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77代传人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人,他做了什么?

苏宁控股集团张近东之子张康阳和万达集团王健林之子王思聪 如今新闻上经常看见各种富二代、星二代和官二代的报道,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二代是至圣先师孔子第七十七代传人孔德成。

孔子

孔子第77代传人孔德成 孔家是中国最后的贵族,持续近2000多年,孔家子孙谨尊家训,传承孔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山东曲阜孔家大门的两侧镶着一副金字门联,上面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生人家” 1949年,蒋介石兵败,撤离大陆去台湾。在撤离时,老蒋密令:“由中央银行为首,把储备的百万两黄金、白银以及美钞等财物全部运往台湾省。”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必须带走三个人,其中一个像“传国玉玺”重要的人,就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 1920年2月23日是农历大年初四,这一天,孔子后裔、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侧室王宝翠要生孩子了,孔府内外戒备森严,各道大门都有孔府的奉卫丁和国民政府兖州驻军站了双岗。

徐世昌 山东督军田中军受大总统徐世昌的派遣,亲自来孔府坐阵,孔府近支各门头的长辈们、浙江衢州南孔的嫡系传人也都分坐在孔府东西侧楼里监产,防备“狸猫换太子”。

孔府鸟瞰

孔庙 为迎接“小圣人”的到来,孔府上下门户齐开,就连只有喜庆大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才开的重光门,皇帝出巡或是祭孔时才能打开的曲阜正南门也打开了。

孔府重光门

曲阜正南门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两代单传,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孙氏和陶氏,都没有留下子嗣。孔令贻又将陶氏带来的一个丫鬟王宝翠收为侧室,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 1919年的秋天,孔令贻赴北京城为岳父送殡,突然得了大背疽,竟成不治之症。临死前,不知王宝翠腹中胎儿性别,他口述致书给当时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和逊帝溥仪:“令贻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幸今年侧室王氏怀孕,现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但令贻病危至此,恐不能待……” 不久,孔令贻在北京太仆寺街的衍圣公府病逝。 王宝翠生孩子时难产,一天都生不下来,孔府内外人心惶惶。陶氏夫人一直在烧香,祈求王宝翠能生一个儿子。

孔林 傍晚,王宝翠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孔子七十七代嫡孙终于出生了,七十七代是德字辈,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孔德成。孔府令人四处敲锣十三下,通报其降生,曲阜则全城燃放鞭炮庆贺,北洋政府亦于曲阜鸣礼炮十三响,以志圣裔不辍之庆。

曲阜城 孔德成出生17天时,生母王氏因产褥热去世(另一传是被陶夫人毒害而死),年仅26岁。随后孔德成由嫡母陶氏抚养。 孔德成满百日时,孔府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为三十一代衍圣公。

孔德成与大姐德齐、二姐德懋童年合影 孔德成是历代衍圣公中年龄最小的人。而直到冬天,筹备了一年多的孔令贻丧礼才举行,孔府为孔令贻发丧,由于小衍圣公孔德成尚在襁褓之中,由孔府仆人代替他行孝主之事。

孔德成 孔德成三岁的时候,孔庙里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拉着小孔德成担任主祭官,孔德成开始学习磕头。

孔府祭祀 孔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祭祀。孔德成从小就被大人带着观礼,姐弟三人还一起司礼。到五岁时,孔德成已能主祭,十岁左右时,已然十分熟练。

孔德成(左三)与姐姐在花园游玩 1924年,孔德成5岁时,陶氏专门将孔府西路的最后一进院子改成私塾,让他在这里读书。此外,陶氏还让孔德成的两个姐姐和刘三元一起陪着孔德成读书。

孔德成与养母在花园游玩 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经人介绍到孔府教授孔德成英文,诸城派古琴大师詹澄秋教授古琴。同时,陶氏办起了明德中学,由5岁的孔德成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

詹澄秋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 孔府私塾有六七位老师,教孩子们经书、书法、数学、英文、地理、古琴等课程,按照天干的顺序,十天休息一天,但是老师们很少让他们休息。 孔德成读书十分刻苦,每天早晨七点要起来晨读,上午、下午读书,冬天的晚上还要上灯学。孔德成作为衍圣公,遇到大人物到孔府来访,要被拉来陪客人,陪完客人,必须立刻回到私塾去继续读书。

孔德成与老师合影 在生活上,孔府对孔德成姐弟的要求也很严格。吃饭都是平常的家常菜,不许挑食,孔德成最爱喝豆扁熬的糊糊。 孔德成常年一身布长衫,冬天则是布棉袍,颜色是黑色或者灰色两种。脚蹬一双布鞋,头上戴一顶瓜皮帽,这种装束一直到长大成人。

