回大陆自己的故乡看一眼再安心的走,在他们的心里,中国与故乡是分割不开的。
时代确实在进步,但分裂与搞独立并不是标新立异的方式。所有的影视作品并不都是一个人的努力与成就。金马奖发展到今天也并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但在今年却遭到了如此一击。
本想好好恭喜张艺谋终于时隔多年拿下了早该集齐的金马奖最佳导演。阔别多年,却也不算晚。
电影给予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我曾经说过,影视人肩膀上超于常人的责任不断的督促他们做出更好的,更有用的作品出来。有些是能给予人爱,有些巨大的绝望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无奈,却也珍惜当下。有些电影关注社会上我们这些普通人不曾关注的点,并将它放大到人们面前,一步步的推进着社会不断的向前走。
我依稀记得去年金马奖的海报设计是张震十四岁时饰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的“小四”拿着手电筒照亮了第五十四届金马奖,还有整个牯岭街剧组时隔多年重新一起站在舞台上的场景,唯独缺了杨德昌导演。台下的很多观众都默默抹了眼泪。
你看电影的力量就是如此,我们被他感动,为他流泪,甚至一大段记忆里都曾经是那么一部电影。因为无数种人生我们都无法亲身经历,无数种场景我们无法想象出来,但电影与文学却有这种力量。
热爱赋予我们一切的电影,所以,请不要将它作为武器去利用。
最后我也想说感谢李安,感谢巩俐。正因为你们,千千万万的电影人才能够毫无顾忌的将腰板挺得更直些。
公主号:不知浮生多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