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北宋山水画中的复兴——张瑞图画中的扭曲造型的两种解读:
张瑞图1638年所做的手卷,现在为日本住友氏收藏:
1、画面布局:
作为山水画的解读:
最后一段描写的是山顶的景观,由一些相互交织的柔软造型,围绕成一片空间。
有溪流,小桥,房屋点缀其中。
三从树木由大变小,暗示空间节奏由浅入深。

作为生物形状的解法:
将两座最主要的地质构成看,成是一对彼此相像且各自紧握不放的拳头。
这个构图基本上属于单峰的形态,而且取自于北宋经典山水典范,
但是画家却将它扭曲成一种怪异且具有压迫感的有机形体,而不是像之前说的那张观瀑图那么自然。

2、画家的意图:
虽然张瑞图不太可能故意制造这种阅读方法,
但是在他的山水画中,却经常出现这种看起来像变形物体的段落。
从自然形象的角度而言,不免造成一种令人不安的暧昧感。

龚贤作品
他往往将乖张变体的扭曲造型,强加在相当传统老套的结构之上,
并不是在记录一种令人熟悉且经常重复出现的自然经验,
而是在捕捉一种不值其结果为何的能动过程。
这是一种解构或者瓦解。,而不是去肯定观看者向来抱有对山水所持的期望。

龚贤作品
3、画风与生平
明代常见的”有骨无肉“的北派复兴山水不同,
张瑞图的山水,以其皴法肌理和明暗对比,强烈吸引人的感官注意,并强化画面的表现效果。
这种扭曲造型和空间上的不连贯现象,看上去似乎与画家生平官宦生涯有联系。
但考虑到另外两位福建大画家王建章和吴彬的作品也有类似的技巧和手法,并达到了相同的绘画效果,
令我们心生警惕,不应强作解读,过分以画家的生平遭遇来解释作品的表现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形扭曲解构的画风在清代成为画坛主流。

清 戴本孝

石涛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