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国照镜(一)
一、小病小治的“斯”医院
还没下飞机,一只眼睛就开始又痒又疼,眼睑明显肿胀,看来老朋友“麦粒肿”又来了。用谷歌搜索酒店周边医院,恰好斯里兰卡最大也最悠久的私立医院Durdans眼科部就在附近。周末,上午十点,岛国街上依然人车稀少。穿过一处四方庭院,进入医院大厅,干净整洁,人们三三两两散布在五十平米的大厅角落,听不到任何喧哗。走到开放式分诊台前,一位白衬衣打领带的优雅男士接待了我,此后挂号、待诊、取药,无须出示证件,没有不必要的检查,全程不过半小时,花费合人民币40元上下。因为没有国内常用药,医生开了这边的对症药。我特别留心了一下产地,竟是“印度制造”。坚持用药三天后,症状全消。考虑到机票往返才3000多元,想想以后若有不大不小的病,是不是可以来斯里兰卡就医?
回到酒店翻开报章,不自主地追踪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报道。一则评论引我注意:美国曾寄望在中国快速成长的教育、医疗、金融服务市场上分一杯羹。但见中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这一市场急剧膨胀,踌躇满志欲来淘金的美国企业家们却屡屡碰壁。这才是美国企业界普遍支持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原因。美帝盛气凌人,但它的蛮横都在面上,而我们的算计都在内里,吃没吃亏,我们以往贸易和经济增速就已经给出明确答案了。但现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我们已到了必须做出转变的时刻:产业轻型化,增长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我们都是消费者。当经济转向消费带动的时候,那些未被满足的消费都有可能成为增长点。哪怕街边的烧饼摊、修鞋铺(副作用大的黄毒赌还是罢了)。啊,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有太多消费缺口等待填补?假如市场能够自发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丰富的需求”,政府就该多鼓励,而不是围追堵截。当下人民对医疗和教育的不满占了大头。那些仅指责政府不重视、不投入的想法其实都跑偏了。面对14亿人口和东西南北的巨大差距,政府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值得起立鼓掌了。至于想让子女成为精英,又嫌公立教育“太大众”的人,让他们在市场上在更多的全日制私立学校中去选择,免得孩子白天在课业过简的公立校打盹、晚上则泡在补习班里鏖战。政府在监管时也要端正态度,变刁难为鼓励:只要家长愿意、学校教师资质具备、学生统考达标,那么学费高低、学校面积大小、操场有无都无须过问。私立学校多了,价格不再畸高,倘真闯出牌子,价格要涨也随它。还有我们的医院,公立的人满为患如同集市,私立的要么是贵族式一味追求硬件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要么是游医式遮遮掩掩的小作坊,再没出现一家如民国时期协和、广慈这样的私立医院。 也许引入外资、开放竞争才是正途。与其让我们的患者万里迢迢上美国、欧洲去体检和治疗,不如引外资医院进来,不仅改善了服务、解决了就业,还增加了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只要各级政府的手再短点、松一点,多四万亿、少四万亿财政刺激大概真不重要,这么一个勇于折腾的民族,还有着子子孙孙世俗到底的追求,未来增长的路还长得很。我的乐观,不是出于知识,而是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