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纪念一个已经消失的货币单位
人民币最小的计量单位并不是“分”,一分钢蹦还能掰成十份,叫做“厘”。不过一分钱以下就没有实体货币了,厘,只出现在概念和计算当中,谁也没见过一厘钱长啥样。这样说来,“厘”确实是我们最早的虚拟货币。
现在超市收银员都会建议你把几毛几分钱存购物卡里,因为她打开放现金的抽屉,也没有几分的钢镚了。现在都移动支付,现金大有被消灭的趋势,更别提一分钢蹦了,“厘”,三十岁以下都没听说过吧应该。
买冬储大白菜时会用到厘。一斤白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价格在一分二厘左右,每家都买上百斤,所以交钱时这么一乘,大团结加毛票钢镚就都解决了。仅仅在开个大卡车卖菜的小贩嘴里,才能听到“厘”这个字。所以以“厘”计单价的都是些平民大宗商品,类似还有地瓜土豆。如果哪个小孩号称捡了一厘钱交给了老师,你就可以怀疑他:是不是递到老师手上的是几片白菜叶子或者半块地瓜。
还有一个情况能听到“厘”,而且是里面尽是窃窃私语的、又压制不住兴奋的储蓄所——就是银行。算利息的时候能用到厘。货币紧缺的年代,85年银行最高利率达到过10.98%,放在今天是高风险理财产品,可是当年的定期就是这个价。但是存款数就低多了,大多数一笔存款存百八十,利息当然要用厘来算,就是没人拿到过,都四舍五入了。储蓄所的高光时刻,一个妇女拿着一沓子存折算来算去突然冒出一句:“咱家也成万元户了!”
周日去菜市场买菜,小贩看我找了半天零钱没找到:“几毛钱算了!”
一记支付成功的语音响起,厘,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