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黑手征服潮汕千百年,可惜面临失传了!
老佛手,潮汕人家的宝!
沿着草间小土路,向左,再向左,愈进愈见林木森森。都说兰生幽谷,不碍她的芳名远播。
今天,挑爷跨越两市,深入象山,为的也是寻访一位隐者。

和小说家笔下,年老德高的须发隐者不同。她,俏丽明艳得不似人间之物。
金灿灿掩映于碧绿之间,仿若朝霞的灿烂耀人眼目。独特的果瓣,如纤指轻翘,又酷似佛像之手,所以得名佛手果。


芳香浓郁,天赋异禀!
佛手,天生异香。果皮富于芳香油,无需近嗅,浓郁的柠檬般的香气一室可闻。
《红楼梦》中的小姐姐们,爱在睡榻旁、案几上,放上几个。除了富贵人家“多福多寿”的寄望,也许更多的还是爱其香气可人,令人神清气爽吧。
但如李时珍类的医家,可能更看重这香可醒脾,可疏发肝气吧。《本草纲目》记载了有疏肝解郁、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还利肠胃。
九蒸九晒,久藏愈佳!
如斯美质,自然不会永隐山林。
远在李时珍数百年之前的唐朝,潮州人就懂得佛手的食疗作用,并用盐腌蜜制成凉果,成为“三宝”之首。
而今在挑爷的妈妈辈、奶奶辈中,还不乏手艺精湛者。展翠的陈叔,就是个中能手。佛手果从娇艳黄变身黑里俏,可不是三天两头就成的。

鲜果经过流水清洁,粗粒海盐裹身放于陶瓮半年,为的是褪去果皮的苦涩。
这半年还不是一味藏于瓮中,还得时不时取出来日晒。之后漂洗退盐,将果肉的盐分充分吐出。而后,高温蒸煮。火候和时间,都考验着手艺人的经验,既需完全熟软又保持住果形完整。


随即进入佛手升华为老香黄的关键,糖与中药浸制。而中药组方,可是每家手艺人压箱底的宝贝,一般秘不示人。
据陈叔介绍,配比的中药需得药食同源如甘草、陈皮一样,又要能与佛手本身的功效相辅相成。

机器烘烤虽然便捷,但天然的日晒更能守护浸制后佛手果全部的营养物质。
如此九蒸九晒,但距离真正的老香黄境界,还远远未达。此时的佛手还需要时日更为长久的密瓮闭关修炼。

长时间的盐腌与糖浸,使佛手果不仅久藏不坏,功效与风味还愈久愈佳。

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挑爷一样,换季咳嗽时,或是饱食腹胀时,总会翻找出家藏的老香黄。舀出一勺漆黑的果肉,或直接送入嘴,绵绵如膏入口即化;或是开水冲服,芳香甘甜。妥妥的。
据说,在药品匮乏的时代,潮人远行他乡,老香黄是必带品。水土不服时,服她;思乡念家时,也服她。
食物是最好的安慰剂。
身体安处,方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