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语安魂曲》看科隆时代的切利比达克

50年代后期,Celibidache离开柏林爱乐之后,曾在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短暂地干了一段时间。那一阶段,他们的演出广受好评,有些评论相当夸张。人们很自然地以为,这个独特的指挥天才要开始他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了;而这,自然也很可能是他重归一线,真正站稳的开始。结果很自然,切利的要求和乐队、歌唱家、电台方面不断引起摩擦,最终以他拂袖而去结束。指挥家科隆时期的录音一直发行得比较零散,至少在CD时代是如此。直到前些年,Orfeo将这些录音集为一套,才有了接近于“官方发行”的版本。而之前,其中比较常见的,应该是1957年演出的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由Hotter与Agnes Giebel担当独唱。

基本上,Celibidache指挥《德语安魂曲》时,总会有一番波澜的。对于他这个习惯引起波澜震动的人来说,也是比较严重的那类,后来他到慕尼黑的时候,又重演过。在科隆演出的排练过程中,已然雷声四起。Hotter就不同意指挥家的处理,认为“太歌剧化”,二人激烈争执。所幸这份录音的效果还不错,50年后的今日听来,还能较为详尽地了解演出的细节。其实,我们不难明白Hotter的意思,切利如此演绎《德语安魂曲》并非主流风格,尤其站在当时的背景中审视,更是如此。不少德奥大师都倾向于端正的、纪念碑式的格局,以Klemperer的录音室版本代表,这款录音几乎标出了某种“极值”。而Schuricht演绎虽然速度偏快,完全不同于Klemperer,那样的端正感却有些异曲同工。


Walter在他的著名录音中,追求绝对的不蔓不枝,整体的谋篇布局其实很特别。但毕竟,那种紧凑的倾向仍十分明晰。还有一款反映出传统德国风格向现代过度的演绎,Fritz Lehmann在DG的唱片,在结构的宏伟与端正方面,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代表。有时都让我感到,他有点追慕Klemperer的大局观,但在体量方面不尽相同。日后,Karajan对于强烈的效果着墨甚多,而横向结构的把握,倒还是恪守着端正的视角。反观50年代的Celibidache,他表现《德语安魂曲》这样纵向(人生与乐队的声部层次)、横向(旋律的进行、乐章的不同部分,几个乐章的连接)结构都极为复杂的作品,也力求在横向的流动中,做出相当自如的奔腾起伏。由此,也就略略脱离了典型的端正与纪念碑式的格局。

然而,Celibidache如此演绎,并非无有所本。他唯一的偶像Furtwangler正是如此表现《德语安魂曲》的(图8)。富特的演绎,就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都截然不同,相对于Klemperer的录音室版,有时已仿佛是兴之所至。。。。可他面对将前述那样复杂的结构时,能将不同层面的因素把握得当,又几乎见不到一个把握的痕迹。这正是Celibidache所追慕的浑然天成的理想境界。切利差不多就是为了学这个境界,才把自己的一生搞成那个样子。此时,他所能表现还仅是一个雏形,但也诚然相当了不起了。科隆版《德语安魂曲》中,指挥家一方面不惮于深入挖掘音乐流动中戏剧性的起伏,尽管没有到达Furtwangler的强度;另一方面,他对于细节的清晰、平衡的把握用了很多的心思。哪怕这种透彻和切利晚年的表现不同,很多“核心细胞”,却都已经在那里了。

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奏能力不错,但声音其实偏干。Celibidache也正好不求为乐队塑造多么厚重的声音,而是在音响之立体和透明度上做文章。他赋予乐队强大的形象,却完全不以“重量”来堆积,而是追求恰如其分。只要听听指挥家如何从始至终地关注管风琴,让它清楚得出现,同合唱与乐队呼应,就足够了(演《德语安魂曲》,管风琴是容易被埋没的)。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切利日后表现圣乐作品时极具挑战性的手法,在科隆版《德语安魂曲》中已经出现肇端:处理文本中的某些词,特别注意鲜明地划分间距,同时配合他独特的节奏感来表现。在这里,音乐表现的效果还不算挑战性太大,而发展到慕尼黑时期,演出莫扎特《安魂曲》的录音中,差不多就将其推到极限了。

因为彼时,Celibidache已会在“一个词”的不同音节之间做出划分,类似于我国古代曲唱中所谓的切字。当然这样的间距不可能很大,但已切得足够鲜明了,毕竟这完全超过了通常的呼吸和分句的范畴。科隆版中,尚未有如此极端化的手法,因此听起来也没有那样醒目。切利在此深受富特之影响的另一个体现,应该是他对于第二乐章和第六乐章的表现。这两个乐章,是整部作品中戏剧性最强烈的。Furtwangler的安排是:第二乐章所刻画的戏剧性极强,力度对比极为充分,而第六乐章,就更突出横向发展的奔腾变化,而非将力度表现强烈地推高(当然强度已经不低了)。在大方向上,Celibidache继承了他的处理。因此,作为总结性高潮的第六乐章,在他演来,反倒不及一些整体凝重的版本中,效果那么强烈。不过,他在此通过节奏的弹性,强调某些乐句的雄伟感,构思与富特也不尽相同。
由此可见,无论Furtwangler还是科隆时期的切利,对于戏剧性的追求,都绝非一味以“多变”、“强力”堆加,而是针对原作,有着通盘的构思。切利在大方向上师法于偶像,然而循序渐进,展开自己的风格,也无疑是一以贯之。这次演出之后,指挥家未必会同Hotter再合作了吧。不过他对Giebel的印象或许不错,几年后,他们又在意大利合作演出了同一作品。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