少年老成的孔德成 孔府要求孔德成姐弟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对女仆要称呼妈妈,前面冠上姓,就是“张妈妈”、“李妈妈”,对男仆要称呼“爷”,前面也冠上姓,称“张爷”、“李爷”。

孔德成与警卫班合影 “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学问日进,品行纯谨,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孔德成在孔府的安排之下,读书习礼,勤求学问,希望将来能够“诗礼有闻,教宗光大”。从孔德成当时亲书的一些条幅中亦能看到其志向:“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检书”,“于古人书无不读,则天下事大有为”。

1929年,孔德成和警卫队在孔府 陶氏并未能把孔德成抚养成人。在1930年2月,陶氏心力交瘁,患了中风,不幸去世,年幼的孔德成就成为整个孔氏家族的“掌门人”。 过去孔府的佃户交租子的时候,斗上面的“斗尖粮”、撒到地上的“地皮粮”,都归催租子的人所有,这对于佃户是一笔不小的剥削。善良的孔德成取消了沿用上千年的“斗尖粮”和“地皮粮”,收租人的开支由孔府承担,佃户们感激地称他为“小圣人”。

孔德成与管家孔印秋合影 1934年,继长姐孔德齐嫁前清探花冯恕之子冯大正之后,孔德成最后一位亲人、二姐孔德懋远嫁北京,孔德成非常伤感,取名“孓余”。在送二姐上花轿时,他说:“二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你要常来看我啊。”

二姐孔德懋 孔德懋后来回忆说,弟弟孤身一人在孔府,伤感时给她写过一首诗:“黄昏北望路漫漫,骨肉相离泪不干。千里云山烟雾遮,搔首独听雁声寒。” 就在二姐出嫁的第二年,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孔子后裔“衍圣公”之称是帝制时代的封爵,与共和体制不符,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改爵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享受特任官(相当于正部级)待遇,月薪800元,办公费400元。

孔德成 1935年7月8日,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职。至此,延续近千年的“衍圣公”封号走向终结,成为历史。 孔德成赴南京就任奉祀官时,面对外界对自身读书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询问,孔德成说:“余平时继承祖志,专攻经、史、子、集,间亦浏览社会风土民情。将来志愿,当本孔学一贯精神,不从事政治活动,冀对教育事业有所努力。”

孔德成与修《孔子世家谱》的人员合影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并于次年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采取“尊孔”之策,1935年邀请孔德成前去日本参加孔庙落成仪式,但15岁的孔德成坚拒。

少年孔德成 后来日本人又邀请孔德成参加宴会,他以诗相辞:“余病未能延国宾,云涛万里聚风萍。江川洙泗源流合,况是同洲岂异人。”


孔德成在孔府后花园 蒋介石对这位“衍圣公”也是非常重视的。孔德成定于1936年12月16日迎娶前清名宦孙家鼐曾孙女孙琪芳为妻。

孙家鼐曾孙女孙琪芳 大婚前夕,蒋介石、汪精卫、林森、孔祥熙等国民党要员、前北洋政府总统曹锟、徐世昌以及当世班禅等均送了贺礼贺幛。


孔德成与孙琪芳的结婚典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孔德成一家离开曲阜,于武汉发表抗日宣言,辗转汉口、重庆,孔德成长女在汉口医院里出生,因为女儿是在武汉出生的,取名孔维鄂。

夫人孙琪芳和女儿在重庆 后来居住在重庆歌乐山下8年,大儿子在这里出生,四川当时简称是益,孔德成给儿子取名孔维益。 孔德成继续弘扬儒家思想,他和一帮文化人成立了中国孔子学会,到军队、机关、学校宣讲《论语》,推动抗战。孔德成还认真学习和研究周礼,渐渐成为周礼专家。

孔德成 作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备受社会关注和推崇,但他并不借此谋求权位,而是秉承家学,传承文化。早在少年之时,孔德成即在《示鹰纪》等诗文中表露其志:“少小不努力,中年伤已迟。读书无所获,济世更难期。”

一家人合影 1945年,日本投降了,孔德成全家十分高兴,随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孔德成的二儿子在南京出生,孔德成为其取名孔维宁。

孔德成从南京码头下船 1947年国军收复曲阜,孔德成回老家祭扫林庙。此后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任耶鲁大学研究员。


