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任务性质:「你团队的人都摆对位置了么」丨花园心理

小得在工作上是研发工程师,但公司主管期待她像业务一样,能够带回来订单或者增加营业额收入。
担任工程师的小得在工作上遇到了低潮,看着她愁苦的面容,对比研究所时的乐观阳光模样,成绩表现优异,还获得研发创新奖,快毕业前就已经有科技大厂表示想要提供工作机会给她,简直就是明日之星。现在我眼前的这位朋友,整个气息好像变成没有灵魂的躯体。
「妳到底怎么了?失恋喔?」我关心地问她。
「没有呀!我业绩不好,在公司是没有产值的废人。」小得垂头丧气地说。
「咦!妳不是在某科技公司担任研发人员吗?」
「对呀!」
「那你的工作不是把产品研发出来?或者测试之类的?」
「没错!」
「那你最大的产值就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产品,然后再让公司去卖,不是?」
「是这样呀!」
「妳在研发过程,就是妳的价值呀!」
「但是在公司主管不会这样想,他只觉得工程师是不会带进收入的成本单位。」
虽然我是心理学背景,开始在商学院进修后,才了解企业里有所谓「生产作业」、「销售行销」、「人事人力」、「研发」、「财务」和「资讯」等面向的管理。而在运作一间组织企业,无论是五管或六管,都是企业能持续运作的重要环节。没有研发,那也很难有新产品,有新产品遇到不会卖的业务,也很难销售出去;感觉有接到订单,但现金或资产遇到周转问题,没有财务规划,一样会有营运危机。而这种种的环节,都是需要人力资源盘点,总不能叫研发专长去做销售,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卖的概念吗?
出去谈生意被骂的业务
我想起一位房仲业务朋友阿宾,他曾分享一段故事,我一直无法理解团体工作背后的逻辑。他说每次出去拜访客户,只要没有签到「买卖议价委托书」或「不动产销售委托书」,他所在分店同事就会有耳语:整天不在位置上,也没有看到什么绩效,连个可能成交的影子都没有。然后主管也会明示暗示阿宾没有为公司带来产值,是要用我的薪水发你的薪水吗?
后来阿宾要求自己只要接触到客户,都要尽全力说服客户买卖,每次他出去拜访客户或者陌生开发,都会带回委托书。即便做到这样,同事依然有耳语:带回来这么多委托书,也没有看到一间成交。他觉得怎么做都不对,后来才发现:当一个职场环境对某个员工已经有偏见后,不管他做什么,都会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不过是反应出对某员工的敌意。
总公司把阿宾列为绩差人员,要加强培训;但是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个人能力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这个案例里,有委托书其实就有成交的可能,但不能说没有成交,绩效就不好。
因为,没有一个业务能确保每一个销售场合一定能成交,他只能确保每一次都尽全力销售,但如果只看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很容易间接否定了业务的努力。《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一书里就提到影响绩效有四个层面:「员工本身」、「工作内容」、「职场环境」和「社会环境」。许多企业觉得绩效不好,是因为员工需要个人技能的培训,但仔细探究问题,才发现组织层面的因素才是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后来阿宾离职转战汽车销售业务,短短半年就做到该区最佳业绩,他真的销售能力不好吗?

有些企业组织一直在培训员工,但有些时候员工没有办法发挥实力,是因为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系统性问题,甚至是社会环境的氛围。就好比一位训练精良的陆军军人,却要他去军舰海上作战,当然没有办法发挥战力。
想起以前看一部全民大剧团推出的舞台剧《疯狂伸展台》,讲述许多新秀模特儿出道时的血泪史,里面有一段话是「一天说100次多多指教,即使人前再光鲜亮丽,也会令人难受、悲伤与无奈、吃力不讨好,是否就是人生必经的难关?」
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桥段是经纪公司安排旗下模特儿参与厂商的试镜(casting),每个模特儿都各自有特色,也都有各自专业,但不同厂商选择代言人时总会有产品属性的考量。即便看似不够吸引人的模特儿,放到合适的地方,还是可以绽放出自信的光芒。里面有一位模特儿,在试镜时一直盯着手机看,从头到尾没有看客户,被美妆厂商拒绝,但却被手机厂商选为最佳代言人,理由是:因为他热爱手机。
「人摆对位置了吗?」这是许多经营企业都知道的概念,要让每位员工的专才发挥所长,以免把人才当废材,但实际上能真正做到的组织真的少之又少。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缺乏人力资源盘点,一名员工的专长是什么?第二专长是什么?擅长进攻?还是擅长防守?还是擅长支援?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组织哪些人力资源,又怎么有办法发挥最大的产值?最后,只会变成大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努力?

