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乡村有个约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出生在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里有四姊妹,我是老大。我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节衣缩食供我们读书。
2016年夏天,我读完了师范,怀着满腔的热情回到了湘潭,从教于一所村小。这是一所典型的村“小”,巴掌大的校园,只有56个学生、7位老师。我深刻地记得,报到的第一天,校长骑着摩托车将我载到学校,对我说:“你来了真是太好了,我们还缺六年级的老师和校总务。听说你很优秀,这些工作你一定没有问题!”当我被领进六年级教室时瞬间惊呆:教室地面到处都是垃圾,课桌上厚厚的一层灰。一旁的校长哭笑不得地说:“这群兔崽子们,又翻墙进来把灭火器都玩完了!”
回想起来,工作头两年我因为被误解哭过;为学生的成长、收获,痛过笑过;为未知的前途命运迷茫过。但是说到成就感,依然是因为学生。学生愿意笑了,变得活泼了,爱上课了……

男孩小天,今年读一年级。你看到他掷飞机的快乐场景,就知道这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孩子。你有时也会看到他的脸上肿了一块青一块,一定想问这个孩子是怎么了?这是因为他的父母吵架闹离婚,喝醉酒的爸爸追不到妈妈,拖起在睡梦中的他狠狠地按在墙角暴打导致的。
女孩小丽,也是一年级的孩子。美术课上完后,她会开心地举起剪刀手让老师给她拍照。但是大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被父母抛弃了的孩子,她的妈妈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弃她而去,爸爸也从不参与孩子的成长,她一直被叔叔婶婶带着,婶婶常常会用怒吼、辱骂等方式来责怪她学习上的不聪慧。
留守、孤独、不被呵护并且被上帝吻之以伤痕是这些孩子的共同成长背景,而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我们学校总共也就56个孩子,可能还不如一些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多。然而在中国现在仍有2万所这样的村小,它们庇护了那些没能和父母一起迁出来的乡村留守儿童。
一、孤独的村小

村小好像是不被看见的弹丸之地,约2000平方米的校园,相当于七分之一个标准运动场的大小。其次教师奇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教室里坐着的虽然只有十几个学生,但因为分班教学,每一位老师都同时跨学科教好几个科目。我们学校的7位老师周课时除早、中自习外平均仍有20节以上,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杂事,门坏了、玻璃掉了、蛇来了,甚至是家长闹事了,都要处理。
上完一整天的课,不想多说一句话,周围的人九点多就睡了,一个人窝在小小的房间里阅读、写作、自我排遣精神上的孤独。周末在学校加个班做资料,出门买包方便面,老板娘也会怀疑地打量你:“老师,周末你还要赚钱呀!”
二、为什么坚持?
为什么不撤点并校让这些孩子去到城镇里面就读呢?我们学校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每天无人接送,走路上下学需要一个小时。如果像这样的村小不办了,他们的安全谁来守护?谁能保证这些孩子去到乡镇学校就一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城镇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网吧、游戏厅、KTV等诱惑更多了。单纯的孩子如果身边没有榜样教他们如何面对这些诱惑,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看似枯燥的学习生活其实可以比游戏更有意思,他们的未来可能还是像父辈一样缺乏选择的机会。因此即便再难,我们依然要坚持,为了那些本就缺少爱的孩子们;为了生我育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不再继续闭塞;更为了赌那一口气:年轻人不是来适应这个世界的,而是来改变这个世界的!
三、创新赋予活力
教育,光有情怀和激情是不够的,迟早会有现实狠狠泼下几盆凉水,我们就很容易变得苟且而不敢作为。我是一个村小的老师,但同时也是极为不安分的。我想唯有教师和学生一样生命力是成长而向上的,是参与其中的,我们才能产生归属感,而这两年我也正努力和孩子们一起打造我们的归属感。
去年4月,在为中国而教和担当者行动的帮助下,我们给学校5个教学班落实了图书角。孩子们是充满求知欲的,第一次接触这么多图书,他们有的捧起一本书席地而坐,感受着书本带给他们的神奇魔力;有的三五个围成一圈共读一本书,透过书本看到了山外面的世界。每一周我们开展一次阅读课,在读书交流分享、校园乡土课程、故事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信力、思考力和观察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书本驱散了电视、网络游戏以及手机上一些APP带来的急躁和焦虑,为他们保存了童真和想象力。
同年8月,在为中国而教的引荐下我们又有幸加入了“友成基金会”放飞梦想项目组,在北京参加为期五天的航模课程培训。说实话,刚上航模课那会就连课桌和凳子都不够,我们也不知道该从哪儿上起。但是,如果教学生时的知识储备量必须是一桶水,而我们现有的也就一杯水,作为教师我们还是会开始上课,决心教给学生这“一杯水”的知识。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代课教书半辈子的陈老师,每个月领着1500元的工资养家,也曾无数次因为代课老师的身份被现实中伤过。航模课开课以来,陈老师几乎从不缺席每一次指导孩子们做飞机的机会,当我们缺少砂纸、胶等材料的时候,她更是二话不说把自己家的材料拿到学校来用。如果不是热爱,谈何坚守;如果不是生命被激发,怎么会有一次又一次不求回报地付出。
每一份坚持都是有意义的,而每一次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一年来,我们的孩子们参加了一次远程航模课邀请赛,与其他十几所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同台竞技,获得了三等奖,还在一次湘潭市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今年的5月30日-31日,我们甚至举办了一次自己的航模科技节。或许这些成长和收获与其他学校相比太过微不足道,但对一所只有56个学生、7个老师的村小来说,我们太清楚这一切之不易。而与这些荣誉相比,更加熠熠生辉的是孩子们的成长。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我觉得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段话作结十分贴切。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常常不被看见,也像是一只蜗牛一样承载着全部压力和希望负重前行,但我们努力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给乡村孩子带去了工匠精神,带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身体力行地教会他们:生而为人,常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