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吃什么
查看话题 >斯德哥尔摩「食录」
吃饭为了活着。先吃好,有了精神,尔后才有栖居、读书、旅行之种种。不夸张地说,What we eat, we become. 知道了我在此处的饮食,便就抓住了我在斯德哥尔摩的日子的衣领,便也知道了我。
来这儿之后,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参加午餐lecture或Swedish Dinner,基本上每天的饭菜都是自己做。第一天初来乍到,拖着比自己还沉的四件行李从慕尼黑辗转八小时到Kungshamra住所,就坐下来歇了一刻钟,便又任劳任怨地下厨去了。
日日于厨房修行练功,始悟饮食中的生活之道。
饮食里寄托了我的生活。生活的本质是不断的相识,encounter。相对应地,饮食是舌头的远行。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琳琅满目的香料,花花绿绿的豆子,讲究繁复的奶酪与红酒,各怀居心的蘑菇与蔬菜,每次尝试一种新的食材和口味都像交到一个新朋友,从那好听的名字、诱人的颜色,到无法描述的味道。如果留恋这位朋友,一定会在心里算计着下次会面。饮食是我打开生活的一扇门。那种单纯为了所谓美食而去的旅行我是嗤之以鼻的。我不能被满足。我想知道那道菜的来源、故事,想知道那条鱼游过怎样的江,那棵菜每天对着怎样的山,是怎样的人儿浇灌了又把它捎到这儿。旅行到某处,我必去之地有三:曰菜市场,曰古玩(旧货/旧书)店,曰教堂(寺庙)。旅行对我的一种吸引在于其证明了生活的丰富、厚重与种种可能。我好奇当地人如何根植乡野地吃喝,寻觅那扑面而来的记忆、拿在手里的习俗,瞻仰那歌声里或墙壁上的寄托与信仰。在这三处,我屡屡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代表了饮食天地的菜市场往往是最鲜活的。
斯德哥尔摩倒是没有什么Local的菜市场。大城市里,食材主战场都是零售超市。但斯德哥尔摩的食材敏锐地体现了这个城市的风格,这使得即便是超级市场也各有个性、耐人寻味。我住在Bergshamra,出了地铁就是一家COOP,比较千篇一律,而且价格颇高。偶尔可以买到高质量的鸡油菌。也在那里买过芦笋、橄榄果和四种龙虾、虾仁、螃蟹、奶酪膏,灌进像牙膏一样的铝管里抹面包吃的。我很喜欢这虾膏的味道,单吃也觉得有味,好像整个波罗的海都偷偷溜进我嘴里。好几次,从COOP买了下膏回来,一路上就迫不及待用盖子戳开吮吸着吃,枯枯兀自能吃掉半管。COOP以及ICA是最常见的小零售了。ICA价格稍便宜些,而且有专门的鲜鱼柜台,有时还能买到猪肝。再远一些,过了往Danderyds去的那座铁路桥,有一家Lidl;国王岛上则有两家Willys。斯德哥尔摩的Lidl、Willys非常多,这几家是我常去的。常买些蔬菜回来,Lidl有一种酸奶质量非常好却又是最便宜的。远在Mästa也有颇大的Lidl和Willys,价格也更便宜,我只是倒车去阿兰达和西格图纳的时候经过买过肘子和鸡。从Östermalmstorg地铁站出来往前走有一处大棚内的市场,不过像是给游客准备的。卖颇为上相的龙虾、鹿肉之类。倒是Östermalmstorg地铁站里面有一家很棒的超市。门面很小,越进越深,别有洞天。贝肉、鹅腿、Castello奶酪之类,都是在这家发现的。最便宜的超市则是远在西南郊的Prisma,食材种类也和市里的不同,可以买到牛心牛腰鸡胗等。那边难民很多,以至于超市里大半是中东特色的食品,从香料到肉类到粮食,甚至都是阿拉伯语的。Prisma非周日时门口会有菜市场,一大片摆开,拿着篮子选完了去最深处的柜台结账,菜价几乎和中国大陆一样,便宜且新鲜。这便是移民之乡的瑞典了,我的印度朋友知道专门的印度商店或亚洲超市,中东的有中东超市,韩国的有韩国超市,汉语圈里则有大中华超市、香港贸易行。全世界有影响力的菜系在这里都有亮相,我尝过印度朋友瓶瓶罐罐的香料做出的手抓饭和配方复杂的热姜奶茶,尝过叙利亚大哥做的他在家妈妈会做的几道小亚细亚菜,却倒没怎么去过中国超市。快餐之类我是避之大吉的,那种东西吃下去,就像用塑料填满盒子,用遗忘填满时间,日子就像没过过一样消失。我不愿意这样生活。
生活在规划中生长。在心里带着新鲜又古老的愿望,且需要理性地计量和控制,方可能如愿以偿。具体到饮食则是:须准备何等量的食材,可以在如何的温度湿度下储存多久,火候如何……这些都要记到脑子里,并盘算好下一顿吃什么。再下一顿呢?明天,后天?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最直接也最根本地体现在饮食节律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里“食补药膳”的观念,平衡、考虑与控制渗透到作息、心境乃至每一口食物,是比单纯计量卡路里、脂肪蛋白比等数值更具智慧的。更何况那些名品菜目的筹划讲究、人通过食材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共振等种种呢?在索尔纳,我最享受的事情是自己搜集食材。那些只要花大价钱就能买到的东西,其实在我心里没什么厉害的。那种天地野味的惊艳,自带与金钱数字完全格格不入的喜悦。
