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这两天生病了,吃了药过后整个人都全身无力昏昏沉沉,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小说的时候的效率却要比任何时候都高。于是就这样躺着看完了Philip K. Dick的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此书后更名为'Blade Runner',也就是各位最熟悉的一部电影《银翼杀手》。
有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以为这部电影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翻拍,并且很期待的看完小说以后去看看电影版本,可是很显然事实并如此。虽然Francher和Peoples的剧本是根据Dick的这部小说为基础的,但是电影和小说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联系,可以说电影节选了小说中的一条分支再进行改编,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当Francher决定改编这部小说为电影的时候Dick并不知道,之后Dick拿到剧本初稿的时候非常厌恶其改编,直到Peoples参与到剧本编写。
说实话,小说和电影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因为所展现的艺术手法不一样。小说更多的是提供给阅读者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大脑就着纸上的内容去做自己的幻想。而电影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观影者一个大脑的幻想,因为电影已经将视觉固定得呈现在观众们眼前了。再加上配乐、特效以及演员的固定,观影者不得不去接受眼前的设定,从而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就十分狭小。这部由Scott于1982年拍摄的电影在刚上映时并不受观众喜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科幻片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在此我做一个没有数据依据的推算,也许这部电影的出彩并不是在其内容上而是在其拍摄手法和特效上。毕竟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置信,这是一部1982年的电影。但是,也请大家也不要忘了,这一部电影的基础,也就是原小说,写于1968年。
既然两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可比性,那么基本内容,也就是context,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比较的。这里我也没有打算一个个罗列起来做小说与电影的比较,毕竟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推荐小说,但我只想说一下当我充满期待打开电影之后的一种感觉。我的感觉是非常失望。
首先,电影开场不难看出,导演将场景设定在日本。至于为什么这么设定,不太清楚,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Akira或者是攻壳机动队。然而小说的设定是在美国。融入了东方色彩是更加体现了神秘感么?或者是更好的展现赛格朋克么?我不得而知。

再者,在书中Rachel这个人物在我读下来是一个非常活泼、主动、善于言辞的一个仿生人(androids或者andys,电影中叫做‘replicants’),并且她还主动要帮助Rick清理掉其他仿生人并且扬言没有她的帮助Rick肯定一个人无法做到。但是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十分忧郁,时不时流泪的女性,这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接着,书中Pris和Rachel的外表应该是一摸一样的,除了穿衣风格和性格之外,然而在电影中却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仿生人。
其次,电影完全去掉了Iran和Mercer这两个人物,前者是男主角Rick的妻子,后者是一个像神一般的人(虽然到后面被揭露这个神是一个骗局,Mercer这个人其实真实身份是一个叫AI Jarry的演员扮演的)。 但是在揭露Mercer是一个骗局之前,成千上万的人们都成了他的拥护者,他也创立了一个叫Mercerism的宗教。宗教的主旨大致是:拥有感同身受的能力(empathy)是全人类人格的精华所在。人们应该在聚集在一起互相感受对方的情感,才能更加团结。通过一个叫Empathy Box,类似于Internet一样的中介,人们可以很轻松的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判断是否仿生人是仿生人的重要依据是检测他们是否有empathy。然而电影中完全舍去了这两个部分,虽然Iran在书中也没有什么多的戏份,但在之后对于Rick开始思考是不是杀死仿生人和杀人一样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在Iran看来仿生人和人没有太大区别,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在杀人。
在书中,Rick作为一个'bounty hunter' (电影中为‘blade runner’),正要去‘retire’或者更直观地说,是‘kill’ 6个从火星上逃到地球上的最新型仿生人Nexus-6型。仿生人和人外观是一模一样的,但唯一可以区别仿生人和人的重要要素就是是否有empathy。所以,在被怀疑是否对方是仿生人的时候,都要做一个叫Voigt-Kampff Empathy Test。配合着问题和检测机器(类似于测谎仪),Rick可以看得出对方是不是仿生人。被问到的问题比如像:“如果你收到一个用小牛皮做的钱夹,你会接受吗?” 这类问题。回答者回答的速度和神态都可以推断出对方到底是不是仿生人,因为仿生人是没有empathy。这与书中后半部分相呼应:三个仿生人Pris, Roy和Irmgard兴致勃勃得准备砍下八脚蜘蛛的四只脚看看其是否还能走路的时候,人类Isidore感到厌恶的走开了。


(以上为电影中Voigt-Kampff Empathy Test的设备)
有趣的是,作者Dick在构想关于empathy这个想法的时候是在查阅了很多关于纳粹党日记的时候,他惊奇的发现这些纳粹人士根本没有empathy可言。但在书中我们很显然可以看到,这些仿生人并没有什么纳粹这种吓人的思想。我甚至怀疑为什么要杀害这些仿生人。
[为什么杀害仿生人?]