11位守门员组成的足球队
管理心理学家Belbin曾经提出一个阿波罗症候群(Apollo Syndrome)的现象,他透过能力及性向等心理测验,挑选出高智力、组织分析能力强的成员组成一个名为「阿波罗」的团队,理论上这应该是一个菁英团队,但是在分组竞赛中,却常常输给其他团队。而产生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里面都是菁英,经常耗费很多时间进行无意义的争辩,甚至产生破坏性攻击,或扯后腿的现象,只为了说服别人听自己的,或者找出其他成员的缺失。因此很难形成共识,更别说是共事了。
如果以足球队来比喻,守门员的角色,就是守住球门,主要任务是不要让对手进球,所以不要失守就算得分。但如果教练一直怪守门员,怎么没有踢球得分?这样分数很难看,那这名教练应该是有问题,怎么会期待守门员到对面球门射球?
这支团队超强,每一位都是守门员;他们打算以不失分0:0完成这场比赛,团队不进攻得分,对方也无法踢进球门,但万一百密一漏就完蛋了。
话说回来,阿波罗症候群指的是优秀菁英所组成的团队,未必能创造最高的绩效,并不是指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一定会掉漆失败,这个前后因果得要先弄清楚。重要的是,团队成员不论是菁英或普通人,只要放对位置,加上有远见和会做人的领导,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团队合作(teamwork)还是团体工作(groupwork)?
就心理学的角度,团队(team)和团体(group)是不太一样的概念,团队是管理者可以运用里面每位成员伙伴的知识技能,互相协同合作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目标。因此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彼此互相信任、合作支援。但团体则是两个人以上,因为某些原因或关系所聚集在一起,但未必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像是许多新创公司的共同办公室,他们是团体却未必是团队。
团队合作(teamwork)有五个关键要素影响:动机、沟通、角色、态度及纪律。但团队合作前提是:每个人知道要做什么?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策略。而这个目标或方向是不是可行,或者有没有办法获利,某一程度是组织领袖的远见或者是否掌握市场脉动,而「动机」也是团队中成员是否想要达标的投入程度。而「沟通」则是讯息是否有彼此交换,或者有没有适时回报进度或状况,很多团队的运作就像团体一样,伙伴需要资源却无法有效支援。
「角色」则是要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要做什么事情,善用各自的优势发挥最大绩效,有些时候在团队工作,容易出现责任分散或者社会闲散的状况,使得大家都以为有人会处理突发状况,最后却没有人真正执行。
「态度」则是每个人都愿意担负起在团队中的角色,但有时候团队成员表现不如预期,未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市场变化太大,他在团队中原本的角色定位可能有调整,但却没有接收到相关讯息,使得他的专长无法在另一个目标中发挥出来;但是遇过许多组织对于这样的员工都以责备或处罚为主,而鲜少将问题放在脉络之中去观察,有些时候人才的流失并不是「钱没给到位」,而是「心受委屈了」。最后「纪律」则是公正且持之以恒的将团队合作的要素,能够严谨并且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运作。

同在一个办公室,并不代表团队合作,顶多只是团体合作,甚至只是团体在一起工作。
团队合作力量大?先看是什么工作类型吧!
大家对「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的故事应该算熟悉,主要是想要传达合作力量大的概念。但是一群人在一起,有三种可能「1+1…+1(团队有n个伙伴)=n」、「1+1…+1(团队有n个伙伴) >n」或「1+1… +1(团队有n个伙伴) <n」。n就看团队里有几个成员。
如果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那么是不是团体在一起力量就会比较大?在企业组织里,常会透过「脑力激荡(brainstorming)」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产生创新,脑力激荡的核心精神是以量取质,透过大量的发想,不带评断,作为后续参考和改进的基础。但是德国心理学家Diehl和Stroebe想比较脑力激荡团体和相同人数却单独工作个体的表现,结果发现团体所提出的想法反而比较少,而且品质还比较差。所以当团体执行某一项任务,却没有达到预期成效时,往往背后是团体成员失去动机,或者沟通出了状况而无法配合计划进行。
有时候个体独自完成工作,未必会比团体合作差;团体想出来的点子,也未必会比各自发想后再来讨论更好。
就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不是只有看团队中有多少人,还得考量任务的性质,社会心理学家Steiner把任务分为不同类型:「加成性任务」、「分离型任务」、「联合型任务」与「综合型任务」。
● 加成性任务(additive task)
团体最佳的表现取决于个体成员表现的总和,所以最终成果和个体人数和他们在当中贡献努力的比例。如果大家都尽全力,就有可能达到「1+1…+1(团队有n个伙伴)=n」的理想状况。

加成型任务,每一个人都要贡献新力,因为是否能成功与每位团队成员息息相关。
● 分离型任务(disjunctive tasks)
这类型任务则会受到团体中表现最好的成员影响,例如文案或者有创意的人,替一项专案投入绝妙的构想使其成功。遇到这种任务,往往需要对团体的成员进行教育训练,透过培训提升技能与才能,进而改善绩效。那这样就有可能达到「1+1…+1(团队有n个伙伴) ≧n」,因为如果有一个人表现超过预期,那么就可能出现亮眼的成效。
● 联合型任务(conjunctive task)
这种认为会受到团体绩效和团体中较弱的成员表现有关,像是登山队或是大队接力赛,最慢最落后的成员,决定了整个团队会多快达到目标。如果在业务单位里,团队有个别绩效与共同绩效,那么共同绩效是否能达成就与绩差的业务有关。这种联合型的任务往往都是要避免「1+1…+1(团队有n个伙伴) <n」的发生,而且有时候这种任务甚至可能是从加法变成乘法「1×1…× n =?」。