入秋后,苹果开始害羞了。我住的地方,离Urikstal很近,百年前来就是皇家的果园。南面临湖的田地和西边过了森林的原野上,都有粗壮的苹果树。种类也不少,有青涩花黄酸爽的,有红皮白瓤软酥的,小者只有牛油果的核那么大,大者堪比标准的栖霞了。这些果树都是有主人的的,而我每次都是在大风的天气,和主人打过招呼,去捡地上的——这边有不成文的约定,掉到地上的就归路人。回来后,我熬了好几大罐苹果酱。削去皮,几乎不用加糖,稍微加一点盐调味,加水没过,熬一刻钟就变身成一锅咕嘟冒泡的粘稠不流的果胶,冷下来就是果酱。存给冬天。除了苹果,KTH化学楼下的紫李,Bergshamra幼儿园门外的野黄李子,都被我搜集回来冻在冰箱里。九月初,在乌普萨拉城堡东门外的大树下捡了一大袋子牛肝菌,回来烤干,小心翼翼地在汤里放了一片。真香。南湖畔还有一个小菜园,有一次我经过,只是和在那晒太阳的老太太笑了笑,她就送了我一地的萝卜缨和薄荷,还有几棵西伯利亚莴苣。那园子有菜也有花,精致地很,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玻璃房,里面有盛装的番茄。这让我想起乌普萨拉的林奈植物园,那整齐而又错落的,在大地上一块块展开的一本植物分类学现场之书。
生活的出发点或落脚处,往往是某种冲动或感怀。感怀与规划交织,理性与想象共舞,便有了谱曲般的绝妙。生活是在细节和惊喜里长成它明媚而婉转的样子的,饮食也最多地承担了这些冲动与感怀。或是闻说某种食材,念念不忘,最终得到,像透过窗子看天上的云彩,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动。或是在半路采得,甚至耕种收获,都是小而确实的幸福。摆盘之时是最快乐的一刻,即兴地想象、创作,像是写诗也是作画,看着开心,吃着舒服,孤芳自赏也自得其乐。再者,像吃饭这种根本的事,和重要的人一起时最幸福的。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一大桌饺子,远行归来妈妈点一盏灯留一碗粥,烛光下和爱人觥筹交错,四盘小炒浊酒一壶知音二三……皆不知胜过这独做独吃多少倍。李安《饮食男女》中配乐Pa’s kitchen,最好地寄托了这种喜悦的饮食心情。
饮食还能帮助我简化生活。饮食之外的生活比饮食复杂得多,甚至常常复杂到让人摸不清头脑,感不到意义;或摸清头脑后恍然大悟觉得如此复杂实在不值得;再么就是觉得这世界真是吵闹,而我自带一种全然不顾的勇气,埋头于自己的小世界,小世界里的一碗面。终日惶惶,何所为也?常恍惚感觉自己是一张硕大棋盘上的棋子。偶开天眼觑棋局,可怜身在局中居。怎么办呢,还是踏踏实实先吃好这一口饭吧。(李斯叹黄犬的事岂不是每天都在发生?见各阶层人士到头来都会感叹“健康是第一位”,“生命是第一位”……逢人便说归山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粗茶淡饭饱三餐,箪食瓢饮亦所乐也。这绝非退化为行走的饭桶,而是通过饮食简化生活的目的,使其准确、有力(一击致命)。倘果腹之余,皆是率性的事业,如此人生一场,尚或值得。而且,我体会到的是,所以果腹的劳动,也是人所生之本能。在劳动中的我常有微微疲倦的身躯,和真实放松的心。做饭偶尔的确很累,尤其像母亲那样为一大家子做饭。但为自己或小家做饭,还不至于劳倦。充满劳绩,诗意栖居,这是我心目中生命的样子。劳动的本能,一如生死的本能。现代人以种种异化畸形的方式逃避了劳动,反而要自食郁郁不乐的苦果。皈依自然+劳作是治愈抑郁的良方,《小森林》这电影讨人喜欢就在此。从耕作搜集到烹饪享,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人生理想,除了游山玩水,就是归园田居。我在农民的形象里找到归属感。贵族才让别人伺候。而我不是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贵族。资本主义的动机是一小撮浪漫想象(往往是被宣传制造的)加上一大把懒惰,由而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贵族都是暂时的,今天是,明天就可能不是了——月初是,月底就不是——攒很久很久钱然后是一天。这样的日子在我眼里看来就是一场骗局。我自己伺候自己。自己做的是真的香。自己种的,会更香。这是付出,是踏实的成就感,是坚韧而自立的生活,是生长在大地上和锅碗瓢盆里的诗意。