在南京的孔德成(右) 回国后应国民党当局之邀迁往台湾,在台北复建了家庙,倡导儒学。 赴台后,孔德成登上讲台,从事教职,自1955年起,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兼任教授,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铜彝器研究”课程,直至2008年初,方因病辍教。

孔德成 此外,他于1956年至1964年还担任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等,其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 在台期间,孔德成联合孙科、王云五、陈立夫等发起了设立“中华文化复兴节”的倡议,得到蒋介石的肯定。 对于台湾恢复中华文化,隔断日据时期的殖民文化,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孔德成先生在梵蒂冈会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被誉为东西方两大教宗之相见 后来,他发起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台湾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台北孔子诞辰 在台湾,孔德成继续享受世袭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7~18万新台币(约3~4万人民币),他的工作是每年在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台北孔子诞辰 除了功名利禄,孔子后人也受到了不少"人情照顾"。1965年,孔德成长子孔维益考大学落榜,孔德成特意找蒋介石帮忙,请求以免试保送升学的方式让孔维益进入大学。最后,孔维益进入了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在政治大学读了六年才毕业。 时隔一年,孔德成次子孔维宁也未考取大学,孔德成再次向蒋介石求情,又将次子保送进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对孔家的特殊待遇引起了不少争议,李敖、柏杨等人对孔家一直持抨击态度。 1964年,因孔德成擅书法且精于甲骨、金石文字,被选为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监事。

孔德成书法

孔德成(左)和妻子 文革期间,大陆在轰轰烈烈的“破四旧”和批孔斗争中,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家学说,炸开中华“第一马鬣封”曲阜孔墓,挖尽孔林几十代坟丘。孔子坟墓被掘开,孔德成之父孔令贻也被开棺曝尸示众。



让孔家后人欣慰的是,历史终于发生了一个轮回,被摒弃的儒学和孔子重新被官方和民间重视,曲阜孔府成为重点文物被重新修葺一新。 各个大学纷纷开设国学班,各种解读孔子和《论语》的书籍大行其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出现……


1989年山东曲阜开始设立国际孔子文化节,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祭孔仪式,然而始终未能请到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回乡。



中华民族有着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文革的倒行逆施成了孔德成心头永远的痛。孔德成写了《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的条幅,托人寄给了在北京的姐姐。


姐弟两人最终在日本(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原因)见到了面 1990年代起孔德成受聘为台湾当局“资政”,2002年续聘。

孔德成(右)和家人在一起 200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庆祝创校七十七周年暨改制六十周年校庆,授予孔德成荣誉博士学位。

孔德成(左) 台大校长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导中文、人类两系师生,以实验、复原的方法研究《仪礼》,是科际整合的典范,身为孔家第七十七代传人,他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促进国民外交。
典礼当日,由孙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学位颁赠。孔德成谦虚地说,自己在台大教书五十年,贡献甚少,他很感谢,也觉得很惭愧

孔德成书法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年88岁。

孔德成在台去世后,大陆亲属希望他能葬于孔林。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表示,“我们的愿望是他能够落叶归根,葬在曲阜的祖茔孔林内。这里一直给他预留着墓地。” 孔德成最终安葬在台北县三峡镇龙泉公墓。

孔德成 孔德成与孙琪方育有二子二女、孙儿女四人,曾孙儿女二人。长女孔维鄂在美国,1959年与美国军官结婚,育有一子;长子孔维益在1971年与于曰洁结婚,有一子一女;次女孔维崃在1960年代与李莎结婚,有一子一女;次子孔维宁在1974年与吴涯结婚,育有二女。长孙孔垂长在2005年与吴硕茵结婚后有一子一女。

孔垂长 2009年9月25日马英九发布聘书,聘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担任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台湾地区教师节)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的主祭官。

孔垂长 对于自己特殊血脉的文化意义,孔垂长坦言:“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有个与生俱来的使命时,我内心里是有些抗拒的,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就是命运吧。”

复古开学礼,孔垂长给学生点朱砂开天眼

孔垂长主持家祭 主持家祭后,孔垂长意识作为孔子嫡长孙的传承意义,广泛涉猎儒家学说,传承孔子的精神。现在,孔垂长在传播儒学文化、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文化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将这种观念以家庭为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国家社会,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真正实现,这个社会也会更和平与和谐。 寻找最有价值的传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传奇,请关注“传承ROOT”,书写您的人生故事!