Rick一开始并没有去想这么多,他是一名bounty hunter,这是他的工作。在这里,虽然他妻子的戏份不多,但对于Rick重新思考自己是不是杀人狂起到了一个敲响警钟的作用。Rick的妻子Iran身心忧郁,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杀死的并不是机器而是人。为此Rick还信心满满安慰妻子说他们就是'it',根本不是人。与此同时,Rick只想快点用杀掉仿生人赚到的钱买一只真正的动物,而不是继续养自己楼上的仿生羊。
在这个故事背景下,地球上的所有的动物几乎灭绝,剩下则是濒临灭绝,这正是当时地球上World War Terminus的结果,也就是人为造成的世界毁灭战争。于是,不知怎么的,拥有一个真正的动物当作宠物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Rick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可以尽早买到一只真正的羊。而市面上也开始出现大量的仿生动物,它们外表和真的动物一样,但是价格却可以接受。所以很多人家选择购买仿生动物。
纵观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地球的一些资源已经耗尽,人们开始向火星移民。然而移民到火星需要做一个IQ测试,这和仿生人需要做Voigt-Kampff Empathy测试一样,如果测试不通过,这些人只能留在地球。小说中Isidore就是一个IQ测试没通过,只能永远留在地球上的人,所以他被称为'chickenhead'。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好像被分成了三块:人类,仿生人,特殊人类。在这关系中,人类依旧自以为是的站在最高巅峰,即使也是人类自己亲手摧毁了地球。
仿生人之所以被造出来,是为了在火星上为火星上的人类服务的,也就佣人。然而当仿生人的智商越来越高,也就是Nexus-6被发明出来,这六个逃脱的仿生人不想再做佣人,而是想窜逃到地球上另谋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仿生人到底是不是具有威胁力的呢?它们逃离火星上的主人的时候是否动用了武力杀了它们的主人?这一点我不太清楚,但是当我看到书中对几个仿生人的描述的时候,我觉得它们对人们社会并没有很大威胁。比如Luba是一个歌声优美的女歌手,在剧院里唱着莫扎特的《魔笛》,不是好好的,为什么要被杀掉呢?她完全没有想要弄死人类的心理啊?整个小说在我看来杀死仿生人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可能这也是作者想要侧面表达的一件事情吧,就是其实归根结底,最邪恶的还是看起来在做着正义之事的人类。
小说结尾让我匪夷所思,特别是当Rick发现自己某种sense上变成了Mercer本人,这一段可能有某种宗教意义,但我却不太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欢迎大家来留言讨论。
最后,十分有趣的一点是,在电影中,我们并不知道Rick自己本身是不是仿生人,当Rachel问Rick自己有没有做过这个测试的时候Rick没有回答, Rachel去看的时候发现Rick睡着了。然而在书中,Rick是百分百的人类。为什么导演要这么含糊其辞的安排主角呢?有待思考。
这是一本读着读着以后能让人很快进入状态的小说,我很喜欢,所以推荐给大家。
Full many a flower is born to blush unseen, And waste its sweetness...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