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静谧时光
张哥今天还在苏州做拓展。上海依然小雨绵绵,昨晚写完东西之后久久不能入眠。夜里和弟弟在梦里相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紧张和为他焦虑的状态经常在我的梦里出现,只是场景和形式不同。 可能真的有彼此思念和想念吧。每次梦里都只有我们两个相依为命。 我为他担心,着急。他奋不顾身的躲避我。一会就会不见了。然后就是寻找,不停的寻找。
这样的下雨天真的不想离开被窝,又是周日的独居时光。每次张哥离开,我都不想一个人在家里。长久以来,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他。我打内心对他有一种深深的依恋或者说是习惯吧。但是真的他离开家外出,我却很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或买菜做饭,或公园散步走路,或看书听音乐抑或是写写日记记录一些所思所想。 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是中途也有中断过。 工作之后虽然很少每天都写,但是偶尔也会动笔。 今年以来,我发现豆瓣是个不错的地方。有一块领域可以专门写日记。
可以不用担心QQ 空间里的人偷窥个人生活和隐私,也不用担心朋友圈的人看到会怎么想。 这里只属于,如果有幸被陌生的网友看到也是乐意的。所以我决定有空有想法了就会上来写点什么。 以前看书看电影都特别得懒,或者说是消磨时间。 以后我打算写读书笔记或者观影后感。 记录自己真真实实生活或者活着的状态。
上周末和张哥一起看了两部电影,《 沉静如海》和《苏菲的选择》。
看完第一步的时候, 被发过乡村小镇生活的静谧和浪漫所吸引。对爱情的刻骨铭心和战争的残酷有个更深的感受和感慨。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矛盾。 有特别直击人心的美好也有非常残酷和严峻的现实。美好夹杂着遗憾,有时候遗憾是另一种美好。 这大概是我看这部电影最深最准确的自我感受吧。
再就是《苏菲的选择》,苏菲的选择刚开始的画面并不是很吸引我,酒精,物语和人与人之间过于泛滥的情感以及战后美国快节奏和混乱的感觉让我不是很喜欢。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深入,我和张哥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甚至要好过第一步。于是我们更加认真的看,知道结束酣畅淋漓,发人省醒。全程没有太多的战争画面,却无一不在控诉着人类的无知,残酷和战争的血腥。女主角苏菲出生波兰高知家庭,伴随着二战的爆发,人生进入了完全不同的轨道。她的成长轨迹中面临着多次选择,决定性可能有三次。 第一次是当得知父亲是激进的反犹太分子时选择的反抗和抵触;第二次就是在集中营面对军官拷问只能在一双儿女里留下其中一个时候的崩溃与挣扎,最终她留下了小儿子,内心却早已和女儿一起同归于尽。 苏菲本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不是战争应该可以继续在波兰相夫教子,继续一段美好的人生。可是战争让她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让她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 直到她在美国遇到故事的男主角。男主人救了他的命,让苏菲也一直心甘情愿一直爱着她。而她不知道或者说是假装不知道,其实他有很严重的疾病。 在面临第三次选择,是否要跟另一个深爱着她的男人去过美好的田园生活时,她选择了给了他美好的一晚之后选择了离开。 我知道这是她内心深处心甘情愿的选择。她坚持回到可能会结束她生命的男友身边,最终双双报梦而归。多美凄美的结局。
我一直相信故事或者小说很多都是来于现实,高于现实。或许历史上真的有类似这样的一个苏菲存在。很庆幸活在了非战争年代。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楚。这跟所有的时代一样,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引用《带刺的玫瑰》里的一句话,幸福的人大致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同。 即便是和平时代,悲剧也在一天天上演。 张哥说电影的前半段冲刺着大喜,一种不正常的快乐,欢悦,让人高兴不起来,让人不安。让人感觉很快要出事情。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大喜之后可能真的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这也是影片行成矛盾对立和情感把控一种高超的手法。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不是吗。 中国人讲究阴阳协调和西方人所说的能量守恒大概表达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