苏宁控股集团张近东之子张康阳和万达集团王健林之子王思聪 如今新闻上经常看见各种富二代、星二代和官二代的报道,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二代是至圣先师孔子第七十七代传人孔德成。

孔子

孔子第77代传人孔德成 孔家是中国最后的贵族,持续近2000多年,孔家子孙谨尊家训,传承孔子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山东曲阜孔家大门的两侧镶着一副金字门联,上面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生人家” 1949年,蒋介石兵败,撤离大陆去台湾。在撤离时,老蒋密令:“由中央银行为首,把储备的百万两黄金、白银以及美钞等财物全部运往台湾省。”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必须带走三个人,其中一个像“传国玉玺”重要的人,就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 1920年2月23日是农历大年初四,这一天,孔子后裔、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的侧室王宝翠要生孩子了,孔府内外戒备森严,各道大门都有孔府的奉卫丁和国民政府兖州驻军站了双岗。

徐世昌 山东督军田中军受大总统徐世昌的派遣,亲自来孔府坐阵,孔府近支各门头的长辈们、浙江衢州南孔的嫡系传人也都分坐在孔府东西侧楼里监产,防备“狸猫换太子”。

孔府鸟瞰

孔庙 为迎接“小圣人”的到来,孔府上下门户齐开,就连只有喜庆大典、迎接圣旨和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才开的重光门,皇帝出巡或是祭孔时才能打开的曲阜正南门也打开了。

孔府重光门

曲阜正南门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两代单传,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孙氏和陶氏,都没有留下子嗣。孔令贻又将陶氏带来的一个丫鬟王宝翠收为侧室,生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

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 1919年的秋天,孔令贻赴北京城为岳父送殡,突然得了大背疽,竟成不治之症。临死前,不知王宝翠腹中胎儿性别,他口述致书给当时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和逊帝溥仪:“令贻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幸今年侧室王氏怀孕,现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但令贻病危至此,恐不能待……” 不久,孔令贻在北京太仆寺街的衍圣公府病逝。 王宝翠生孩子时难产,一天都生不下来,孔府内外人心惶惶。陶氏夫人一直在烧香,祈求王宝翠能生一个儿子。

孔林 傍晚,王宝翠终于生下一个男孩,孔子七十七代嫡孙终于出生了,七十七代是德字辈,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孔德成。孔府令人四处敲锣十三下,通报其降生,曲阜则全城燃放鞭炮庆贺,北洋政府亦于曲阜鸣礼炮十三响,以志圣裔不辍之庆。

曲阜城 孔德成出生17天时,生母王氏因产褥热去世(另一传是被陶夫人毒害而死),年仅26岁。随后孔德成由嫡母陶氏抚养。 孔德成满百日时,孔府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令,孔德成袭封为三十一代衍圣公。

孔德成与大姐德齐、二姐德懋童年合影 孔德成是历代衍圣公中年龄最小的人。而直到冬天,筹备了一年多的孔令贻丧礼才举行,孔府为孔令贻发丧,由于小衍圣公孔德成尚在襁褓之中,由孔府仆人代替他行孝主之事。

孔德成 孔德成三岁的时候,孔庙里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拉着小孔德成担任主祭官,孔德成开始学习磕头。

孔府祭祀 孔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祭祀。孔德成从小就被大人带着观礼,姐弟三人还一起司礼。到五岁时,孔德成已能主祭,十岁左右时,已然十分熟练。

孔德成(左三)与姐姐在花园游玩 1924年,孔德成5岁时,陶氏专门将孔府西路的最后一进院子改成私塾,让他在这里读书。此外,陶氏还让孔德成的两个姐姐和刘三元一起陪着孔德成读书。

孔德成与养母在花园游玩 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经人介绍到孔府教授孔德成英文,诸城派古琴大师詹澄秋教授古琴。同时,陶氏办起了明德中学,由5岁的孔德成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

詹澄秋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 孔府私塾有六七位老师,教孩子们经书、书法、数学、英文、地理、古琴等课程,按照天干的顺序,十天休息一天,但是老师们很少让他们休息。 孔德成读书十分刻苦,每天早晨七点要起来晨读,上午、下午读书,冬天的晚上还要上灯学。孔德成作为衍圣公,遇到大人物到孔府来访,要被拉来陪客人,陪完客人,必须立刻回到私塾去继续读书。

孔德成与老师合影 在生活上,孔府对孔德成姐弟的要求也很严格。吃饭都是平常的家常菜,不许挑食,孔德成最爱喝豆扁熬的糊糊。 孔德成常年一身布长衫,冬天则是布棉袍,颜色是黑色或者灰色两种。脚蹬一双布鞋,头上戴一顶瓜皮帽,这种装束一直到长大成人。

