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d Becher & Hilla Becher【伯恩·贝歇&希拉·贝歇】

伯恩·贝歇(Bernd Becher)与希拉·贝歇(Hilla Becher),从1959年开始拍摄了大量日渐消逝的工业建筑及工业设施,根据拍摄主题将不同功能、结构、特征、地域、建造时间的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并加以归组,照片严格按照类型学进行组合。这个项目延续了近40年,已经成为当代独立摄影、客观摄影的代名词,并且在2014年4月,贝歇夫人来到北京,在中国艺术界和摄影界掀起了一股“贝歇热”。

处于二战后社会背景中,摄影的所承担的历史压力也随之上升,美国正在经历着新纪实、新地形摄影理念与美学的冲击,法国还在二战后的“关怀摄影”的氛围之中,英国则是更关心实际的社会问题。
“新客观主义”在德国摄影的影响反映在对所谓“类型学”( Typology)的实践运用中。类型学是近代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其方式是将同一门类的遗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上世纪二十年代,类型学摄影成为德国“新客观主义”运动的一大特色。



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德国的艺术思想一直保持着一种去装饰化的视觉理念,强调客观的朴素。十九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乔治·加勒布·宾厄姆(George Caleb Bingham)在《论画家的目的》中强调了艺术家对于描述当下社会景观的观点:“……为了保证……我们年年日日展示的社会和政治特征不至于在时间的流逝中失去,因此要用艺术完全公正地将它们记录下来。”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形成的德国工业设计艺术,以德国工业联盟的产品设计和包豪斯的建筑设计为代表,更是将德国化视觉的理性形式理念推向极致。在此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探寻到在摄影术发明以后,摄影其自身以一种更加强调平稳、效率、客观的功能性为主要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上世纪上半叶与“新客观主义” (Neue Sachlichkeit)等艺术思潮得以接轨,而贝歇夫妇的摄影作品在1969年杜塞尔多夫的“客观摄影展”中得以清晰地浮现出来。

1975年,一个名为“新地形学”(New Topographics)的摄影展览在美国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这是一个影响了当代摄影走向的重要展览。参加这个展览的有罗伯特·亚当斯、刘易斯·巴尔茨、尼柯拉斯·尼克松等10人。而贝歇夫妇是惟一来自美国以外的摄影家。地形学,指的是一种以科学测量的方式来进行地形调查与研究的学问,把此学科名词用于摄影表现中,意指摄影家对待他眼前景观的一种新的方式与姿态。他们的参展,意味着“二战”后浴火重生的德国摄影,开始了向美国的逆向输出与影响。
197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设立摄影系,贝歇夫妇二人进入摄影系授课,而后担任摄影系主任。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一种观念艺术,是纪实摄影的新传统,又是对类型学的研究,进而被看作是拓扑学的图像文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类型学摄影的发展已成为欧美摄影实践和研究的一门显学,在风景地形摄影和工业建筑摄影中尤为突出,贝歇夫妇的摄影集《无个性的雕塑》(Anonyme Skulpturen,1970)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贝歇夫妇将他们的作品称为“无个性雕塑”,事实上,贝歇夫妇的作品并不能称作是因为某种观念艺术的设想而进行拍摄,而是对于特定环境下对于文化历史与现实艺术实践的反映,延续于一种习惯性的视觉认知轨迹中,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构成了之后所衍生出来的“贝歇主义”。
希拉·贝歇与中国摄影界交流里,她分享着个人的艺术理念和经验:“我们所做的,归根到底是讲述历史,我们展示事物,让它们讲述自己的历史。”


对“新客观主义”内在继承的同时,贝歇夫妇却反潮流地选择了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直接摄影传统。他们尽量排除光影对比所产生的视觉情绪效应,强调阴天拍摄,这样的实践方式使之与同时代的主流摄影实践拉开了距离,表明了他们将保持的边缘性姿态。希拉·贝歇曾说道:“人们往往认为纪实摄影不是艺术,而这种观点是谁决定的?事实最终将证明不存在任何一种方法来指明摄影艺术的标准。因为任何与拍照相关的事情都可能成为艺术摄影。”

德国摄影评论家、贝歇研究专家苏珊·朗格博士在《贝歇夫妇生平与作品导论》一书导言中这样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建筑并未被认为具有文化或艺术价值,而贝歇夫妇这些年来对于工业建筑形式的关注,已决定性地影响了人们的看法,工业建筑逐渐被接纳为社会文化遗产。贝歇夫妇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此。”


由贝歇夫妇所培养的一批杰出的摄影师——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坎迪达·霍弗(Candida Hofer)、托马斯·费尔切(Thomas Flechtner)、约尔格·萨瑟(Jörg Sasse)等,依然活跃在摄影艺术领域,其在艺术市场的表现也一直引人注目。



“贝歇学派”(即杜塞尔多夫学派)的最早出现是在1988年一个名为“伯恩哈德·贝歇学校”的摄影展期间——“贝歇学派”起始于此,当时引发起国际艺术界开始对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系投入强烈的关注。而我们现在概念意义上的是“贝歇学派”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形成了一种艺术现象:一个共同学派之下的创作团体,他们其中不断地更新着在艺术市场上的奇迹,并因此被全世界所追捧和传播。

参考文献:
《现代工业“考现学”及关于人性的探究——由希拉·贝歇去世说起》/ 顾铮
《走出象牙塔-关于贝歇夫妇摄影的思考》/ 张小迪
-
发蓝的苹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9 21:46:37
-
Axicimoll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22:28:4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1 2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