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最后时刻的纪念碑

Karajan在1988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一年,再次率柏林爱乐赴日本演出。这张莫扎特《第39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现场,无疑属于卡老最末期的现场录音了。今日欣赏,感触良多,主要集中于勃拉姆斯的部分。Karajan表现勃拉姆斯“第一”,总是先声夺人——第一乐章开头即营造出压倒性的强势,近乎恐怖的音量,密不透风的声音质地,从60年代的著名录音,到80年代的数码版商业录音,一直都是如此。这个现场版基本延续这样的思路,在密度上略有放松,也可能是受到演出环境的影响。
整体上,此处“卡拉扬之声”的表现,在宏大方面,固然是一往无前;而就色彩的瑰丽来说,指挥家仿佛稍稍收敛(譬如,相对于普门馆现场演出的贝九),有时更侧重于通透。但无论如何,以壮观的风格刻画第三乐章的舞蹈性,还是让我听着听着,就想到Karajan所标志的,果然还是与传统德奥派的分割。Bruno Walter手中陶然忘机的内心之舞(他的立体声录音表现这个乐章登峰造极),应该是昔日的楷模,卡老所呈现就完完全全是“另一回事”了。在我听来,这次现场最为精彩的演奏,或许是终曲部分。把握乐章从序奏,进入主体部分的那一段过门,Karajan展现出他最后的炉火纯青,就是将一切表现为“不强调的”充分效果。

这个连接段虽然不长,在曲情转换方面,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折也很复杂。更老一辈的德奥巨匠,或是同Karajan前后十年生人的Bohm、Celibidache等人,这些围绕德奥学派的巨人;又或是其他许多不同类型的指挥家,他们把握这段连接的时候,音乐表现往往极丰富,很多地刻画出那种呼号。毕竟,此时呼唤走向光明的乐章主体部分的意象实在太强烈了。然而,卡老偏偏选择完全客观、克制地来对待,几乎不加任何明显的自由速度,也没有强化管乐的力度,塑造欢呼式的意境。但在一片有意的“水面无波”之中,几个微小段落的衔接,浑然天成,音乐表现是完全充分的。而这样的表现方式,很多是为了同指挥家对乐章主体部分的刻画形成贯通。
Karajan对于德国学派的全面革新,最直白,也最关键的方面,或许是节奏的表现。他自己也充分表达了对于这方面的重视(部分见于他和奥斯本的谈话录),当然,不及他在演绎中表达得“那么”充分。传统德奥学派的“跌宕起伏”,在此归入严整,面貌一新,褒贬参半。而到最后时刻的现场,卡老将自己的核心理念贯彻到底之心,几乎是空前的强大。因为先前,他表现贝多芬、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固然是以节奏感为基础,但乐队惊人的演奏效果、力度对比等等,毕竟也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音乐的进行。此时,指挥家却更彻底地树立:完全以无坚不摧的节奏感为核心的演绎观念。但这样的“无坚不摧”,又非Toscanini手中的高度紧张,而是始终把握一种恒定而顺畅的速度,一推到底。
对于表现乐章某些部分的衔接,传统德奥派通过Rubato所发掘的东西,卡老在此大多都摒弃了。然而,音乐在前述那样的行进中,让我们分明感受到,各段的曲情,木管独奏的迷人细节等等,全被整合为一,成为Karajan全面反思德国学派,继往开来的纪念碑。此时,卡老如同在说:你们知道,正是我和“我的”柏林爱乐为Furtwangler、Knappertsbusch、Klemperer他们的“德国”画上了句号。现在,无论Furtwangler对我的成功感到不满,还是Klemperer对我有所保留,统统都没用了。难道你们以为,我会在最后时刻出现一些“返祖性”的演绎?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7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