联合型任务,只要让落后的可以突破,那么任务就会迈向成功,甚至卓越。
只要最弱的表现不要低于标准,那么就会「1×1…×n = n」,但万一低于标准那么加成后,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是,低于标准未必是他的能力不好,而是可能他的专长被摆错位置,就像小得和阿宾的故事一样,叫研发去当业务,让业务觉得不管怎么做都会有意见,这种也是会让优秀个体的表现低于标准,只因为放错地方。
不过职场中大部分的工作是「综合型任务(complex task)」,除了是综合型外也意谓着相对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复杂。这种任务是某目标下负责的部门,彼此之间运作协调,但负责某一次要目标的部门,所分配到的可能是加成性任务、分离性任务或者联合行任务。而任务越复杂就越有可能彼此影响,超过单个成员可以负担的范围,因此结合个体的力量却没有良好的沟通,有时候反而会把综合型任务搞砸。
团队传球,也可能会漏接
越是复杂的任务,越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归属或者标准作业流程,因为不这么做就容易出现「社会闲散(social loafing)」与「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的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责任分散」是当其他人觉得有人会出手援助解决问题时,会降低个体伸出援手或者进行危机处理。换到职场上,就是某一专案处理流程不够明确清楚时,团队彼此又没有默契时,就会彼此觉得会有人处理,最后导致没有人处理的状况。也就是球传过来了,大家都以为对方会接球,最后没有人去接,眼睁睁看着球被别人抢走。
有一次我在网络上订购了一台笔记型电脑,刚好该商家的会计小茹是我好朋友,下单后隔天我接到她的电话:
「心理网帅,你是不是订了一台笔电?」 「对呀!想说支持一下你们的商家。」 「你退订,你需要的电脑我介绍服务更好的商家给你。」 「咦?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因为我看到订单,就说这是我朋友,然后全公司都以为我要出货给你,拜托我会计呢!销售出货怎么会是我处理?」
后来我就取消订单,然后小茹也帮我介绍更好的商家,而且还有折扣优惠。我在想可能网络商家大多是小型工作室,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理流程,所以产生了误解;但是如果到更大的组织企业里,那就是跨部门沟通出现状况,那可能就不是丢了一台笔电订单那样简单,可能损失会更大吧!

社会闲散则是个人在团队中出现逃避责任或者没有尽全力的情况。当个体在团体中工作,表现得好不好并不容易被辨识出来,会比一个人进行相同作业的时候,付出较少的努力。就好比拔河,理论上应该大家要一起出力,获得「1+1…+1(团队有n个伙伴)=n」,但是若有人不想要那么用力,那么也很难辨识出来他到底有没有用力拉,当团队某一成员因为大家一起工作,但却没有尽全力时,就称为社会闲散,这时就会产生「1+1…+1(团队有n个伙伴)<n」。
在管理心理学或者工商心理学领域,看个体的表现绩效外,还会考量他所处团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和一群人做事的方法不一样,独自一人做的事情,放到团体中做一样的事情,所衍伸的成效也可能会不太一样。
人力资源,除了看个体外,也要看群体,除了看短期也要看长期,如果从一个短时间看个体的表现,去论断他长期的潜能,那么我们做出错误判断的机会,其实不低。就好像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自传中,往往都会提到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相关领域的人都不觉得这个主题重要。又或者好像,现在许多知名艺人,过去都曾经历不被看好的阶段,但最后却红成一哥一姊,他们共同点就是:专注在自己的领域,然后持续往前走。
短期的产能与未来的潜能两者都很重要,只是在配置上,在未来潜能还没开发出来前,或许得熬过用短期的产能来投资未来潜能,来证明自己的眼光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1. Belbin, RM (1981). Management teams: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 (3rd ed.). Oxford, UK: Butterworth-Heinemann. 2. Diehl, M., & Stroebe, W. (1991). Productivity loss in idea-generating groups: Tracking down the blocking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3), 392-403. http://dx.doi.org/10.1037/0022-3514.61.3.392 3. Steiner, ID ( 1972). Group process and produc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End -
关于失落恋花园:
花园心理是由台湾知名专业心理学平台失落恋花园及内地新媒体团队共同打造。失落恋花园邀请心理学家、咨商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师等心理专家群共同驻站,针对各式情感与人生问题提供分析与见解,协助大家走出苦痛,理出情绪下的心理问题,陪伴大家在生命的低谷里,用心理学重新看见自己内心的花园,找到爱回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