少年老成的孔德成 孔府要求孔德成姐弟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对女仆要称呼妈妈,前面冠上姓,就是“张妈妈”、“李妈妈”,对男仆要称呼“爷”,前面也冠上姓,称“张爷”、“李爷”。

孔德成与警卫班合影 “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学问日进,品行纯谨,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孔德成在孔府的安排之下,读书习礼,勤求学问,希望将来能够“诗礼有闻,教宗光大”。从孔德成当时亲书的一些条幅中亦能看到其志向:“松风临水朝磨剑,竹月当窗夜检书”,“于古人书无不读,则天下事大有为”。

1929年,孔德成和警卫队在孔府 陶氏并未能把孔德成抚养成人。在1930年2月,陶氏心力交瘁,患了中风,不幸去世,年幼的孔德成就成为整个孔氏家族的“掌门人”。 过去孔府的佃户交租子的时候,斗上面的“斗尖粮”、撒到地上的“地皮粮”,都归催租子的人所有,这对于佃户是一笔不小的剥削。善良的孔德成取消了沿用上千年的“斗尖粮”和“地皮粮”,收租人的开支由孔府承担,佃户们感激地称他为“小圣人”。

孔德成与管家孔印秋合影 1934年,继长姐孔德齐嫁前清探花冯恕之子冯大正之后,孔德成最后一位亲人、二姐孔德懋远嫁北京,孔德成非常伤感,取名“孓余”。在送二姐上花轿时,他说:“二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你要常来看我啊。”

二姐孔德懋 孔德懋后来回忆说,弟弟孤身一人在孔府,伤感时给她写过一首诗:“黄昏北望路漫漫,骨肉相离泪不干。千里云山烟雾遮,搔首独听雁声寒。” 就在二姐出嫁的第二年,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孔子后裔“衍圣公”之称是帝制时代的封爵,与共和体制不符,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改爵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享受特任官(相当于正部级)待遇,月薪800元,办公费400元。

孔德成 1935年7月8日,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职。至此,延续近千年的“衍圣公”封号走向终结,成为历史。 孔德成赴南京就任奉祀官时,面对外界对自身读书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询问,孔德成说:“余平时继承祖志,专攻经、史、子、集,间亦浏览社会风土民情。将来志愿,当本孔学一贯精神,不从事政治活动,冀对教育事业有所努力。”

孔德成与修《孔子世家谱》的人员合影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并于次年成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采取“尊孔”之策,1935年邀请孔德成前去日本参加孔庙落成仪式,但15岁的孔德成坚拒。

少年孔德成 后来日本人又邀请孔德成参加宴会,他以诗相辞:“余病未能延国宾,云涛万里聚风萍。江川洙泗源流合,况是同洲岂异人。”


孔德成在孔府后花园 蒋介石对这位“衍圣公”也是非常重视的。孔德成定于1936年12月16日迎娶前清名宦孙家鼐曾孙女孙琪芳为妻。

孙家鼐曾孙女孙琪芳 大婚前夕,蒋介石、汪精卫、林森、孔祥熙等国民党要员、前北洋政府总统曹锟、徐世昌以及当世班禅等均送了贺礼贺幛。

孔德成与孙琪芳的结婚典礼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孔德成一家离开曲阜,于武汉发表抗日宣言,辗转汉口、重庆,孔德成长女在汉口医院里出生,因为女儿是在武汉出生的,取名孔维鄂。

夫人孙琪芳和女儿在重庆 后来居住在重庆歌乐山下8年,大儿子在这里出生,四川当时简称是益,孔德成给儿子取名孔维益。 孔德成继续弘扬儒家思想,他和一帮文化人成立了中国孔子学会,到军队、机关、学校宣讲《论语》,推动抗战。孔德成还认真学习和研究周礼,渐渐成为周礼专家。

孔德成 作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备受社会关注和推崇,但他并不借此谋求权位,而是秉承家学,传承文化。早在少年之时,孔德成即在《示鹰纪》等诗文中表露其志:“少小不努力,中年伤已迟。读书无所获,济世更难期。”

一家人合影 1945年,日本投降了,孔德成全家十分高兴,随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孔德成的二儿子在南京出生,孔德成为其取名孔维宁。

孔德成从南京码头下船 1947年国军收复曲阜,孔德成回老家祭扫林庙。此后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任耶鲁大学研究员。


