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
1.
日野原先生一百零五了,他回忆道:
小时候如果有什么事不明白或者不能接受,他就会躺在地上哭闹两个小时。每当这时,他的母亲会笑着说,这孩子长大了,是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还是会成为“大无赖”呢?
但凡对孩子的哭闹有所了解,对疲惫的母亲有所耳闻,就会明白这是种怎么样的温柔。
是怎样的母亲才能做出这么温柔的反应。温柔很难,很可贵,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幸运拥有一个温柔妈妈。
2.
上半年,隔壁住进了一家四口。我是从半夜孩子的哭泣声里,注意到这一家子的。年轻的夫妇带着两个儿子,一个一岁多才蹒跚学步,一个大抵六七岁,会口口声声叫弟弟。
有时候在凌晨三点,有时候是一点多,一个哭声想起来,如同一地惊雷。那并不是孩子睡梦中模糊的哭泣,而是尖锐明确的歇斯底,好像他又在噩梦中惊醒,带着无法分辨的恐惧,拼命嚎啕。
孩子的哭声穿透墙壁,也将我从那些若有若无的梦里唤醒。
他在继续哭,保持最大分贝,拉着警报。这是隔壁传来的唯一声音,没有安慰。我想,兴许那个母亲在轻轻拍打孩子的背吧。但是这段哭泣的结束,更像是孩子哭累了,耗尽了小小身体里有限的能量。
这种情况维持了一个星期,隔壁的门上被贴上“温馨提示”:请在夜间保持安静,不要打扰他人休息。
3.
这张告示一贴,隔壁的哭声换了种剧本。
一开始仍然是孩子毫无征兆的哭声,划破宁静的深夜。然后是母亲的声音:你别哭了。她重复着这几个字,先是温柔的,然后愈发暴躁。
我叫你别哭了!
她变成斥责,变成命令,比孩子的哭声更尖锐。一时间,隔壁仿佛陷入战争的胶着状。孩子仍在哭,偶尔由于惊吓暂停一秒,下一秒暴发更强烈的哭泣。一个二十余岁的女人,和一个一岁的孩子,以无法理解的形式较量着。
这是个很坏的妈妈。我这样想。
对这个孩子来说,这些时刻是多么绝望啊。即使我时常由于被吵醒而感到不悦,但一想到这个陌生孩子的恐惧,想到他无法获得的母亲的温柔和安慰,我又觉得很悲伤。
虽然孩子长大后不会记得在三岁之前的记忆,但是这三年形成的是更重要的性格底色。他反复经历的绝望的夜晚,在黑夜里处于那无回应之地,已经在他心里的某个地方植入了一个绝境。
半夜的哭声,已经很少再听到了。
最近是在八九点的夜晚,小孩子玩闹或别的原因也会传来哭声。但也没有好声好气的安慰,从来都是:不许哭。母亲的呵斥成效甚微,然后是父亲的呵斥。
父亲的呵斥很见效,哭声立马收停。
4.
周日的下午。隔壁传来东西摔下去的声音,然后是一个孩子的哭声。
那个坏妈妈说:你活该。我告诉你,你摔死了也是活该。
她说出那样的话,我居然也不感到震惊了。
因为我听见她对孩子说过,烦死了,别哭,听她说对孩子说,滚,你给我滚。
当我再看见那个面无表情女人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她的眉眼里寻找这种残忍冷漠的特质。一个母亲,要多恨自己的孩子,才会说出那样的话?
两个小孩在门前玩耍,笑嘻嘻的,好像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但我仍然觉得生一个孩子就要好好爱他,教育他,引导他成为他自己的喜欢的人。你的孩子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是你对这个世界该负的责任。
阿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绿毛水怪》读后感 (2人喜欢)
- 止痛药 (2人喜欢)
- 书单:春夜的清醒与天真
- 写诗:怒放
- 写诗:口哨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