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辰

语辰下课了,妈妈还没来接,我看见孩子身上穿着一个写着行草书“戏”的T-血衫。
“语辰,你是在学京剧吗?”
“是啊。”
“演的是哪一出戏?”
“《选元戎》。”
“这出戏,我没听过,你能不能跟我讲讲。”如果说好为人师会处处树敌,那么,以人为师则为极好的交友之道。
“程咬金打了败仗,回来向皇上请罪。”
“你是扮演程咬金吗?”
“对啊。”
“程咬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去了解过?”
“粗鲁,生猛。”
“那你呢?”
“我比较内向胆怯,没有大将的气势。”
前几次语辰调课,是因为要参加国玺杯比赛。
“你和程咬金在性格上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这角儿演起来挑战性太大了,不太适合你,你说呢?”
“对,这次国玺杯只拿了二等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国玺杯比赛已经结束了吗?”
“是啊。上台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没有做出来,不能感染人。”
“这也太为难你了,演一个与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的人,居然还获奖了,说明你已经很努力了。不过下次要记得演一个与你性格比较接近的人物,这样效果会好很多。”我看见语辰眼中有光,接着往下说。“就像你说的,程咬金是一个大将,性格方面粗鲁、生猛,我们再结合他当时的情境,打了败仗,你说说他的心情怎么样?”
“悲伤、痛苦、沮丧,然后还要找出理由和借口,说明自己为什么会打败,最后接受惩罚。”
“对,这些情感体验你都没经历过,所以,这出戏对你来说,超出了你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范围。另外,你还要去做的事是去了解这出戏发生在什么时候,戏里戏外都了解得详细后,才有可能演得好。你看过别人演《选元戎》吗?”
“看过,那都是大人演的,爸爸妈妈都很忙,有些事情我需要他们的帮助,有时候作业多了,我的时间也不够用,所以,很多都不知道,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
“哦,是这样,但是呢。演戏的标准,也就是好不好是你演什么像什么,你演程咬金,那么你的说话、走路都是程咬金,这个时候语辰不是语辰,是程咬金。如果你演什么都像你自己——一个内向羞怯的人,那就算不得演好戏。我怎样说,你能听明白吗?”
“明白。”
“你就像一面镜子,演谁像谁,他在镜子里看见自己。”我说,“你在学校里跟同学的关系怎么样?”
“我遇到别人惹我,我都不发火,一点点积攒着,等到忍无可忍就会大爆发。”
“哦,我跟你性格一样,不过这样也会伤到你自己,你要学会用智慧来处理跟同学们的关系,现在六年级了,到初中就是小大人了,不是小朋友了。表达你情感的方式有多种,当面说不出来可以写下来,写不出来还可以画,画不出来可以唱歌,对了,你会画画、唱歌吗?”
记得有一次语辰爸爸来接孩子,我们聊了一会儿,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很先进,然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语辰爸爸好。”
“王老师好。”
“问一下,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是随您还是妈妈?”
“随我的性格,内向腼腆。你说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事后还是老样子,真让人生气,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得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急不来。我是怎么改变的呢?读MBA,我是去亚洲学院上的,它在新加坡,要跟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人一起,要完成学分,不插嘴根本不行,你要说服对方,逼到我实在没办法,只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现在好多了。”
“您如果让孩子现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他可能承受不了,这还得循序渐进地来,给孩子一步步台阶,慢慢来,操之过急,容易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以前语辰是勇于放弃,有一次他问我,想买乐高。我说考上多少分就给买,他倒是很干脆,‘那我就不要了。’后来我说,可以给你买,但是先放在那里,考上多少分才能打开玩,像这样一点点引导,现在才勇敢一点。”
“他跟我说过,有一次去国外旅游,他想吃一种披萨,您让他说出用英语怎么表达,当时他知道这个单词怎么说,还是不敢,所以就没吃成。我还跟他说,可以用手指’this’,他这个性格需要鼓励,鼓励比批评更重要,也算是因材施教吧!”
“我不是很着急,主要是孩子妈妈容易上火。”
“可以理解,望子成龙嘛。”
张老师过来印资料,随便说了一下,下班打车回家。
“有公交车吗?”
“公交车太慢,打车就半小时,公交要差不多两小时,我想回家多陪陪儿子,等他再大一点就不跟妈妈亲了。”张老师说。
张老师出了门,语辰有同感,对我说。
“有时候我妈妈对我很凶,有时候又特意跟我很亲近,可能就是刚才这个老师说的那样,等我再大一些了,就不亲她了。”
“对啊。”
语辰妈妈来了,戴着口罩,给语辰拿了一个。
“今天空气污染挺严重的。”
“语辰,把口罩戴上。”
“今天有点堵车,所以来晚了。”
“没事,语辰妈妈来了,跟妈妈走吧。”我说,孩子收拾书包,看起来也挺沉的。
“语辰妈妈,孩子性格内向,当然,内向本身不是缺点,而是特点。也就是说,可能孩子不善于说,但据我了解,其实孩子的文笔不错,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写下来,或者是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也性格内向,但我可以用写来弥补这一缺点,您说呢?”
“我倒是希望他能这么做,只是有时候他太磨叽,总是磨蹭到快要迟到了才出门,经常连早餐都不吃。看这别人家的孩子,你心里能不急吗?都说只跟自己比,人在社会上总是要跟别人比的。”
“语辰啊!一日之计在于晨,不吃早餐可不行啊!从明天起,早点起,记得吃早餐再去学校,好不好?”
“好。”
“跟王老师再见。”
“王老师再见。”
“语辰再见。”
“别人家的孩子”,好熟悉的声音,对了,宝翰跟我说过,“我在铁道部第二中学时邻居阿姨教训他儿子时说,‘你看人家宝翰哥哥,你要努力学习。’等到我到了城市学院,话锋一转,‘你不好好学习,就像宝翰哥哥一样,只能去海跑’,我又变成了负面教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跟人比是正常的,但如果用孩子的短处去跟人家的长出作比较,那么很可能伤到孩子的自尊。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家长不必为孩子焦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扬长,也就是拔高孩子本来就擅长的、喜欢的方面,导出或引出孩子潜能和天赋。至于那些短板,只要影响不大,大可不必太在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优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如果教育得法,再加上孩子自身努力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