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我在想什么
二十岁,我在想这些 无聊的生活,无聊的人,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陷入这样的怪圈。活着有什么意义;我这么没有才华,为什么我会出生(相信命运的人)等一系列丧的想法。 我对心灵鸡汤其实特别反感,因为高中看的杂志很多,上面都是很多心灵鸡汤,什么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你感到迷茫是因为没有做出什么改变等等。导致看到那些靠努力换取好的生活时,就特别嗤之以鼻。我始终认为,这个成功的人要不是家庭背景一定很好,或者这个人特别有才华又努力,或者命运就是眷顾着他。 二十岁了,人生过了两个十年,感觉这个年纪本就是迷茫的,大家都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每天无所事事,刷一天的手机,电视剧。但内心的孤傲提醒我,不该这样的随波逐流,自己应该是特别的,想法,或者所做的事都应该独特的。但事实证明我错了,都是孤傲蒙蔽了我的双眼。比如说我一直想去剪头发,还有打耳洞,但是迟迟都没有动手,然后特别奇怪的事,身边的同学好像是约定好了似的,纷纷剪了头发,然后我又想我如果去剪,是不是就随大流,这样一点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自己又特别想剪,一拖再拖,直到身边剪头发的人越来越多,才发现我太傻了。所幸就去剪了。从这件事,我总结一个道理就是我总认为别人都是随大流,没有自己的看法,其实别人也是这样看我的,我把我自己想得太重要了,典型得巨婴心理。别人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我面面俱到,是我内心戏太足了。看到这一点,就放飞了自己,对别人得想法也不在乎了。 大三了,后期得课特别少,最最痛苦得一点就是所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这又得回到填报志愿的那个夏天,当时觉得自己对化学很感兴趣,就选了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当时被录取时告诉我是被调剂到现在的专业的(应用化学),别提当时觉得自己有多幸运了。渐渐发现这与我预想的有点偏差,大三的专业课是关于电厂方面的,别提当时有多绝望了。这些血泪史告诉我,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对所学的专业和填报的学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不然你的大学四年要不就活在悔恨中,要不然就杀出另一条路,但是我是前者,因为我本身是个很懒的人,不愿意做出改变或者努力。所以每天都在思考,我的大学四年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却什么都没学到,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连专业课老师名字都不知道。看网上的前辈说,大学是积累人脉和资源的时候,是提高自己处事能力的时候。然而我只想说大学在外地,然后毕业是想回家发展,这人脉有鬼用啊,再说处事能力不应该是本身就具有的吗?再怎么改变,都是在强迫自己,再说人生已经这么痛苦,为什么不活得开心点呢? 活着的意义每天都想到,自己既不会画画,也没有像莫扎特、贝多芬的才华,也没有姣好的面容,好看的身材,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对社会没有一点贡献。我还和我朋友探讨这个问题,她特别扎心的说我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人类的存在。好吧,我对这个解释是比较服气的,又想起余华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我有时候理解,有时候又迷茫了,或许我的本性就是个善变的人。 我现在无聊到会在网上搜索那种“无聊时做的事”等等标题,看到的回答都是说可以看自己一直想看的电影,想完成一直想完成的事,或者和许久未聊天的人说话,还有画简笔画等一些小事。然后我脑补了一下我做这些事情,发现这些都好无聊,好平淡无奇,做完后不会更无聊吗?比如看小说,我是一直在进行的,可是隔一段时间我也会觉得乏味,看电影也是,那些都是从生活中提取而进行艺术的改编的,对指导生活又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好吧,我又陷入了怪圈,一直在打转。 有时候我又再想,我才二十岁,我大概都把这一生的问题苦恼都想到了,那我后半生岂不是一直活着这种苦恼里。朋友和母亲也是这样一直给我说,叫我享受当下,我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就会忍不住想。好吧,写完后,我发觉自己或许就是想得多而又善变的人,或许明天我又会元气满满了。 越来越认同自己就是一个平庸的人,不会有什么才华,也不会有什么大富大贵,一辈子都平庸的生活。二十岁的我,还陷入矛盾与迷茫中,但有时候想想,自己做的决定也不知道对不对,我没有按照别人写好的剧本去选择,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不了最坏的就是我活得像乞丐一样,不过那又如何呢?未来都是未知的,那些变化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