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数十载:从市井爱好到钱海追逐,艺术价值步步彰显
收藏名家马未都的口中,建国初期的北京是收藏爱好者的天堂,手里攥着几块钱,就能挑到好几件喜欢的宝贝。10月份开播的新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里,有这样一段情节:1950年,一名小学老师为了讨好酒馆老板娘,一出手就送了一幅黄宾虹的画。这一切在当时来讲不过是忍痛割了小爱,但弹幕里的网友却不淡定了,这一幅画今后没准能上亿呢!
是的,在黄宾虹死后的几十年里,他的作品价值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最瞩目的一次是在2017年春拍期间,山东雷丁新能源集团以3.45亿重金,藏购了黄宾虹的绝笔精品《黄山汤口》。

2017年的春拍,到处都是企业收藏的身影:泰康集团以4945万拿下罗中立美术馆级作品《春蚕》并一口气拍下了刘野《朝阳》和王广义《黑色理性——病理学(双面画)》在内共6件作品。

而放眼过去几年,中国的企业总是频频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名单上,从成交结果上来看,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赵无极、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殿堂级艺术作品最终往往都成为他们的藏品,眼光上精准到位,手笔上一掷千金。在占领高尖拍品的动作上不可谓不迅猛。
如此大肆收揽典藏级拍品,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资产配置,对抗通货膨胀
2015年10月以来,中国下一货币M1增速超过广义M2,差距持续扩大。就整体而言,这表明企业持币观望的情况。在此情形下,企业将艺术品视为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对冲工具,在适当的时候将艺术品卖出,以实现资本得利。
帮助企业品牌宣传,增强文化竞争力
有些时候,企业的艺术品投资行为不但有益自身,还对全社会有一定的品牌推广作用,一项声名大噪的收藏,往往比很多无意义的广告更有力量。2000年,保利集团从香港购回3件圆明园兽首,树立了非常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更传播了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播的社会使命。
在这片拥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古玩艺术品始终是一比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企业而言,投资艺术品不仅是对抗风险,塑造企业文化的功能,更是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和中华文化进步的举动。
除了大型企业的高尖式收藏,更多的企业正在不同程度的开展艺术品投资。在面对海量投资对象时,应该先进行定位和长线规划,冷静、理性地看待藏品和市场,将收藏带来的好处最大化。
在关注艺术品流通交易的同时,艺术品的金融化正快速的发展,企业除了通过买卖藏品获取利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品金融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获利。
艺术品市场的春天已经到来,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强盛,中国的文化产业会拥有更持久的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出更自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