可以说,我的食物就是我的生命。眼前的一汤一饭,厨子里的干粮,加上水管里的水,都是即将变成我身体的物质。从“还原论(Reductionism)”的视角来看,据某些(可想而知,但我还去深究出处的)科学传言说,人体在以月为量级的时间内就会代谢替换掉98%以上数目的原子嘛。从系统更高层次来看,还想着肠道共生微生物对肠-脑轴的生理-心理影响。我吃的东西直接和我的情绪、行为进而是短期乃至长期的性格有关。古人有言,食谷者智,食肉者鲁。我在斯德哥尔摩自己一个人完全掌控自己的胃,可以随时根据身体和精神的反应来调节,这就方便了非常整饬的修行的日子。这样的日子比被迫吃食堂或外卖的那种,胃捏在别人手里的,不知自在了多少。细思恐极的极致推理是,其实可以通过控制食堂里的菜控制一群人的思维和精神。“脾气”,脾,气,古人或许也这么想呢。而由此又想到接吻的意义。那个有感觉的人,首先是想去吻ta,吻了若觉得口味和谐,臭味相投,毫无不适感甚至留恋那味道,那多半就是连心气、精神、灵魂都十分合适的伴侣了。而若是脾气不合、性格不合的人,可能不消接吻,ta走过来就会觉得味道不对,也吃不到一块去。这吃饭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我甚至想起老家东夷仙术,有以”目色“、”遥思“作”餐饮的——餐霞漱瑶泉、可餐秀色,这仙人口气其实离我们不远。斯德哥尔摩冬天绿色少,我专门买些盆栽小菜(这边的薄荷、香菜、豆芽等好些都是栽到盆里生长着卖的)。未必要吃,单看看就神清气爽甚至胜于下肚了吧。我总是在下厨或用餐时,尤其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想入非非,想这些食补药膳、修身养性的趣谈。
单就厨艺而言,我还是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总还是异想天开,临时起意,担当不起大型宴会的组织筹划,也难免会出黑暗料理,自己在心里开脱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而我又仍贪着色相,下面诱人的图色,其实难逃摆拍、搜集与展示之嫌。且允许我把这当作生活的一点点乐趣吧,嫖赌抽喝我一样都没有,单“吃”这一样,就足够下功夫了。饮食之道,也在常新,永远是未济。即便是在寒冬的北欧,每天都有新的变换,便会趋近于心满意足咯。
以上是我在斯德哥尔摩独居五个月饮食修炼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欢迎交流。食之图记,见相册。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30 13:29:26
-
Jennif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01:59:20
-
猫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21:41:56
-
szrk99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02:42:09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4 20:37:41
-
Lay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7 10:10:36
-
zz星系领袖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5 17:35:59
-
Mel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5 17:23:08
-
GothicMagnol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5 00:36:09
-
载戊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7 15:03:55
-
·cᴗc·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7 12:40:10
-
豆友187297419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3 13:08:2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11:04:51
-
七故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2 16:01:35
-
二十六炖不起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07:59:41
-
Wunder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2 16:23:20
-
广东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1 2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