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记
一
这样忙忙碌碌的状态也持续了两个月了吧。三周前又发了抑郁,开始脚不着地。最深刻的自我怀疑来自面试之后——你为什么想要做咨询?你能够胜任吗?在又一次向娇枝无休止地倾诉,好不容易聆听了她内心的担忧还要确认自己的关心是否有效之后;在面对他人的感受和问题却不知道如何,僵硬而手足无措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欠缺了观察和活在当下的能力。
我很幸运不用考虑太多钱的问题,实习中慢慢觉得,医生是多么好的职业啊,能一直做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学习,不用顾虑太多生计,除了会被一些指标啊求发展求生存(个人也好组织也好)的问题逼迫。的跟舅妈聊了两句出国学心理的前途后也觉得,竞争哪里都有,不能逃避的。游学没报上,看到长长的报名名单和每个项目寥寥可数的名额时觉得,啊,反正我去了估计也很难选上。这种要变得更优秀的压力——有竞争力才有机会其实我也很熟悉了。调整期望值,同时客观认识自己的情况,适度努力吧——这方面老刘特别治愈我。不是天赋型选手,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优势但也算兢兢业业,存有感恩之心又活得足够真实。
二
重新捡起《政治思考》在看,特别喜欢的一本书,跟奇葩说一样喜欢(划掉)。看的时候想起很久以前Viola对我说,关乎人和社会的真理是辩证的。要深入下去,需要很多人持强烈的,不同的观点,要全面看待,又要能包容异见。统计学似乎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真理,只是解读的时候需要相应的只是和想象力,不然很容易片面化了。再想想,读这些书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探讨的是人性,可以对应到激进VS保守的政治倾向中,也可以理解一些文艺作品中的理想(比如,小型共同体),还有一些涉及宗教和现代性的部分。
前一本是《简析荣格》,也是当年着迷的idea,这会儿看着就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痴迷形而上神秘主义的我没有变成神棍,真拜医学教育所赐。接着上一段的尾巴,荣格对现代性的批评来自他的心理考古学,用更科学的话来讲,我们基因编码的心理装置在适应工业/信息文明时会有特殊的障碍。宗教的意义在于它允许某种超验的观点存在,能够对人性作出一种完整的,而非基于个人简单欲求的反应。另外荣格的这一观点很有趣:心理疾病是一种人格疾病,人格的内涵也是辩证的发展的(天啦噜这政治书的赶脚)。
三
关于英语,还是迷迷糊糊地不知道怎么准备。总得来说我觉得自己在表达方面缺了点啥。也许是不会修辞吧。之前录语音转文字,觉得自己说话实在是太弯弯绕绕犹豫不决了,有时候会过于委婉让别人搞不懂。而在理解他人说的话时,好像也经常会绕过字面意思,回应不到点上。
眼看还有三周。我觉得阅读听力追求高分倒是没必要,希望在写作和口语上有点实质性的提升吧。
我也想重构一下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设置的目标无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觉得实习很重要……无论是病种和操作见习还是能力的锻炼,毕竟这是我的专业啊。研究方向的探索和确立也是重要的——同样的,学习之后怎么去应用?……一个大问题。另外就是语言能力了。话说看《儿童教育心理学》真的是处处踩雷……“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往往表现夸张,过分关心如何帮助他人,事实上做好本职工作是最能够帮助他人的……” 首先是自我的完善,再是力所能及范围内对身边人的助益。
四
LJ又分手了。也是看着她走了一个又一个循环。是因为自己一直受困于不断重复的模式吧,会很关注她和光仔的情感生活。其实也很想提醒光仔不要涉入过深了。这一次她找了一个很好的男孩子,也很爱她,但经验只能教会我们,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自己,亲密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内在的不安全感会让人明知故犯地去对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寄予期望。某种无间的亲密,某种深刻而浪漫的情感,某种一生一世的承诺。(而怂如我,会干脆选择不表达不开始)
那天跟小马聊意识到,一般意义上的文艺青年追求的是某种感受或理想(并沉溺其中),文化积淀就是有历史的建筑,开阔自由就是自然山水,优雅精致就是琴棋书画,诸如此类。自居不在意物质享受的我,其实也是在寻求另一方面的享受而不自知。消费者只要开心就好,真正值得敬重的是某种认真的态度和创造——比如做一名技术宅?也差不多该从这种沉溺中毕业了,希望自己,至少是理性而务实,尊重客观事实的。
说回没安全感的问题。也算普遍存在了吧。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并不是给予爱的正确方式。没有得到关注、赞赏、理解等等“爱的方式不对”都可能造成小孩子缺爱,而不是“单亲家庭”那么片面。而他们所缺少的,得到后会感到满足和平静,但很快会要求更多或者去“闹”,这个过程其实相当的纠结。我觉得自己应付抑郁和光仔应付依赖男票都已经修炼到一定程度了——大概接纳这个混沌、非理性、不一致的状态,然后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自己偏离正轨。也许人们都会有这样一个,和阴影共处的过程和最终的动态平衡——不用苛责,如果过度凝视深渊,可能被吞噬,放平心态去生活,那么人人都在和某种异常共生。
五
所以不是成为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才能应付生活的所有挑战;不是内心完美无瑕,才能去谈恋爱;也不是万事俱备,再去追求理想。这段时间我好像确实变得更加包容,能够去接纳了。我想是爱带来的愧疚改变了我。我爱着我的父母、外婆、金老师,也爱我的表姐,但对他们身上不完美的苛责让我难以全身心地去关怀他们的全身心。膈膜、偏见让利用变成理所当然——我为情感的缺失而愧疚,想要,想要好好关心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