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经验分享3】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建议吗?
作者:于玲娜

来访者在咨询初期,最喜欢问的恐怕就是“我该怎么办”了。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做法,在一些流派中,给建议本就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和工作方式,这也符合许多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对它的预设:心理咨询师应该向医生一样,在听完来访者陈述病情后,给TA提供一些建议。坊间也会流传许多所谓的方法。不过多数方法都只适用于少数人,所以会有不少人觉得“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用”。有时“方法没有用”又被约等于了“心理学没有用”,于是心理咨询师也被约等于了“江湖骗子”。 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原则上不给来访者提供建议。给建议并不能帮人在心理上获得成长,而且咨询师应该尽量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在一些教科书里,不能给建议的原则,是和价值中立原则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想从实际经验出发,谈谈给建议会带来的隐患。
首先,来访者讲述的内容,很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朋友吐槽自己的伴侣如何做出种种不堪之事,引得听到的人都忍不住说:“这种人还跟TA在一起干什么?趁早分了吧。”当事人大为认同,却仍然维持这段关系,仍然不时来吐槽,倒让听者自觉无趣。 这样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说明其中自有平衡之道。然而人都喜欢抱怨自己的失去,却对所得守口如瓶。咨询师需要去发现和揭示这种平衡,如果咨询师作出的反应和来访者的朋友别无二致,那来访者就没有必要花钱来找TA了。 有的来访者心里其实是有主意的,但因为自我的力量比较弱,或者难以独自承担决断带来的后果,问“我该怎么办”,下意识是想获得一些支持、力量,或印证自己的想法,或让对方帮自己承担一些做决定的责任。这时候,重要的就不是去回答“应该怎么办”,而是去发现和讨论这些动机。有的来访者不愿意承认这些因素,或者揭示出来可能会刺伤来访者的自尊心,我可能会问“你怎么想”,再来讨论他们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还有的来访者问该怎么办,是内心有两个(或以上)声音在打架,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一个说该往左,一个说该往右。如果咨询师直接回答,就会被卷入这场鏖战。咨询师说该往左,来访者内心那个认为该往右的部分,就会举出许多有力论据,证明为什么该往右;咨询师说该往右,来访者内心那个想往左的部分又会出来和咨询师辩论。由于这是来访者积累已久的困惑,来访者内心的两股力量自然都已经收集了许多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咨询师很可能和任何一方交战都不是对手。 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可以避开正面交锋,把来访者的注意力转到这种内心一分为二的分裂状态上,一起去探寻分裂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有一些技术性的建议,我认为本身并不违背价值中立原则,多数情况下也是可以给的。比如建议焦虑的来访者在咨询开始的前十分钟做一段静心;建议一些在关系层面有问题的来访者同时参加团体治疗;建议一些有躯体化问题的来访者尝试瑜伽之类的活动以增强身体感受力;建议急于求成的来访者“慢下来”;建议感觉内心混乱的来访者尝试写日记;或者建议来访者练习觉察,学会建立内在的“观察自我”(observation self)。 还有一些建议,是关心来访者的咨询师出于人之常情的自然反应。比如建议一直在逃避健康问题的来访者去医院,建议有自杀想法的来访者列一个“想自杀时可以去做的事和可以联系的人”的清单并执行,建议处在一段伤害性关系中的来访者暂时结束这段关系,建议行事冲动且危险的来访者“暂时不要做决定”,建议频繁和陌生人约炮的来访者带好避孕套;建议赌红了眼的来访者不要去借高利贷……
这些建议有时毫无效果(正因为是谁都能给出的建议,来访者的耳朵可能早就起了茧子),有时甚至会有反效果(来访者处在一种“逆反”状态,别人叫TA别做什么TA偏要做什么),但也有的时候,凭借咨询师的影响力,这些建议能暂时解除来访者所处的危机状态。毕竟,来访者健健康康地坐到咨询师面前,是心理咨询的前提,如果这一点都岌岌可危,所谓的价值中立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咨询师恐怕只能根据经验和学习,自己作出判断和决定。再好的咨询师,也无法对咨询享有全能的掌控,正如成长得再好的来访者,也无法对生活享有全能的掌控。咨询师既会遇到没有及时提醒来访者避开危险的时候,也会有提醒来访者悬崖勒马而眼睁睁看着来访者听了这话决定大步向前的时候。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咨询师在许多来访者心中是很有影响力的。咨询师说“我建议……”,在来访者听来可能是“你应该……”;咨询师说“你应该……”,来访者听来可能是“你必须……”。不少来访者很难想象,“建议”其实只是建议而已,是一种供对方参考的个人观点,而非什么“灵丹妙药”。咨询师和来访者本质上是共同探寻真相和解决之道的伙伴,出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也出于对来访者自主权的尊重,我提建议时常说的是:“或许你可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试试……”在我看来,“应该”是个残暴的词,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借这个词施加的强权和暴力,而在心理咨询中使用这个词,既无必要,也无美感。 另外,许多新手咨询师会忍不住频繁地给来访者建议——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建议有用。大部分都并没有用,结果也多半是来访者提出结束咨询,因为TA觉得“这位咨询师给的建议没有用”,想去找一位“能给出有用建议”的咨询师 。
“忍不住”要给建议,常见的原因有二,一是来访者想要建议,而咨询师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了。对方一要,自己就给,仿佛给不出就不是好咨询师,给不出就不好意思收钱了。二是用来缓解焦虑。来访者可能并没有问咨询师要建议,但当来访者的表述告一段落时,咨询师不知道自己该作何反应,有点焦虑,但又不能什么都不做(仿佛什么都不做就更不好意思收人家钱了),那就给建议吧!给建议是多么自然,毕竟人家都管自己叫“老师”了,人性中好为人师的一面还按捺得住吗? 这样的咨询师,严格来讲,应该叫“心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