在南京的孔德成(右) 回国后应国民党当局之邀迁往台湾,在台北复建了家庙,倡导儒学。 赴台后,孔德成登上讲台,从事教职,自1955年起,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兼任教授,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铜彝器研究”课程,直至2008年初,方因病辍教。

孔德成 此外,他于1956年至1964年还担任国立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等,其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 在台期间,孔德成联合孙科、王云五、陈立夫等发起了设立“中华文化复兴节”的倡议,得到蒋介石的肯定。 对于台湾恢复中华文化,隔断日据时期的殖民文化,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孔德成先生在梵蒂冈会见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被誉为东西方两大教宗之相见 后来,他发起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台湾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台北孔子诞辰 在台湾,孔德成继续享受世袭特任官的待遇,月薪17~18万新台币(约3~4万人民币),他的工作是每年在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台北孔子诞辰 除了功名利禄,孔子后人也受到了不少"人情照顾"。1965年,孔德成长子孔维益考大学落榜,孔德成特意找蒋介石帮忙,请求以免试保送升学的方式让孔维益进入大学。最后,孔维益进入了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在政治大学读了六年才毕业。 时隔一年,孔德成次子孔维宁也未考取大学,孔德成再次向蒋介石求情,又将次子保送进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 对孔家的特殊待遇引起了不少争议,李敖、柏杨等人对孔家一直持抨击态度。 1964年,因孔德成擅书法且精于甲骨、金石文字,被选为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监事。

孔德成书法

孔德成(左)和妻子 文革期间,大陆在轰轰烈烈的“破四旧”和批孔斗争中,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家学说,炸开中华“第一马鬣封”曲阜孔墓,挖尽孔林几十代坟丘。孔子坟墓被掘开,孔德成之父孔令贻也被开棺曝尸示众。



让孔家后人欣慰的是,历史终于发生了一个轮回,被摒弃的儒学和孔子重新被官方和民间重视,曲阜孔府成为重点文物被重新修葺一新。 各个大学纷纷开设国学班,各种解读孔子和《论语》的书籍大行其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出现……


1989年山东曲阜开始设立国际孔子文化节,恢复了中断多年的祭孔仪式,然而始终未能请到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回乡。



中华民族有着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文革的倒行逆施成了孔德成心头永远的痛。孔德成写了《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的条幅,托人寄给了在北京的姐姐。


姐弟两人最终在日本(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原因)见到了面 1990年代起孔德成受聘为台湾当局“资政”,2002年续聘。

孔德成(右)和家人在一起 200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庆祝创校七十七周年暨改制六十周年校庆,授予孔德成荣誉博士学位。

孔德成(左) 台大校长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导中文、人类两系师生,以实验、复原的方法研究《仪礼》,是科际整合的典范,身为孔家第七十七代传人,他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促进国民外交。
典礼当日,由孙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学位颁赠。孔德成谦虚地说,自己在台大教书五十年,贡献甚少,他很感谢,也觉得很惭愧

孔德成书法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因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年88岁。

孔德成在台去世后,大陆亲属希望他能葬于孔林。世界孔子后裔宗亲联谊总会会长、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表示,“我们的愿望是他能够落叶归根,葬在曲阜的祖茔孔林内。这里一直给他预留着墓地。” 孔德成最终安葬在台北县三峡镇龙泉公墓。

孔德成 孔德成与孙琪方育有二子二女、孙儿女四人,曾孙儿女二人。长女孔维鄂在美国,1959年与美国军官结婚,育有一子;长子孔维益在1971年与于曰洁结婚,有一子一女;次女孔维崃在1960年代与李莎结婚,有一子一女;次子孔维宁在1974年与吴涯结婚,育有二女。长孙孔垂长在2005年与吴硕茵结婚后有一子一女。

孔垂长 2009年9月25日马英九发布聘书,聘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担任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台湾地区教师节)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的主祭官。

孔垂长 对于自己特殊血脉的文化意义,孔垂长坦言:“在成长过程中知道自己有个与生俱来的使命时,我内心里是有些抗拒的,但也只能无奈接受,这就是命运吧。”

复古开学礼,孔垂长给学生点朱砂开天眼

孔垂长主持家祭 主持家祭后,孔垂长意识作为孔子嫡长孙的传承意义,广泛涉猎儒家学说,传承孔子的精神。现在,孔垂长在传播儒学文化、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文化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将这种观念以家庭为核心,延伸到朋友,延伸到国家社会,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真正实现,这个社会也会更和平与和谐。 寻找最有价值的传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传奇,请关注“传承ROOT”,书写您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